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5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關鍵字:
作者/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副教授、教務長)
作為一個具有台灣人身分的基督徒,我們要如何來關懷台灣的未來呢?或者,換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所擁有的基督教信仰如何能夠幫助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來參與並開創他們的未來呢?以下就兩方面提出個人淺見和大家分享。
積極關懷公共事務.建立台灣人主體意識
首先,就台灣人對政治的關懷和參與態度來看,基督教信仰的積極入世精神應該具有關鍵性且深刻的意義。長期以來台灣人對政治抱持著冷漠的心態,缺乏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一百多年前來到台灣的英國宣教師梅監霧(Campbell N. Moody)就認為台灣漢人對「有用的事物」特別喜愛,對自己的痛苦非常會忍受,但是對他人的苦難卻全然漠不關心,這種「無情」清楚表現在對溺水者的視若無睹。
後來,諷刺的是,台灣人在日本殖民體制的統治與壓迫下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社會的基本模式,更在殖民地的教育制度下學習了「法治」的精神,並深深體認到政治就是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基本理念。日治後期的台灣社會或許是台灣史上唯一短暫擁有過「公共文化」的時期。有趣的是,基督教關懷公共事務的特質也在此一階段逐漸發揮成效。梅監霧牧師就曾以微妙的口吻指出:「福爾摩莎確實改變了,這是否基督教的勝利?或是日本統治的勝利?」
沒有想到,當台灣人在二次大戰後開始用積極的態度參與公共事務,並對前途充滿了盼望和期待時,台灣歷史上最黑暗也最殘酷的「統治暴力事件」卻臨到他們身上。
確實,1947年所發生的228事件從此塑造了台灣人的「集體政治冷漠症」!我們如果說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後期所表現出來那種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是比較接近耶穌所講的「洗腳」精神,那麼,國民黨統治下的政治文化就是一種「洗腦兼洗手」的文化,一方面用大中國意識把你徹底洗腦,另一方面卻又叫你洗手,不要「插政治」,以致於台灣人對公共事務冷淡,將精神完全投入在「私我」文化的發展上。
客籍作家李喬就指出「囝仔有耳無嘴」、「人多的地方不要倚過去」、「政治好插,狗屎都好吃」等諺語所代表的就是台灣悲慘歷史經驗下所發展出來的「生存智慧」。誠然,台灣社會解嚴至今已達15年,政權也已和平轉移,但這種私我文化卻仍繼續侵蝕、腐化著台灣人的心靈。
我想,這種「政治冷漠症」絕不應該是基督徒的態度,因為上帝不但是歷史的主,更是世界的主。當代基督教倫理學家李曼(Paul Lehmann)就以「政治家」(politician)的比喻來形容上帝 - 他是歷史和世界的主宰。長老教會的中心人物加爾文在其名著《基督教要義》中「論政府」一章裡也指出:「政府是上帝所設立,為要賞善罰惡,也應維持正當的禮拜。」因此,他賦予政治領袖極高的地位與尊嚴。
同時,為了實現上帝的主權,也為了積極解決他所處時代的問題,他提出了涵括社會、政治、宗教等三個層面的解決方案。
首先,加爾文指出,在社會中我們應以「共同正義」(common justice)的原則來建立合乎基督精神的人類社群。其次,在政治層面上,他主張,在世界中維持「秩序」(la police)本身就是「神聖的事」。也就是說,積極參與政治是合乎上帝創造世界之本意的信仰行動,也是神聖的事。
最後,相對於社會和政治層面,教會本身應成為一個「心靈重建」的場所,這也是為何教會本身的改革就成了「宗教改革的冠冕」,因為心靈改革正是社會與政治改革的基礎。當代天主教歷史學者道森(Christopher Dawson)就認為,在教會歷史中最能體會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以及人類受上帝呼召來參與世界之工作的人,應該就是加爾文。他指出,在西方民主政治的背後,實隱藏著「加爾文思想的靈性世界」。作為改革宗信仰精神的傳承者,我們應該積極關心並參與政治。
在積極關懷公共事務的實踐過程裡,對人民與鄉土的認同成為重要的指標。強調「實況化」的當代基督教神學告白上帝是賞賜美麗鄉土、認同人民苦難的創造主,同時這位歷史的主宰也要求他的子民以認同母土、關愛人民來實踐信仰,並回應他的恩典。在認同錯亂、心靈飄浮無根的台灣社會裡,最需要的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事上都以「我是一個台灣人」的驕傲與自尊為思考基點和依歸,並深化對台灣本土的認同與熱愛。
事實上,我們確信,基督信仰所提倡並實踐的「對人民有愛,對土地有情」的信念必然可以成為建構台灣主體意識的堅實基礎。
培養開闊的世界觀.與普世價值接軌
要讓台灣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台灣人應該學習打開眼界,擴展胸襟,成為具有開闊世界觀和遠見的第一流世界公民!不過,在探討如何培養世界觀之前,有些經常會誤導人的說法值得釐清一番。譬如,過去台灣人常常被批評為心胸偏狹、缺乏世界觀,但是這些講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值得好好研究一番!舉幾個例子來說:
1.前年在選舉期間,咱的台灣人總統「阿扁」就曾被老舊國民黨勢力和統派媒體批評為沒有世界觀、國際觀。詳細分析起來,原來他們的理由就是說「阿扁的英文不好!」比較起來,連戰、宋楚瑜、甚至站在背後偷笑的馬英九,他們的英文當然比陳水扁好,因為他們都在美國讀過書,但是英文說得好就代表有世界觀、有國際觀嗎?當然不是,這種說法實在令人感到有好氣又好笑!
2.15年前,李敖開始在台灣報紙社論中批評台灣人和日本人的「島國心態」,他還引用了英文的專業用語-「島國的偏狹之見」(insular prejudice)來佐證!有一友人蔡明殿因此為文質疑:全世界幾十個島國,包括英國、愛爾蘭、斯里蘭卡、新加坡,為何只提日本與台灣?蔡兄指出,此一定義的源頭可能是有偏見的歐陸人歧視英國人的結果。換句話說,應該是原先使用的人有偏見,並將之投射到別人身上!
因此,考克斯(Oliver Cox)主張,偏見往往是被強勢團體用來合理化其欺壓弱勢團體之事實的說法。人類歷史上最悲慘的經驗往往是出自於這種「尋找代罪羔羊」的行為模式,將對其他族群、性別、階級的偏見合理化、觀念化!
3.同樣在15年前,我在一次基督教與天主教神學院的聯誼活動中回應一位天主教神學家的演講。他主張在台灣做「本土神學」應從「台灣神學」出發,接著做「中國神學」,最後再擴展到「普世神學」。我的回應主要是強調台灣神學應該直接可以擴展為世界神學,不必經過「中國神學」這一關。結果,我被當時的天主教神學院院長罵為「島氣」,也引發天主教神學生紛紛起來宣告「世世代代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實在好笑。
其實,上述例證正可以顯示,誰有「排他的狹隘心態」?不是別人,正是滿有「大中國心態」的中國人本身!中國政治文化(以及受其塑造的人)的鴨霸蠻橫氣質、排他性、阿Q心態、自我中心(由自卑轉為自大)的心態是舉世皆知的。我曾經代表總會、神學院到過世界許多地方參與會議,特別是讀書時在北美洲待過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有機會結識各式各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質,然而,不管到什麼地方,我最不能忍受的人就是中國人(在此不包括所謂「在台灣的中國人」,而是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並不是說所有的中國人都令我討厭,而是我所碰到過最令我厭惡的人偏偏都是中國人,而最令人生厭之處就是他們的蠻橫心態。我想,等到中國人學習不再鴨霸蠻橫時,他們大概就能理解並欣賞「台灣獨立」的訴求了吧!
台灣人要培養開闊的世界觀,就應該和現今的普世價值接軌。在人類歷史上,對普世價值觀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獨立革命及其「獨立宣言」所楬櫫的自由、獨立、民主的精神,以及法國大革命及其「人權宣言」所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信念。這兩個宣言首次指出人類的最高理想就是每一個人是生來自由而且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以關懷和愛為基礎。美國獨立革命成功了,當然它也繼續面對不斷浮現的新挑戰如種族、性別、族群等問題;法國大革命則是最終失敗,然而它所提出的理想,到今天仍是人類歷史中最高尚的精神遺產。
在基督宗教方面,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1963年發表《和平於世》通諭,主張「人權」思想,並高舉真理、仁愛、公義、自由等信仰原則。1965年他又發表《現代牧職憲章》,強調人類的一體性,人性尊嚴以及在世上生活的價值和責任。他更促成第二次梵蒂崗大會,帶來天主教的現代化、改革、合一思想。他所楬櫫的理想代表天主教對普世價值的貢獻。
新教傳統可以說是以彌迦書6.8為代表:「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上帝同行」,強調人權、民主,以及積極入世的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這些都是和普世價值共通、接軌的精神遺產。
近年來,基督教信仰對普世人權思想最重要貢獻應該是「認同他者」的神學理念。正如「區別的政治學」(politics of difference)所主張,如果我們不能從不同於我們的人身上體認到他們的獨特認同與價值,這種「否認」(non-recognition)或「誤認」(mis-recognition)將導致對他人的傷害、壓制、囚禁、扭曲或貶抑。同樣的,「排斥他者」的心態只有陷入永無止盡的暴力漩渦;相對的,「擁抱他者」的神學則帶來醫治與和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去年紀念「人權宣言」發表25週年所舉辦的圓桌會議中,就表明今後將延續過去為政治人權所作的努力,繼續為原住民、婦女、孩童、外勞等弱勢團體的人權而努力。這將會是一個有意義的「擁抱他者」的信仰運動。
最後,我不得不指出,台灣人最缺乏的就是「合一」和「寬容」的精神。台灣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對台灣的最大貢獻在於他所提出的理想:「合一就站立、穩固,分裂就失敗、崩離!」(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前年初,我到英國做了一個月的研究旅行,訪問了十幾位曾在台灣貢獻一生的宣教師。有趣的是,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指出,「彰輝仙」是他們最敬佩的人,他們都是受到他精神感召而去台灣服務,特別是他一再強調的普世、合一信念!
這幾年來,作為一個「普世人」,我所經歷到的普世經驗逐
同作者相關文章: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5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24-29頁)
75
本期主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發行日期:2003/4/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目錄s/
樹豆湯s
編者的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關係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由政黨輪替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民進黨之關係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門諾會本地初期的傳道者--翁頂傳道
深夜四點:你怎麼還掛在這裡?
文化與藝術
大安教會在馬拉威的宣教服務事工
上帝與人關係的橋樑 - 信心
外遇的緣起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奇異恩典----懷念---王福慶長老
走非拉鐵非教會的路
詩歌敬拜與詩歌創作
傳道人的溝通
我的音樂學習經驗
我的生命見證分享
我的球s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