在〈阿摩司書〉4:1~3中提到:「撒馬利亞的婦女啊,要聽我的話!你們胖得像巴珊的母牛。你們欺負弱者,壓迫窮人…」根據一般的解釋,阿摩司正揭發首都裡上流婦女的懶惰、奢侈卻又壓迫窮人。雖然這些詩句對現代讀者而言,可能比當時聽來更似討厭女性;但是解經者認為,儘管阿摩司已經依照他所知的,針對少數婦女的態度及其對貧困者的行為發出尖酸的指責,但仍然並非毫無緣故地意圖羞辱她們的體態及其與丈夫的關係。「巴珊的母牛」其實並不如英文那樣聽起來具有貶損的意味,雖然阿摩司本人心中對此的細微差別無從得知。以動物來比喻人相當常見,其正面與負面的意義端賴其上下文。在氣氛十分正面的情慾文學中,女人可能與「法老戰馬中的牝馬」連結,男子則「像羚羊、像小鹿」,而女人的雙乳則「像一對羚羊,像孿生的小鹿」(雅歌1:9;2:9;4:5;7:3),聖經中使用「公牛」、「公羊」、及「小獅子」來指稱領袖、貴族和戰士(詩68:30;鴻2:13)。〈阿摩司書〉4:1所指出的雌性動物可以用來代表那些領袖的妻子,在這種情況下,阿摩司或許主要是想到他們的社會地位。 阿摩司指責對貧困者的壓迫 巴珊是約旦河東岸的多山區域,因繁茂的小麥、牧草和有價值的家畜品而聞名,聖經為其提供了一個非常正面的繁榮景象。〈詩篇〉22:12中,敵人被稱為「巴珊兇猛的公牛」,或因他們強壯到可在肥沃的玄武岩上犁田、耕地(申32:14;結39:18)。其他先知則期待上帝讓以色列人「到巴珊和基列去;求你像從前一樣,在豐饒的草原上牧養他們。」(彌7:14;比較耶50:19)。因此,阿摩司似乎不是揶揄那些女人舒適優渥的生活,而是指責她們藉剝削他人來取得她們的地位,及持續利用地位進行壓迫。
另一點不太清楚的是,一如解經學者所經常假設的,阿摩司提到,她們支使丈夫倒酒(4:1),顯示她們不僅是面對貧困者,甚至對自己丈夫的行為也必須被責難。但是,事實上,希伯來文的描述是:”Bring, so thatwe may drink”,「我們」可能指丈夫與她們一起喝酒,不見得是支使丈夫為她們倒酒。這可能與6:1與4:7,阿摩司責難扭曲公義的崇拜一樣(5:21~24),是阿摩司用來譴責任何藉由「壓迫窮人」得到奢華生活者的方式。阿摩司極可能是想要揭露這些女人對貧困者的態度和行為,卻並沒有對其體態或婚姻中的角色做額外的譴責,這些對於體態或是婚姻角色的污辱也許是釋經者加入的。 阿摩司論點的正當性為何?是的,在部族社會中,婦女所受到的壓迫程度不盡相同。一些婦女享受借來的財富和權力,那是來自於丈夫的財富和威望,只要丈夫還在世且善待她們,她們在與丈夫的關係中,便可維持某種程度不穩固的安全,因此當大多數女性在男性支配下受到許多傷害時,她們得以暫時倖免。多麼諷刺又悲慘啊,這些婦女竟然利用借來的權力壓迫較不幸的人們。但是,我們要問的是:一個以色列男性對婦女的真實處境能給予多清楚的評判?他對她們實際上能享受到的權力或甚至是安全又能描繪得多精準? 關於阿摩司對於這些婦女的態度,雖然我們不能確切地分辨所有的細微差別,至少非常確定的是,他認為,就他所知她們對於貧困者的不公義對待,她們必須負責。相較於亞瑪謝那位未被提及姓名的妻子因她丈夫的罪受到懲罰,這些婦女是為自己的罪而受苦。所以,顯然地,縱使事實上許多聖經上的教導和律法,以及許多祝福和先知的譴責是對以色列男性發表,但阿摩司相信,婦女有責任盡道德上的義務,那些依附男人的婦女也是如此。
願公義如大河滾滾(5:24) 阿摩司和其他希伯來先知表達得同樣清楚:上帝對公義的要求、上帝憎惡忽略經濟現實的崇拜,及上帝對受壓迫者的關愛。他也展現了對於阻礙以色列施行公義之力量的認識:對財富與安逸的貪婪及欲望、不實的安全感、依賴牲禮取悅上帝、商業交易中的不誠實、司法系統的迂腐。 今日婦女正建構在阿摩司所展現的見識上,並正在發展比以他命名的這卷先知書更為一致的社會批判。這個更徹底的分析比阿摩司當時所可能做的,在對公義的認識上更明確,也更具結構性。認識到族群中的婦女及所有受壓迫族群中的婦女因為社會結構做出不同程度的犧牲,許多婦女致力於持續深入了解性別歧視、階級意識、種族歧視、軍國主義、國家主義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如何地束縛與壓迫。對結構有較清楚的了解,將使我們對於貧窮、利用有更平衡的認識,得以揭露出,除了階級意識、種族歧視和/或軍國主義的經濟剝削中婦女的特殊脆弱性外,還有婦女以借得的權力壓迫貧困階級的悲劇性諷刺。此一了解使得阿摩司的洞察傳達予這一代的女性及男性,並將此洞察更深刻地體現出來,認知到今日我們的處境更甚於阿摩司所處的時代。當阿摩司強烈感受到邪惡正在破壞「弟兄的盟約」(1:9;新標點和合本,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跟友邦簽訂的條約」),今日許多婦女也特別強烈地感受到邪惡正在破壞姊妹的盟約,以及理應存在於所有階級與人群之中的團結。
資料來源:〈阿摩司書〉,Judith E. Sanderson, 高英泰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舊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3年。 問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