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一、在行淫婦人的故事中,耶穌向文士、法利賽人和婦人都提到罪的問題,他邀請他們認識自己的罪,並開始新生活。
二、拉撒路復活只是故事的高潮,不是中心,故事的中心是耶穌去拉撒路墳墓一路上的談話,這些話幫助我們知道如何掙脫死亡的限制,轉而擁抱從耶穌而來新的可能性。
文士、法利賽人和婦人(7:53-8:11)
最古老的《約翰福音》抄本都沒有這段經文,而在有這段經文的抄本中,它又出現在不同的位置。大多數是7章52節之後(我們的聖經並無7:53;其實8:1的前半段「大家都回家去了」是希臘文原文的7:53,後半段才是真正的8:1),但是也有一些抄本把它放在7章36節之後,或是放在整本《約翰福音》的最後。學者大致上認為這個故事是真正的耶穌傳統的一部分,但是對於這個故事是否原本屬於《約翰福音》的傳統,則看法分歧。
從很多方面看來,這是一段不受時空限制的故事,正如我們通常把4章16-18節看成是在審判撒瑪利亞婦人,我們也可以把這段經文看成是在審判這位婦人。這段經文最流行的讀法(可上溯自奧古斯丁),是把耶穌視為恩典的化身,而把這位婦人視為罪的化身。然而,我們若謹慎地閱讀這個故事,就會發現這種狹窄的二分法曲解了這段經文。
這個故事有三幕。一開頭是文士和法利賽人把行淫時被捉到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叫耶穌審判她(8:3-5)。第二幕從8章6b節開始,耶穌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表示他不願跳入為他所設的陷阱。文士和法利賽人還是不住地問他,所以,在8章7節,耶穌就站起來直接回答他們。最後一幕從8章8節開始,耶穌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耶穌在地上畫字時,人群散去了(8:9)。在8章10節,耶穌又站起來向婦人講了兩次話。講完後,耶穌讓她像其他人一樣自由地離去。我們仔細閱讀這個故事,會發現耶穌並不只是把焦點擺在婦人身上,而是同時兼顧文士、法利賽人和婦人。耶穌向雙方都提到罪的問題。他對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著眼於過去,就是群眾至今所過的生活。他對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別再犯罪!」著眼於未來,就是婦人從今以後可過的生活。耶穌邀請文士、法利賽人和婦人從此開始新生活,即捨棄舊方式去過新的生活。
文士和法利賽人把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的時候,不是把她當人看待,而是把她當成辯論和討論的對象。解釋這段經文,若只把焦點擺在婦人和她的性行為是罪上面,就是繼續把她當成物而不是人。這段經文並未將婦人的罪分開討論,耶穌也沒有指稱婦人是「罪人」。相反地,這段經文認為所有的角色都需要、也受邀開始一個新生活。耶穌在故事中是賞賜恩典和憐憫給罪人,對文士、法利賽人和婦人一視同仁地賞賜。
馬利亞、馬大和耶穌(11:1-44)
我們通常認為11章1-44節是拉撒路復活的故事,但是拉撒路復活只占了一小部分。44節的故事中,只有7節發生在拉撒路的墳前(11:38-44)。拉撒路復活的神蹟是高潮,但不是中心。故事的中心是耶穌去拉撒路墳墓一路上的談話。這個故事開頭幾節提到許多關於拉撒路、馬利亞和馬大一家的事。11章1節首先提到拉撒路和他的病,不過卻把拉撒路所住的伯大尼城稱為「馬利亞和她姊姊馬大的村莊」,顯示這對姊妹比她們的兄弟出名。第2節告訴我們馬利亞的出名,因為她就是那「曾用香油膏抹主的腳,用自己的頭髮去擦乾的」。首先,這個說明很奇怪,因為用香膏抹主是下一章的事(12:1-8);再者,這個說明證實馬利亞在初代教會的傳統中占了強而有力的位置,讓人提到這位馬利亞時,不得不想起用香膏抹主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馬利亞和馬大主動派人將拉撒路病了的事告訴耶穌。她們的口信和2章3節耶穌的母親講酒用盡了的話極為類似。在這兩個例子中,婦女都沒有明確向耶穌要求什麼;她們只不過把事實告訴耶穌。但是,讀者從這兩個例子,可以感覺到這些婦女告訴耶穌時,是確信耶穌知道該怎麼做的。但耶穌不僅沒有立即趕去幫助他們,反而多耽擱了一些時間。耶穌並非對這個家庭的需要無動於衷,而是他知道這場病是耶穌事工和使命的一部分,也是彰顯上帝榮耀的一部分。當耶穌動身要到這個位於伯大尼的家庭時,他知道這次回到猶太,他自己可能也會死。
耶穌抵達伯大尼後,拉撒路已經埋葬四天了。許多猶太人都來與兩姊妹一同哀悼。當耶穌來了的消息傳到這個悲傷的家庭和鄰舍後,馬大首先去見耶穌,而馬利亞待在家裡。馬大和耶穌之間的談話是這個故事的神學核心。馬大對耶穌所講的第一句話,表達了抱怨和信心:「主啊,要是你在這裡,我的弟弟就不會死!但是我知道,甚至現在,無論你向上帝求什麼,他一定賜給你。」馬大大膽和堅強的信心,使她在與耶穌講話時能直截了當,甚至面對弟弟的死,她仍然相信耶穌會帶來上帝的祝福。
耶穌告訴馬大,拉撒路將復活。馬大認為這些話是指猶太人在末日來臨時將復活的信仰;然而,這並不是耶穌所說的復活。耶穌告訴馬大:「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復活所代表的戰勝死亡,此刻就可在耶穌身上得到,而不單是遙遠的、未來的事。藉著信耶穌,死亡失去力量,而生命增添新的力量。耶穌藉此挑戰並轉變馬大(和讀者)對生死的傳統見解。耶穌將這個新生命的應許排列在馬大面前,並問她:「你信這一切嗎?」馬大用一段信仰告白來回答耶穌的問題,這段信仰告白便成為《約翰福音》的核心問題:信徒是要繼續把耶穌局限在自己所預設的框框中,還是要讓耶穌打破這些框框,賜下他極豐盛的恩典?
馬大回家後,悄悄地叫馬利亞去見耶穌。馬利亞跟耶穌講話和馬大一樣直接,不但直接,馬利亞還在耶穌面前傾吐她的悲傷,她和與她同來的猶太人在耶穌面前不斷哭泣。他們的哭泣感動了耶穌,他終於準備好要到拉撒路的墳墓,在那裡,耶穌也哭了。耶穌的眼淚可能是他愛這個家庭的一個表徵,人群中也有人這樣認為,但是這並不能完全表達出耶穌的眼淚所包含的意義,耶穌也是為世人仍然有死亡,且死亡帶來毀滅而哭。耶穌在拉撒路的墳前,教人把石頭挪開。馬大試圖阻止他,提醒他,已經放了四天的屍體會有多麼惡臭。馬大在拉撒路墳前的兩難正是所有信徒的兩難:人們是否能拋開自己對「可能的事」所設下的限制,而去擁抱耶穌所提供的無限可能?耶穌提醒馬大,他先前所說的:「我不是對你說過,你信就會看見上帝的榮耀嗎?」耶穌與馬利亞和馬大的談話,將這個拉撒路復活的神蹟,轉變成凡是信耶穌的人都能得到豐盛新生命的故事。馬大和馬利亞代表著人們奮力掙脫死亡的限制,轉而擁抱從耶穌而來新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Gail R. O’Day,林明貞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新約》,Carol A. Newsom & Sharon H.Ringe編著,朱麗娟、林千俐等翻譯,周宏毅、林晚生等校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出版,2001年。
1.行淫的婦人的故事在近來許多基督教倫理議題上經常被引用,有人認為我們要接納罪人,有人以耶穌說「別再犯罪」,所以接納罪人不表示接納罪,你的看法如何?
2.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酒用盡時所說的,和拉撒路的兩位姊姊對耶穌所說的,她們都只是將事實的狀況告訴耶穌,卻沒有明確向耶穌要求什麼,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麼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