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反映新移民加入台灣的社會變化與現象,導演李崗策劃監製了「內人/外人」新移民系列電影,邀請四位導演分別拍攝了《野蓮香》、《黛比的幸福生活》、《吉林的月光》、《金孫》,這四部影片以新移民女性為主體,描寫不同背景的她們面對「第二個家」的衝擊與挑戰。監製李崗希望藉此系列電影的戲劇演出,消弭國人將台灣人和新移民二分為「內」和「外」的既定印象,一起為「台灣之子女」創造更快樂文明、平等健康的成長空間,讓這塊土地蛻變為文化定義更為多元豐富的新台灣。
監製人李崗的話
台灣本身就是個移民的社會,最後一次國共內戰的大規模移民後,在戒嚴的狀態下穩定了幾十年,解嚴後這二十幾年,因為民主、開放和大陸的崛起,傳統產業和中上層的移出,「外籍新娘」的湧入,整個的形態和結構又起了巨大的變化。
在台灣電影的內容上,對於「過去」的種種,無論是主流的、非主流的、衝突的、懷念的、抽象的、寫實的、……我們已經有了太多的著墨與產物,但對於這一個「現在的」與「未來的」的新現象與新趨勢,其實是有點反應太慢了。 對於這一批新移民的加入,是我們刻不容緩要面對的課題,現在已經有差不多一成的新婚姻,新娘子是外籍新娘,有越南的、大陸的、印尼的、泰國的、柬埔寨的……,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比例,而她們是比老住民更弱勢的一群人,她們和她們子女所面臨的適應與不適應、快樂與不快樂……的狀態,是多麼的鮮活有趣。 台灣的老問題,在政治、媒體……的過度活躍與渲染下,已經讓人疲乏厭煩了,可是目前我們面對他們,還是用一個很古老沙文的「大台灣」眼光,希望他們是「被播種」和怎麼做好「台灣媳婦」的一個「保守婆婆」的態度,還從來沒有從他們的眼睛、情感、與角度去看台灣,那會是一個多有趣、多值得我們去探討的話題與世界。
不同視角的關懷 《野蓮香》導演鄭有傑在籌備影片時,參考了《嫁來天堂的新娘》這本書,他表示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了很多人生哲學,特別是發現了「真正幸福的人,是懂得惜福的人;而在尚未試圖理解別人之前,先給予同情,也許也算是一種歧視。」
因此,在《野蓮香》影片中,導演鄭有傑希望藉由「原住民」孫明珍與「新移民」瓊娥這兩個角色的關係,探討人與土地的關係,以及面對歧視的生存之道,同時也藉由來自母系社會的瓊娥與蕭天福一家人的關係,探討女人/人的存在意義,然後透過女兒蕭玉蘋的角色,點出人們對「不正常」、「非我族類」的恐懼。
「也許這部片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人類追求『幸福』的熱切欲望,和人類面對生存困境時巨大勇氣。」鄭有傑希望這部影片能夠給觀眾帶來正面的能量,讓觀眾走出戲院後,有更多勇氣面對生活。 對「幸福」主題同樣好奇,《黛比的幸福生活》導演傅天余表示:「關於自己的幸福,答案都是簡單的、明確的;但是關於別人的幸福,或是別人怎麼樣會幸福,通常都是一個最複雜的問題。」 「我想這部電影的劇情從頭到尾,都是因為『幸福』這個主題而來的。我們會希望我們愛的人是幸福的,我們會因為這樣子而去做出一些判斷,做出一些事情,我覺得這就是人生中最美妙的地方。」傅天余說,「幸福不是一個已經過去的回憶,幸福也不是一個未來的可能,我覺得幸福就是兩個字:現在。它就是你現在的狀態,你現在所擁有的,就會是最幸福的。」
相對於幸福,《吉林的月光》導演陳慧翎思考離鄉背井的殘酷,「其實我一開始在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就是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家鄉,本來就是一件還滿殘酷的事情。我記得我不知道在哪一本書中看到,還是在哪一個作家那聽過,他曾經講過的一句話:『其實人最大的悲劇就是在於不能好好待在自己的地方。』因為離開自己的地方就會有一些各式各樣的情緒出現,會發生種種你待在原來的地方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你知道他們的處境都很沉重,可是你會笑笑地來看這件事情,你會覺得這些人都很有趣,就算他們生活得再艱難,他們都可以在艱難當中找到希望。對人不要有太多的成見跟刻板印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覺得這就是我最想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