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9期 幸福的感覺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關鍵字:
作者/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教務主任,主授教會史)
新舊教宗交替之際的隱憂
  這兩個多月來,因為前任波蘭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的辭世,引發了全球宗教界和媒體的高度注目。最引人注目的焦點當然是繼任人選的問題,特別是新教宗的出身背景、信仰人品、神學立場和領導風格等。由於前任教宗在位時間頗長,已經形塑出羅馬教廷的特定風格,加上近三十年來全球局勢和天主教會本身的急劇變化,讓人不免格外關切繼任者的立場和未來可能走向。結果,樞機主教團在很短的時間內選出德國主教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為新教宗並隨即就任為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因為他所富含的爭議性,也引發了對教宗選舉背後權力機制的揣測和聯想。

  對於剛過世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舉世皆感惋惜、懷念,因為他無疑是一位具有崇高品格的人權鬥士,也是一位關心社會正義、極力抨擊貧富差距的宗教領袖。他對東歐共黨鐵幕倒塌扮演重要角色,是波蘭獲得「獨立自由」的大功臣。他是第一位造訪猶太會堂和回教清真寺,並且到耶路撒冷哭牆致意的教宗,更願意於1998年為二次大戰期間許多天主教徒參與猶太人大屠殺公開道歉,展現絕佳風範。然而,在他任內的二十六年間,他保守的神學和倫理立場也令人感到憂心。在許多社會議題上,他堅守天主教的傳統思維,全然拒絕自由派和改革派天主教徒所呼籲「開放讓婦女擔任神職工作」以及「解除神職人員獨身禁令」等要求。有識者認為,這種保守反動的立場讓天主教會與信徒的真實世界越來越疏遠,也在西歐和美國的影響力持續衰退。事實上,在這位偉大教宗死後的世界裡,早已蘊含著不少的隱憂。

  筆者在先前撰述的一篇文章裡,已經提及新舊教宗交替間的一些隱憂。1這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自由神學思想的箝制,二是對其他信仰傳統的貶抑。首先,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若望保祿二世任內有許多思想敏銳卓越,在新時代處境中致力追求真理、實踐信仰的天主教神學家或信徒遭到梵諦岡教廷的調查、禁制或譴責。在這份名單裡,有二十幾位是普世神學界所支持、肯定、尊崇的神學家,卻只因在追尋、探究真理的過程中觸及天主教教義中的敏感部份而遭到箝制、打壓甚至免職或除籍的命運。最新的一個案例是在紐約協和神學院擔任特約教授的耶穌會神父海特(Roger Haight),他在今年初遭到教廷的控訴與打壓,原因是他於1999年出版的《耶穌上帝的象徵》(Jesus Symbol of God)一書被教廷教義部宣告為「含有重大神學錯誤」,海特也因而被禁止教授「天主教神學」。諷刺的是,該書曾在2000年被美國天主教出版協會評選為「年度最佳神學作品」。近半年來,海特事件持續受到普世神學家的關注和聲援。

  其次,教廷近年來經常發表對其他宗教或信仰傳統不夠尊重的言論,其中最引起眾人注目的是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8月所頒佈的教宗通諭《上主耶穌》(Dominus Jesu)。該文件不但宣稱基督新教諸教派和羅馬大公教會相比是不完全的,更對近年來普世宗教對話運動中肯定其他宗教價值的做法提出嚴厲批判。此舉引發普世教界的錯愕與爭議,特別是身處多元宗教處境的亞洲基督教會。為此,亞洲主教團協會(FABC)也發表聲明,認為該通諭違反梵諦岡第二次大會的精神,是「走回頭路」的做法,只會帶來宗教間更多的緊張和對立。

  其實,普世神學圈子裡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對自由派神學聲音的壓制,或是《上主耶穌》通諭的發佈,都是出自新任教宗拉辛格主教之手。這二十四年來,拉辛格擔任教廷教義部長,也是若望保祿二世的首席神學顧問,上述案件幾乎都和他有關。他的思想極端保守,不但反對包括使用保險套在內的人工避孕、同性戀、女性神職人員、離婚和再婚,甚至也刻意掩飾天主教的性醜聞,並批評搖滾樂,還主張土耳其不應該加入歐盟,因為他們信奉的是回教等。長期以來,這些言行當然讓普世教會感到震驚與不安。為什麼教宗的影響力會這麼大?這個所謂「神聖的職位」(Holy See)具有什麼權威?在背後推選他的又是怎樣的權威呢?

教宗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教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歷史。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自教會創建初始,處在耶路撒冷的猶太基督教團體就存在著兩種領導模式:一是屬於說亞蘭話的猶太在地(巴勒斯坦)團體,以十二使徒為領導中心,遵循類如猶太會堂「長老團」(college of presbyters)的領導方式;另一是屬於說希臘話、來自巴勒斯坦以外地區的猶太僑民團體,以遴選出來的執事(deacons)為領導中心(參徒6)。後來,隨著保羅展開對外邦人的宣教,又建立了以安提阿為中心的「宣教教會」(missionary church)模式,一方面產生以「靈恩事奉」為主的巡迴宣教師(參林前12:28),另一方面也在通商大道上的都市或港市設立地方教會,並指派在地的長老(presbyteros)/監督(episkopoi)和執事(參徒20:17-38)。毫無疑問的,基於地域、族群、語言、文化等差異,初代基督教明顯存在著多元的領導模式。

  進入第二和第三世紀後,教會逐漸體制化、階層化,靈恩事奉的模式開始被壓制,主教制明顯取代原本的多元模式。教會中除了長老和執事這兩種固定職份外,為要鞏固領導機制,在長老團中逐漸產生一個主席(議長),並由輪替模式走向固定模式,終於獨佔「主教」(bishop)的頭銜。這就是所謂「君尊主教制」(monarchical episcopate)的形成,一般學者咸認它的產生和當時外有迫害、內有「異端」的危機處境有關。到了第四世紀,在基督教合法化、國教化之後,五個主教區逐漸形成,亦即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和耶路撒冷。在此一階段,由於東方教會的神學論爭不斷,特別是亞歷山大和安提阿兩學派的長久紛爭,到第五世紀時,羅馬主教因經常扮演「仲裁者」角色而開始宣稱其權威在一切教會之上,但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方主教長並不認同此一說法。

  隨著所謂「蠻族」的大舉入侵,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滅亡,政教互動模式急速消長,西歐在幾世紀間發展出以政治「分權」為基礎的封建制度,這使得以教廷為首的「神權政治」成為可能。第六世紀下半葉,在羅馬主教行列裡出現了一位絕佳的行政者,那就是讓教宗權威盛行於拉丁世界的大貴鉤利(Gregory the Great)。到了第十世紀末,能力卓越的貴鉤利七世又大幅推動改革,擺脫地方政治的糾葛,確立了由樞機主教團選舉教宗的制度,並禁止「平信徒授職」的做法。隨著十二、十三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運動,教廷權力在印諾森三世時達到最高峰,但權力和財富所帶來的腐化也如影隨形而來。

  自波尼法修八世起,因為義大利和法國兩股教會勢力的權力競逐,教宗勢力在西歐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隨著教廷被迫遷至亞威農(Avignon)的所謂「教宗被擄巴比倫」(1309-1377)、教會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 1378-1415)、議會改革運動(Conciliar Movement, 1409-1439)等重大事件,教宗權威急速下滑、一落千丈。而新興的人文主義學者如Nicholas of Cusa和Lorence Valla等又發現過去用來證明教宗國(Papal State)立國基礎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為偽造文件,雪上加霜。至此,自十四世紀初開始醞釀的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終至無可阻擋,中世紀基督教的大一統局面也隨之崩解,教會權威全面受到挑戰,也必須重新定義。

教宗選舉背後的教會權威問題
  自從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形成了基督新教與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東正教三分天下的局面,若再加上新教陣營內主流教派和小派的快速發展,以及近年來靈恩運動的衝擊,基督教世界的生態和版圖呈現豐富、多元的動態局面。那麼,不同的信仰傳統如何看待教會的權威呢?綜合不同學者的分析,筆者認為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看法主張教會的權威是建立在教會的教階制度(hierarchy)和施教權威(magisterium)上,也就是所謂的「使徒傳承」或「教會傳統」上。這是羅馬大公教會的看法,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東正教的觀點。第二種看法堅持教會的權威必須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亦即聖經)上。這是新教中主流教會的觀點。當然,對聖經的理解和詮釋需要藉助聖靈的光照和啟蒙,也需要以人類的理性和經驗來從事負責任的探究和反省。第三種看法認為教會的權威是建立在聖靈對人心的啟示上,也就是通過個人主觀領受的靈感和屬靈恩賜。這是神秘主義者以及新教陣營中小派和屬靈派的看法。在相當程度上,這也反映了現今靈恩運動者的信仰觀點。

  從上述三種的教會觀來看,教宗選舉所反映的是第一種的看法,亦即典型的傳統權威觀,主張由反映使徒傳承的教會代表(樞機主教)來選出新的領導人。不過,不容否認的是,在這所謂「使徒傳承機制」的背後,仍然存在著許多人為的因素。正如《時代》(Time)雜誌的一篇專文所指出,拉辛格主教之所以能當選為新教宗,事實上是肇因於代表保守勢力的教廷核心幕僚近十八個月來所進行的一場祕密選戰(stealth campaign)所致。2另一方面,在世界基督教的版圖不斷重整的脈絡下,我們也必須關注上述教宗權威對羅馬大公教會參與普世合一運動的影響。倘若教宗或教廷無法跳脫「獨尊」的思考方式或心態,普世運動的前景仍然堪憂。這些都是值得繼續關注的問題。

註:
1.鄭仰恩,〈新舊教宗教第之際的隱憂〉,《台灣教會公報》,第2776期,2005年5月9-15日,第17版。

2."The Conquest of Rome," Time, by Jeff Israely, Vol. 165, No. 17(May 2, 2005), pp. 18-20.
同作者相關文章: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9 期 幸福的感覺 (48-5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9期  2005年  8月 幸福的感覺 89
本期主題:幸福的感覺
發行日期:2005/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妳/你真的幸福嗎?
幸福,一種靈性生活
生活在布農——我的幸福體驗
幸福是一連串生命的奇蹟
他們的幸福
尋覓最幸福的感覺
從媒體中走找「幸福」
幸福,天國在心中
教會能提供什麼樣的幸福?
彭靜淑教師與女宣道會
以禱告為本的社區宣教
美夢成真
自然就是美?自信才是美!
生之慾——從Too Young到Life is so Short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比翼雙飛在基督裡
伊甸在何方?
奉獻——通往上帝祝福的道路
校牧所扮演的角色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一神信仰的謬誤?
從霧社事件引發信仰反省一、二件
大專事工的理念與展望
對大專神學研究班的夢想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