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3期 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何謂「千禧年」﹖
關鍵字:
作者/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副教授、教務長,主授教會歷史。)
  近日來,因為電腦「千禧蟲」症候群的影響,加上新的千禧年到底應該從那一年算起所引發的爭議,導致一般社會大眾對「千禧年」此一術語和概念激發了相當大的關心與注目,坊間也出版了不少相關、應景的書籍。到底「千禧年」一詞指的是什麼?它有什麼特別的意涵﹖我們對它該有什麼特別的期待嗎?

  顧名思義,中文的千禧年一詞是由代表數目單位的「千」、代表存在狀態上具有幸福、吉祥之意涵的「禧」,以及代表時間單位的「年」所共同組成。我們的問題是:千禧年一詞同時也蘊含了「禧年」、「千禧年」、「千禧年說」等三個具有不同指涉意涵的概念,很容易造成混淆。以下我們就針對這三個相關又相異的概念做一些說明和釐清,並試圖在現時代處境中對千禧年的意義有一番新的體認。

一、禧年(jubilee)
  禧年即舊約聖經中(利未記二十五章)所規定,在七個安息年(sabbatical year)之後所分別出來的自由年,稱之為禧年(jubilee)。簡言之,安息年是指每滿六年後的第七年,又稱休息年,在這一年中以色列人「要讓土地完全休耕,表示對上主的尊崇。」(利二十五:2)禧年則是指七個安息年(七個七年)後的第五十年,在這一年中「所有賣了的產業要歸還給原主或原主的後代;從前被販賣為奴的要得釋放,回到自己的家。」(利二十五:10)

  後來,在羅馬大公教會的傳統中,禧年指的是「聖年」(Holy Year)或「恩赦的年」(year of remission),在這一年中凡是曾經造訪過羅馬或履行某些特定條件的教徒將得到特別的宣赦(indulgence)。

二、千禧年(millennium)
  目前社會大眾所談的千禧年大多指的是以基督教紀元為基準,每屆滿一千年為一歷史轉折點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此一定義並不必然蘊含有終末、激變、大災難、審判等天啟式(apocalyptic)意涵,而是一個比較中性、帶有些許不確定感,但包含有對新時代之期許的時間轉換概念。不過,和此一說法相關的兩個有趣問題是:
  
(1)到底新千禧年的起點是2000年或是2001年?許多純理論的學者認為應該是從2001年的一月一日算起,因為在基督教年曆中並沒有所謂的紀元零年,因此每一個世紀都是在尾數「零零年」的該年底才告屆滿(滿一百年)。這種說法在數目學上或許是正確的,但是在民間的認知上卻往往是以零零年的開始為新世紀、新千禧年的開始。

(2)耶穌是否真的出生於紀元零年或壹年?有關此一問題,雖然耶穌的確切出生年已不可考,但是現今學者大都同意他應該是在「主前」數年間出生的。這個誤差主要是肇因於公元第六世紀時的僧侶丹尼斯(Denis the Little)在計算上所犯下的一個小錯誤,而我們現今「主前」(B.C.)、「主後」(A.D.)的區分法就是他所推算、主張的。

  事實上,現今我們所即將面臨的千禧年轉折點(即公元1999年底至2000年初)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所要渡過的第一個具有集體意識的千禧年。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前一個千禧年轉折點(公元999至1000年)時的世界是一個相當陰晦、悲慘的世界。以歐洲為例,當時文盲、疾病、飢荒充斥,男人能活到30歲已算幸運,女人的壽命更短,許多君王十多歲就已即位且帶兵打仗,教宗若望十一世就位時也才21歲。可以想見的是,當時的人對千禧年不但沒有意識、可能連興趣也沒有,更遑論恐慌或熱潮了。

三、千禧年說(Millennialism,Millenarianism)
  這個思想是根源自聖經中的「終末」信息。在舊約聖經中,終末信息大部分是和「彌賽亞的盼望」(Messianic hope)相關的,也就是相信隨著彌賽亞時代的來臨,一個「無盡福分」(unending bliss)的新世代將會開啟。包含這種思想的作品大多出現在猶太後期,包括但以理書、以賽亞書、以西結書、撒迦利亞書,以及次經中的作品如禧年書、以諾書等。這種終末思想的強調,在當時的「天啟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運動時達到最高峰。

  新約聖經中的啟示錄是引起最多有關「終末」爭論的一卷書。事實上,「千禧年說」的理論就是根據對啟示錄一書的字面解釋(視之為預言)而產生的。這個理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千年「無盡福祉」的時期,而這個千禧年和耶穌的第二次再臨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將近代教會中的三種代表性理論——主要是根據各信仰傳統對啟示錄十九—二十一章的不同解釋 - 簡單說明如下:
  
(1)前千禧年說(Pre-millenarianism):大致上對世界持悲觀、否定的態度,相信世界會越來越壞,甚至走向毀滅。而耶穌將會在世界毀壞之後再臨,並帶來一千年「充滿無盡福祉」、「眾信徒與基督一起作王」的時期。因此,前千禧年說指的是耶穌將在一千年之「前」先來臨。接受此一說法的包括基要派、聖經字面主義者、時代論者(dispensationalists)等。

(2)後千禧年說(Post-millenarianism):基本上對世界抱持樂觀、肯定的態度,相信藉著教會的宣教或是教會所從事的社會改造,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基督化」,直到上帝所應許的千禧年到來為止。而基督也將在千禧年實現之「後」來臨。接受此一說法的包括十九世紀的海外宣教運動者、二十世紀初的社會福音派等。
  
(3)無千禧年說(A-millenarianism):認為應該以「象徵論」(symbolism)的方式來解釋啟示錄十九—二十一章。因此,一千年指的是基督在每一個信徒生活中的主權統治,基督徒是生活在「基督已然復活得勝」和「上帝國尚未完全實現」的張力當中。大多數的主流教會﹙包含新舊教在內﹚接受此一說法。

結論
  面對千禧年的熱潮,到底上述三個概念的神學意涵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筆者提出以下兩點來分享:

  首先,舊約聖經中的禧年(jubilee)一詞所蘊含的自由、安息、赦免、資源重新分配等信念,應該讓我們在面對新的千禧年時有所警惕。這些帶有深刻信仰反省意涵的觀念,對生活在現今各種經濟不公義(economic injustice)處境中的現代人來說,特別有意義。處在千禧年的轉折點上,基督徒應該深切反省,也應邀請世人一起反省,到底我們的世界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各地戰禍不斷、飢荒連連?為什麼在國際社會間弱肉強食、南北差距、貧富不均的情形不但無法改善,反而愈益嚴重?以信仰的觀點來看,千禧年應該是謙卑自省、悔改、安息的年,也是自由、赦免、資源重新分配的年﹗

  其次,我們也應確知,與千禧年說相關的各種終末思潮往往提醒我們,上帝永遠是歷史和人類命運的主宰,基督徒(不管是個人或是信仰團體)的終極命運並不受現世生命所限制,反而應該在現今生活中表現出「超越現世」的生命意義和尊嚴。這種末世觀所塑造的生命態度,不應該是消極的「等候」或「忍耐」,而應該是積極的信仰勇氣,並讓我們對現世界的既存體制有所批判和不滿。換句話說,上帝國的遠景(vision)應該會讓我們從一個超越現實世界的觀點來衡量我們所處的實況,以積極的信仰態度來挑戰現存體制中不公義、不合理的現象,並為「此時此地」的世界帶來解放和改造的行動。
同作者相關文章:
漫談台灣的大專工作及團契發展 (第 198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3 期 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48-5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3期  1999年  8月 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53
本期主題: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發行日期:1999/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福氣s/
編者的話
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
長青團契與我的大學生活
我的新鮮人戀愛學分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大學生生活形式調查問卷分析
當小小水母不再優游
舞蹈與運動家的佼佼者——阿美族
天使的歌聲——聖亞拿教堂
上帝國宣教在東門社區
何謂「千禧年」﹖
褪色的婚姻
男生女生怎麼配?
基督徒當如何看待現代算命文化?
尋回信仰,才有生命願景
教會(團契)中教育的重要性
耶穌抱報——直達天聽祈禱卡將大流行
回憶大學時期的團契生活
思想起……大專團契的日子
做一件讓台灣變得更美麗的事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在我們的時代實現 神悅納人的禧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