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37期 教會流行趨勢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關鍵字:
作者/鄭仰恩
(現為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助理教授、教務長。)
※ 前言
在近代台灣教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現象可算是「新興」的呢?又有哪些可 算是「流行」的呢? 我想這些是很難有定論的問題。首先,當我們開始經驗到一些新興 的現象時,它們似乎給我們一個「這是怎麼一回事?真是聞所未聞的道理!」(馬可一:26) 的印象,但是當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它們的本質時,往往卻又有「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
有哪一件事人能說:『看吧,這是新的?』不可能!在我們出生以前早已經有了。」(傳道 書一:9-10) 的確,仔細分析起來,這些新興的現象常常是過去曾流行過之運動的「再現 」(recurrence)而已。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現象「再出現」的時代處境以及它們的 表現形式往往是不同的,或許就這點而言,它們是「新興」的。其次,「流行」的東西是不 是就一定是好的?或一定就是不好的?我想,本文無意對這些現象作出任何帶有價值判斷 的結語,只不過試圖在分析各種現象的形成背景及其主要特性以後,提出一些簡單的評論 及思考建議。以下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近年來台灣教會曾經有過那些新興流行的現象。
一、主的靈臨到我,因為他揀選了我 (路加四:18)
近三十年來普世教會中的靈恩運動有兩個特色,一是它大多由信徒開始發起,而非由 教牧人員所主導;二是它在第三世界的教會─也就是非西方傳統的教會─中特別興旺。
台灣教會的靈恩運動明顯反映這兩個特質,但是它主要是從韓國教會吸取靈感,並進而將 韓國模式直接移植到台灣來。其中,最早出現的就是位於苗栗的中華祈禱院(俗稱「祈禱 山」),並引進唱奮興短歌、講方言、醫病趕鬼、追求聖靈充滿的作法。這種模式傳到原 住民教會後又加上「先知」、「使徒」看見異象、說預言等要素,使得教會受到相當大的 衝擊。固然,靈恩經驗確實有帶來教會某些程度的復興,如人數增加、獻金增加、服事熱 誠增加等,更有許多牧者因為「牧師的權威也相對增加」而樂見其成。就初步印象而言,多數單純信徒對靈恩經驗的反應往往僅只於「不習慣」或「困惑」而已,並未加以質疑。
不幸的是,嚴重的後果不久就產生了。在靈恩的熱潮中,有沒有靈恩經驗往往變成判 斷一個信徒甚至牧者「屬不屬靈」的標準。更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信徒的對立、分派,甚 至教會的分裂。有過「靈恩經驗」的信徒對傳統的禮拜及信仰型態提出強烈的批判,並要 求將祈禱山的經驗轉移到自己所屬的教會中,或是想辦法聘請比較有「靈恩能力」的人來主領聚會。這些衝突造成少數平地教會以及不少原住民教會──比較受影響的有泰雅爾、排灣、阿美、布農等中會─的衝突與分裂。舉例來說,原住民教會中先後發生過泰雅族高義教會的「約櫃」事件、巡迴雲遊原住民各部落的「雲先知」現象、以及徐姓傳道人在長老教會體制邊緣遊走並帶給原住民教會不少困擾的情形等。尤有甚者,也有先知以「靈媒」(shepherding or channelling)模式來「強力關顧」信徒的生活、職業,甚至婚姻,以致有為了強調信心而到醫院強制抬病人回家、或強調權威和上帝異象的指示而強制配婚等荒謬的案例。近年來, 台灣教會也常常邀請大有靈恩能力的「外國先知」來主領以醫病趕鬼為號召的所謂「特會」, 或提倡「被聖靈擊倒」, 或鼓吹「內在醫治」, 吸引不少人。另外,在靈恩的熱潮逐漸降溫下來後,以比較軟性的方式來呈現的「敬拜讚美運動」也隨之興起,至今仍蔚為風潮。
靈恩運動原本是反對教會過度世俗主義化、形式化、體制化的信仰運動,它的興起應 該對今日的教會有所刺激和提醒才對。不過,因為它對「屬靈恩賜」的片面了解,加上不 少靈恩領袖特異的脫軌作為,卻也使它在所到之處引發爭論與對立。
二、我的聖殿要作萬民禱告的殿(馬可十一:17)
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 的興起是西方教會近三十年來的現象,在美國以浸信會及獨 立教會佔多數,不過在主流教派中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它的興起一方面代表傳統「社區 教會」的沒落和「教派意識」的衰微,另一方面則代表以滿足個人宗教需求、強調多元節目及品質為訴求之新型教會的崛起。台灣教會在亞洲近鄰韓國教會的刺激與誘惑下,近年來也逐漸興起追求「大教會」的熱潮。其中,在硬體方面明顯的是以「重蓋現代化的大教堂」為主要目標,經費動輒數千萬,更甚者上億。一般而言, 對蓋大教堂一事的評價可謂見仁見智,最主要的關鍵點其實是要看它所承載的「事工」是否能與它的硬體建設成正面的比例。另一方面,大型教會在軟體方面的訴求則是致力於推行以「量」為主要關懷的教會增長模式,理論上尤其是以美國富勒神學院的「教會增長學派」為主要代表。在這樣的期待與思考前題下,過去有人推動韓國增長模式中的「細胞小組」,近來則又有人極力引進新加坡的「小組教會」模式,重點仍然是以「教會增長」為主要考量。
在這種著重資源整合及強調教會效率的氣氛中,比較得到正面肯定的反而是最近以工商界實務經驗為主軸所推廣的「經營與管理」理念了。確實,加強管理的觀念與作法必定會讓教會更有效率、且能開源節流。不過,我們也應該切記,教會固然是一個「非營利的組織」,也有她特定的體制,但是她畢竟不是公司,也不是企業。
三、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 (馬太二八:19)
「宣教」是測驗教會對其自身使命及體質之自我了解的最好試金石,一個實踐信仰使命的教會必然是一個宣教的教會,一個只求自我保存的教會則往往會失落宣教的異象。因此,致力宣教應該是教會的主要特色。不過,近代的宣教理論也提醒我們,一個真實的宣教應該是落實在教會自身所處的實況中,而非將眼光與焦點置於與自身毫無關聯的遠方。
從這個觀點來看,近年來在台灣十分盛行的「中國宣教」、「海外宣教」,或「短宣」,事實上都是帶有相當程度之疏離無根本質的作法。中國宣教似乎市場廣大,又容易激發某些基督徒的「民族情感」,但是它所反映的意識型態及「忽視本土」的心態,令人憂心。
海外宣教具有悠久傳統,也展現台灣教會由「接受教會」(receiving church) 轉變為「給予教會」(giving church) 的信仰新態度,但是我們不應忘了,過去海外宣教扮演重要角色的時代已經日漸消逝。短宣能激發參與者的熱情,也提供一個深具臨場感及緊迫感的切身宣教經驗,不過有時未免給人速食、「醞豆油」的感覺。
可喜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會體會到「本土宣教」的優先性與重要性。
四、在你的聖殿裏,我們默念你永恆的愛(詩篇四八:9)
在教會歷史中,早自第二世紀起就已經有信徒前往耶路撒冷朝聖(pilgrimage) 的記載。在中世紀時,朝聖更被賦予「修道」或「贖罪」的價值與意涵。當耶路撒冷被回教徒佔領時,歐洲的基督徒則又發展出新的朝聖中心,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的聖雅各城(Santiago de Compostella),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朝聖客。台灣教會近年來因為經濟能力提高,加上一般社會大眾參加休閒旅遊的風氣大盛,因此引發了組團前往聖地旅遊的熱潮。無可置疑的,聖地之旅教育性高,又能加深信仰體驗,只要能力許可,何樂而不為?近幾年來更因為前往聖地已不再新鮮,因而又推出以「啟示錄七教會」為號召的希臘、土耳其之旅。
依個人之見,這些活動的設計應該力求更專業精緻,而不是落入旅行社業者的惡性競爭;它的內容應該逐漸轉向「研習之旅」(study tour) 的模式,而非僅只於「休閒」加「旅遊」的「走馬看花」模式;它的目的地也應跳脫出聖地朝聖的範圍,進而考慮其他如以亞洲本土為主的「信仰與文化之旅」或「宗教對話之旅」的多元選擇。
五、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 (馬可十三:19)
教會歷史中事實上不乏末世大災難的預言,不管是早期的蒙他那主義(Montanism)或是近日的許多小派運動,可以說「災難不斷」。這幾年來,台灣教會在面對類如「一九九五年閏八月」的流言影響,也開始流傳著「上帝將降災台灣」的預言。結果是大批的移民潮湧向貝里斯及其他地方,使得不少基督徒歷經連根拔起、流離失所的經驗,原本盼望「逃避上帝的怒氣」,不料卻被擄到「巴比倫的異鄉」,苦不堪言。我們確信,這類的預言、傳言、流言是很難由人類社會中徹底消失的,在致力追求「怪力亂神」的台灣社會中更是市場廣大、難以割捨。惟一盼望的,是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能夠逐漸從過去的種種負面經驗中吸取教訓,以培養適當的信仰判斷力,並得以從這些「災難情結」中免疫。
※ 結論
到底台灣教會過去流行過什麼?我們無法一一詳述,只能通過上面的種種現象理出一個梗概。到底將來台灣教會還會流行什麼?我們也很難預測。不過,不管這些流行現象的本質是什麼,或者它們的結果是好是壞,我們基於信仰的立場,應該對它們有深刻的了解與反省,如此才能做出有意義的神學應答。很明顯的,台灣教會的流行反映了世界教會的流行,它們更常常是教會歷史中「過往」現象的「再現」,似乎不足為奇。但是它們以新的面貌及形式展現在台灣的實況中,這點使它們成為「新興」的現象,也激發我們新的神學思考與反省。
同作者相關文章: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7 期 教會流行趨勢
(7-10頁)
37
本期主題:教會流行趨勢
發行日期:1996/12/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目錄s/
編者的話
教會的流行名詞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教會流行現象的背後
小組教會簡介
小組教會
進入末後世代
靈恩運動的提醒
教會增長的異象──以「磐頂教會」為例
教會真實的裝飾
以生命服事台灣──唐納生
談B. B. Call的流行
概念看得見,封面更體面
何謂「異端」
愛梅的願望
"愛情"
禮拜天是「安息日」嗎?
敏姑的玉蘭花
從于楓談起
現代中文譯本聖經與講道
永續不斷的啟示──記使用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感想
「現代中文譯本」與「和合本」之比較:以撒母耳記為例
「多元」的鬼怪觀 VS.「一元」的驅魔術
激情過後──也談「網路發燒」
廣播事工之我見
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WSCF)亞太區S.E.T.研討會--人權報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