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1期 台不台有關係
字級調整:
交流站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關鍵字:
作者/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教務長,主授教會歷史)
在普世基督教這個複雜多元的大家庭中,不同教派之間的合一(unity)甚至聯合(union)是可能的嗎?筆者的答覆是,當然可能,事實上也已經發生過了(光看「聯合教會」這個名稱就可想而知),只不過它是發生在另一個特殊的時代和處境中,它所結出的合一果實也難以避免地伴隨著分裂的事實,對相關信仰團體所造成的衝擊和影響更是非同小可。以下就讓我們回到一百年前左右的加拿大去觀察一番。
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始末
著名的宣教史學者廖超凡(Stephen Charles Neill)曾指出,介於1910-1950的四十年間,在「克服基督徒間的差異」和「回復基督身體已然失落的合一」這兩件事上所獲致的成就,遠比過去基督教會歷史上任何同等長度的時期都要大,其中加拿大的「教會聯合運動」(Church Union Movement)就是最具代表性、最值得紀念的一個事件。此一運動起始於二十世紀初,參與推動的新教團體基於神學上的趨於一致,以及實際上的宣教考量而普遍感受到聯合的迫切性。當時,許多加拿大的基督徒認為他們應該克服承襲自「文藝復興歐洲」的教會分歧傳統,並在他們所屬新社會的特殊情境裡組成一個具有「共同的信仰與見證」的團體。
簡要地說,自二十世紀初起,在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協議過程中,前後參與協商的加拿大新教團體共有五個,但後來聖公會和浸信會退出,只有衛理公會、公理會(Congregationalists)和佔三分之二比例的長老教會於1925年聯合組成了「加拿大聯合教會」(United Church of Canada)。就世界上屬於不同信仰和體制傳統的教會能夠聯合這一事實來看,這在基督教史上絕對是頭一次。就時間上來看,此一運動開啟的年代(1902)比號稱「普世合一運動之搖籃」的1910年愛丁堡普世宣教會議早了將近十年,而其完成聯合的年代(1925)更比象徵「普世合一運動之具現」的1948年普世教會協會(WCC)阿姆斯特丹成立大會早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
當時,為了建立聯合的共識與基礎,參與協商的三個教會在1910年接納了「聯合基本準則」(Basis of Union)草案,也在1915年為了化解長老教會異議派的歧見而再度修訂該草案。結果,在1910-1925年間,長老教會內部為了該準則的正當性產生嚴重爭議,一部分堅決要保存傳統教會結構的少數派因而發起反對運動。在聯合教會成立之後,佔三分之一比例的「不屈從派長老教會」(Non-Concurring Presbyterians)仍堅守舊體制,對其法定地位和財產分配的要求與主張更引發了長時間的立法爭執,兩教會間的緊張與敵意也持續幾十年之久。
在贊成和反對之間
很明顯的,贊成聯合運動的主要動機是基於宣教實際需求所激發的合作精神,加上十九世紀末在加拿大教會間的「神學解凍」,亦即存在於各教會間的歷史性教義和教制的屏障開始緩慢但確實地消除,特別是在長老教會和衛理公會之間因為「奮興運動」所激發的對話與合一的精神。此外,加拿大這個新移民社會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不只是一種在宣教見證上的實務態度,也是實際聯合經驗的延伸。到1900年左右,幾乎所有主流新教團體都已經歷了自身教會的聯合,這種對「聯合」的意識和敏感也讓這些新教團體培養出一種慣於協調、互相了解、欣賞分歧觀點的能力和藝術,也從本身的經驗進一步推論出「尋求更大程度合一」的邏輯思考。
相對的,反對陣營的動機似乎比較多元且複雜。對長老教會的抵抗運動做過深入研究的克理佛(N. Keith Clifford)指出,整個反聯合運動的核心議題是以「教會本身的存亡」為著眼點,並且明顯帶有「教派之保存」、「信徒運動」、「以東部加拿大都會為中心」等特質。此外,既然是一個信徒運動,它的主要關懷就比較不是神學性而是法理性的,儘管有某些信徒領袖在神學上傾向「基要主義」,但他們所要維護的不是某個神學立場,而是教會體制。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反對運動明顯帶有蘇格蘭族群的優越感、對衛理公會的反感、對新聯合教會之「政治優勢」的畏懼,以及長老教會本身的既存心態等。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雙方陣營對「加拿大長老教會」這個信仰實體的名份認同、所有權、名稱用語的爭執點。對聯合運動者而言,新聯合的教會必須是不同教派傳統的融合物,這些個別的精神遺產也必須在新教會中延續下去。加拿大長老教會若未實質加入聯合教會,那這新教會就不是「聯合」教會了。另一方面,對反聯合運動者而言,長久以來他們一直堅持沒有人有權能夠造成長老教會的「滅絕」。上述這些集體心理因素似乎將聯合運動轉變成一種生死存亡的鬥爭。
對台灣教會的影響
這個遠在北美洲的教會聯合運動和台灣教會有什麼關係呢?歷史學者鄭連明在論及北台灣教會於設教五十禧年(1922)前後的教勢發展時,在冷靜分析中帶著遺憾的心情指明當時的宣教契機與困境。一方面,他提到本地教會在五十週年慶典後的大舉宣教計畫、馬偕紀念醫院因戴仁壽醫師(G. Gushue Taylor)的到來而再度開辦、劉忠堅牧師(Duncan MacLeod)熱切推動南北合一之「聯合神學院」的苦心,以及東部教會歸屬北部中會等新發展。此外,他也引用劉忠堅在1923年出版的《美麗之島》一書中的論點,指出在當時若要達成教會宣教的目標,至少須再增加十七位男宣教師和十一位女宣教師才能夠因應時代的需求。這可以說是一個時局開展、蓄勢待發的時期。
然而,在另一方面,鄭連明也明確指出,發生於公元1925年的「加拿大母會聯合運動」對當時北部教會的巨大衝擊與影響。他做出如下結論:
(以下這段換字體)
當時,在北部台灣工作的宣教師原來共有二十五位,而在三、四年之間,即有二十位男女宣教師離開北部教會,只剩下五位:就是偕叡廉先生夫婦(從頭就反對聯合)、明有德牧師夫婦(起初贊成聯合,但從來沒有正式參加聯合教會,他是1964年度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議長)與戴仁壽醫生(他本人歸屬聯合教會,但留存在台灣北部教會工作,加拿大長老教會也表示歡迎)。這麼多的宣教師突然在短期內離開,對北部教會的發展可說具有極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在教會工作已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老宣教師們一時都離開教會,使整個教會的工作停頓了差不多十年之久,這是一個很不幸的事實……當時北部教會不但不能得到更多的宣教師,反而喪失了二十位經驗豐富的老宣教師,這種重大的打擊,實在是無法形容的。1
事實上,不只是人事和宣教工作受到衝擊,整個北台灣教會的政治生態、領導模式,以及宣教師之間、本地教會間的同工關係都受到極大的影響。鄭連明就明白指出北部教會的權力結構自此產生相當大的改變:
(以下這段換字體)
在這種教會的領導力陷於真空狀態時,負起重大責任的人就是萬華教會的陳清義牧師……1927年以後,教會突然失去了外國宣教的領導力,並且存留下來的宣教師中在台最久的是偕叡廉先生,因為陳清義牧師乃偕先生的姐夫,因此他更全力支持陳牧師的領導地位。於是,從二十世紀初以來由吳威廉牧師與許多宣教師們合作來構成的民主作風,經過四分之一世紀以後,又恢復到以一位宣教師和一位本地牧師獨自統治全教會的現象。2
根據鄭連明的分析,1925年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對台灣教會的影響,一直要等到1930年前後,在新一批的宣教師生力軍抵台後,情況才有所改善。
教會聯合運動的歷史意義
在普世合一運動史上,加拿大的經驗提醒我們,教會聯合運動的進程往往是無法預期的,有時甚至「時間」也可能成為阻礙的因素,只有通過不斷的對話與耐心所開創的「寬廣共識」才有可能讓聯合運動得以完成。就此而言,加拿大教會的聯合經驗不但是一個新時代的見證,也代表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所見證的,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時空背景下一個新的教會形式的可能性。然而,由於時空背景的繼續轉移,它在特定時代中的歷史意義也停留於此。其實,我們若再往前看,不管是聯合教會或長老教會,她們都必須繼續面對新時代的考驗與挑戰。換句話說,在教會聯合運動的論戰中,加拿大長老教會自身所呈現的不同神學取向正反映出整個大時代神學思潮的「範型轉換」。加拿大的教會聯合運動正是近代世界基督教發展史上一個既反映普世思潮之衝擊又呈現特殊情境之影響的實例。
針對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歷史學者葛蘭特的評價是:「教會的聯合不幸地伴隨著分裂(schism),這幾乎已經成為一個經典的案例,也就是在每一個教會合一計畫的背後都隱藏著新的分裂危險。不過,儘管所有聯合教會的成員對聯合所必須付出的某些代價感到遺憾,但卻很難找到想要廢除聯合、回歸原狀的人。他們絕大多數人的結論是,不同教派的聯合是一個既充實又豐富、深具成效的經驗。」他也指出,不管是從聯合教會或是長老教會來看,新的教會都是舊教會傳統的延續,也形成新教會的景觀。加拿大對普世合一運動的貢獻在於她將一個對教會宣教使命的新認知和國家的特殊處境結合起來,並結出美好的果實。
事實上,聯合教會就此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級教會,在加拿大這個幅員廣闊的新興國家裡為不同層級、不同社經背景的人民服務。她的宣教理念與實踐也不斷地深化、擴展,成為加拿大這個具有多元文化、多元族群、多元語言背景的社會中最有動力的基督教團體。同樣的,長老教會在歷經生存的掙扎和艱苦的重建階段之後,雖然仍維持著一個較小規模的存在形式,但她也以無比的尊嚴和勇氣,繼續在新時代的社會處境中全心擁抱一個普世性的信仰胸懷,並承接新世代的信仰責任。
後記:若欲對此一事件及其影響有更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請參閱筆者新出版的《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台南:人光,2005)一書中的專論文章〈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及其對台灣教會的影響〉。
註:
1.鄭連明,〈自設教五十週年至設教六十週年(1923-193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鄭連明主編(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年6月),頁202。
2.同上,頁202-203。
同作者相關文章:
.
漫談台灣的大專工作及團契發展 (第 198 期)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1 期 台不台有關係
(60-63頁)
91
本期主題:台不台有關係
發行日期:2005/12/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
Email:
Email
*
收件人Eamil:
Email有錯
未填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編者的話
目錄s/
台客文化面面觀
我很「台」,不是「客」:台客的歷史淵源與現象,台客用詞的反省
「台客」的信仰反省
台客,有那麼嚴重嗎?——長青團契話「台」
以台為榮
PCT台不台?
以期盼面對苦難的年代——記蔡瑞月的舞蹈與人生
從隱密到展現——BLOG-部落格-網誌
文史工作——長老教會最具實力的事工
「文化情境化」到「神學情境化」
美不勝收──史奴櫻教會的社區事工
過得好最重要!
網路禮拜算不算做禮拜?
視而不見的神蹟——馬雅各醫師的活見證
從基督信仰淺談同志議題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懷抱熱情,迎向未來
信仰之旅
洞察、獻身、突破
讚美飛揚
上帝為我安排的實習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