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一、《約翰福音》所使用愛的語言與共觀福音所用的門徒訓練的語言不同,人為朋友捨命是出於愛,而不是捨己。這個愛的最終記號仍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但這是出於自我的豐富認知和肯定,而非出於自我的否定。
二、葡萄樹的隱喻有兩個需要關注之處:一、基督徒群體是一個彼此有關係、相互性和內在性的群體;二、唯獨上帝是栽培葡萄樹的人,所有的枝子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三、上帝被稱為「天父」的次數在《約翰福音》比在新約的其他書卷來得多,但這個稱呼不是要強化父權體制,而是要喚起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都能有親密關係的新世界。
愛的語言
《約翰福音》中若干主題雖然沒有特別提到婦女,但若從婦女的角度來看,卻可以得到新的觀點。第13~17章一般稱為「話別」,因為這幾章記載耶穌在被捕、受審、死亡之前和門徒的談話。耶穌藉此裝備門徒,來適應他的離別和往後沒有他的日子。耶穌為所有跟隨他的人提供一個新生命的異象,此異象要傳達的中心信息是群體成員的彼此相愛:「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這個誡命的焦點是放在基督徒群體的生活上,然而,教會和個別信仰群體的歷史卻告訴我們,在耶穌的教導中,最難做到的就是彼此相愛。在許多情形下,愛仇敵要比愛那些每天一起生活、工作和崇拜的人來得容易。
愛的語言與共觀福音所用的門徒訓練的語言不同,人為朋友捨命是出於愛(15:13),而不是如共觀福音所認為的是捨己和犧牲的行為(可8:34)。在《約翰福音》中,人付出是出於豐富的愛,而不是捨己。《約翰福音》飽滿而豐富的愛的語言對婦女而言是重要的,因為片面地強調倒空和捨己,已讓許多婦女及部分男性抱持著不斷自我犧牲的心理。人們認識基督徒群體是藉著成員彼此相愛的深淺,而非藉著他們捨棄自己的多寡。這個愛的最終記號仍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但這是出於對自我的豐富認知和肯定,而非出於對自我的否定。《約翰福音》清楚說明:基督徒對彼此的愛是源自並仿效耶穌對跟隨者的愛。耶穌愛他的跟隨者,所以讓他們認識上帝(14:10-11),賜他們上帝的道(17:14),把他們包含在上帝的愛當中(17:23),呼召不同的羊進入圈裡(10:16),稱呼跟隨者「朋友」,而非僕人(15:14-15),並為朋友捨命(10:17-18)。凡此種種,都成了跟隨耶穌者群體彼此相愛的模式。
葡萄樹的隱喻
在第15章1-11節中,耶穌用葡萄樹和枝子的隱喻,勾勒出基督徒群體的圖像。耶穌是葡萄樹,那些愛耶穌的人是枝子,上帝是栽培葡萄樹的人,他看顧葡萄樹,修剪枝子,使它們能結果子。這個隱喻有兩個令人驚訝的地方。首先,葡萄樹的隱喻界定基督徒群體是一個彼此有關係、相互性和內在性的群體。「常在」這個動詞在第15章1-11節出現十次,用來描述耶穌和上帝的關係(15:10)、耶穌和基督徒群體的關係(15:4, 9),以及基督徒群體和耶穌的關係(15:1, 7)。耶穌和上帝在他們的相互性中,期望基督徒群體能得到生命。個人在基督徒群體中是否得以發展取決於他們是否了解到自己是群體的一分子。沒有人是自成一體的,每個人都是茂密葡萄樹的一個枝子,而葡萄樹結果與否,端看它是否常在耶穌裡面。這個隱喻的生命觀和現代西方個人主義、私人主義,以及成功是基於個人努力的模式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個隱喻強調社會的相互關係和依賴。在葡萄樹的隱喻中,個人只有和眾人一起常在耶穌的愛裡,才能結果子。
其次,葡萄樹的隱喻為教會的組織和建構的過程提供一個迥然不同的、非階級的,甚至是反階級的意象。枝子和枝子之間沒有分別,沒有一個枝子可以高高在上,所有的枝子都生長在同一棵葡萄樹上,它們因為有共同的根,所以能結果子。唯獨上帝是栽培葡萄樹的人,所有的枝子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這棵葡萄樹沒有主教枝子、長老枝子,也沒有擁有特權的教會官僚枝子,神職人員與信徒沒有區別。耶穌是教會的葡萄樹,所有的枝子從這棵樹,向著這棵樹,也圍繞著這棵樹生長。在葡萄樹的教會裡,沒有階級制度,因為所有成員都在同一棵葡萄樹上成長,也同受一位栽培者的照顧。
天父上帝
教會長久以來都用男性代名詞和男性形象來稱呼上帝,忽略了聖經和歷史中有各式各樣的名字及形象可用來稱呼上帝,也忽略了這種用語背後的政治及神學假設。事實上,如何稱呼上帝會牽涉到政治和神學的選擇,因為語言會塑造我們對人與人、人與上帝關係的了解。因此,公開使用這樣的稱呼會讓許多婦女感到被排斥。
「天父」這一用語帶有父權的包袱,當「天父」成為上帝的同義詞,不但降低了該稱呼的力量,尤有甚者,將削弱基督教傳統的豐富性,一個生動的上帝形象被一個神學的絕對給取代。上帝被稱為「天父」的次數在《約翰福音》比在新約的其他書卷來得多,若為了包容性的語言而消除這個用詞,將會破壞《約翰福音》觀點的獨特性,正如用「天父」來稱呼上帝,將破壞教會傳統的豐富性。《約翰福音》的「天父」一詞基本上是關係性的,上帝是父親,因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因此,這個用語不是父權的語言,而是親密的、彼此有關係的,乃至於家庭的語言。從福音書一開始,耶穌傳道事工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創造一個上帝的新家庭,第1章12-13節應許會有一個新家庭誕生,這個家庭是基於信心,不是基於血緣建立的。沒有家的人、來自破碎家庭的人,或與原生家庭疏離的人,都可以藉著成為上帝的兒女而屬於一個新家庭。誕生和家庭的語言貫穿整本福音書。此外,許多耶穌傳道生涯的重要事件都發生在他所愛的人在場的時候,耶穌用家庭的語言向馬利亞宣布復活的好消息(20:17),耶穌升天時,一個新家庭誕生,耶穌的跟隨者被稱為他的弟兄和姊妹、上帝的兒女。
《約翰福音》說上帝是父親,不是要強化父權體制,而是要喚起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能有親密的關係。
資料來源:Gail R. O’Day,林明貞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新約》,Carol A. Newsom & Sharon H. Ringe編著,朱麗娟、林千俐等翻譯,周宏毅、林晚生等校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出版,2001年。
問題思考:
1.耶穌透過愛的誡命「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告訴我們,因祂愛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接納自己、愛自己,因此,自愛不等於自私,也不是自我否定式捨己,試舉例說明妳對自愛、自私和捨己的了解。
2.當妳稱呼上帝為「天父」時,是否會不自覺地產生自我貶抑,換言之,對妳而言,「天父」是否代表著父權?妳認為我們應否儘量迴避這樣的稱呼?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