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一、《羅馬書》第12章第1~2節表達兩個重點:期待所有都能回應上帝的恩典,此一回應不是獻上許多祭物,而是把整個人交給上帝;透過上帝帶來信徒心思與行動的更新,抗拒來自今世價值的壓力。
二、保羅教導「你們要彼此接納」,是指人們要積極地尋求瞭解他人的想法和判斷,心中存著信仰之前提,認定每一個人都屬於上帝,而且我們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
事奉上帝。
三、《羅馬書》的結尾有兩個不尋常的特徵:他提到一連串的人名,並把這些人名推舉給羅馬教會的信徒;其次,保羅凸顯女性信徒,他大力地推薦菲比,極可能就是她把這封信帶到羅馬的。
活祭(12:1~2)
在第1~11章討論上帝的公義與恩典之後,保羅在第12章轉向了倫理的議題。《羅馬書》第12章第1~2節是倫理教導的前言與原則,然而,對那些凡事順從他人的要求,甚至否定自我價值的女性,這段經文似乎再次強化這樣的期待,許多婦女不僅將自己視為「活祭」,同時也經常必須面對許多毀滅性的經驗。但是這樣解釋這段經文,明顯地誤解了保羅的用詞。第1節「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期待所有人類,不論男與女,都能回應上帝的恩典,而上帝的恩典要求人的回應,不是獻上許多祭物,反倒是一個全然的回應,把整個人(經文中所講的「自己」)全部交給上帝。第2節則解釋這樣的奉獻為何?信徒「不要被這世界同化」,卻「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即信徒的思想與行動,不要簡單地在此時與此地順著世界的規則而行,倒要完全地改變、改造。透過上帝帶來信徒心思與行動的更新—這是上帝的恩賜,使信徒能明白上帝的旨意,並照這樣的旨意來生活,抗拒那來自今世價值的壓力。保羅呼召基督徒要改變,使我們明白這樣的改變乃源自上帝,也是以上帝為目標。因此,若將這段經文解釋為要某些人順服另一些人的意志,則將是嚴重誤解了這段經文的重要性。
上帝已經接納他們(14: 1~15:13)
在這段倫理教導的高峰處,記載了一段衍伸出來的討論,是關於不同甚至衝突的宗教族群彼此之間的關係。保羅並沒有挑明是哪些族群,不過這些族群可能或多或少與前面已經討論過的不同族群有關聯。「軟弱的」弟兄乃是指那些相信必須禁戒某些食物,特別是那些猶太教律法認為不潔淨的東西(參林前8、10章),或許有些猶太教基督徒屬於這個團體,還有一些認同他們的做法的外邦信徒;相對地,那些「信心堅強的」信徒相信任何東西都可以吃,因為基督已經廢除了猶太律法。這樣的群體最先是由外邦基督徒所組成,或許也有些猶太裔基督徒認同他們的主張(請注意,保羅只在15:1提到「我們信心堅強的人」)。雖然這些爭端在所有初代基督徒中都有,但保羅對此一現象的裁決仍然具有教育性。整卷《羅馬書》強調以上帝為中心的觀點,在此也同樣適用。凡是屬於上帝的人,只有在上帝面前為其一切行為負責任14:7~12)。雖然保羅自己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可食的,但卻堅持基督徒的行為不能叫弟兄姊妹跌倒。他認為那些信心堅強的人看不起信心軟弱的信徒的行為,在上帝的面前也是錯誤的(14:13~23)。最後,保羅以耶穌所行引起的共鳴來結束這段教導—因為基督的言行不求滿足自己,卻為了所有的人,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皆得到他的接納(15:1~13)。
保羅的教導超越了要人在沉冤大白前等候、忍耐彼此的不同,將軟弱的容忍當作必要之惡,事實上,「你們要彼此接納」(15:7;14:1)是指人們要積極地尋求瞭解他人的想法和判斷,心中存著信仰之前提,認定每一個人都屬於上帝,而且我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事奉上帝。這段經文教導背後的歷史情境關係著兩個宗教習慣相衝突的群體,他們源自於不同的族群。如此,這段教導對衝突不斷的今日社會來說,其重要性已超越當時的背景。當所有人都能夠體認到保羅所講「我們活著,是為主而
活,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是屬主的人」時(14:8),復和的工作才能開始。
事奉中的婦女(16:1~16)
就形式而言,這段《羅馬書》的結尾語大體上是傳統的、平凡的。依照當時的習慣,信尾都會向收信人推舉送信者及一些問候語,但在此有一個不尋常的特徵,即保羅提到一連串的人名,並把這些人名推舉給羅馬教會的信徒,給他從未去過的教會的信徒!極有可能他期待這些人能先在羅馬鋪路,使這封羅馬書信能被眾信徒接受。
第二個不尋常的特徵是保羅凸顯女性信徒。首先是菲比,保羅大力地推薦她,極可能就是她把這封信帶到羅馬的。保羅描述菲比是「堅革哩教會的執事」,並且「她曾熱心地幫助了許多人,我自己也得過她的幫助。」雖然,保羅在寫這封信的時候,羅馬教會尚未建立教會體系(即後來的羅馬天主教會體系),事實上,菲比已經是一位「執事」(並非新約RSV英譯本所譯的「女執事」,原文只是告訴我們,她是一位「執事」),即她已經在堅革哩教會事奉,並佔有某程度重要的領導地位。「她曾熱心地幫助了許多人」,因此,她是一位「幫助者」。這告訴我們,菲比是一位富有並擁有權勢的人,而她將這些資源用在堅革哩教會與保羅的身上。其他人名中之女性尚有:百基拉、馬利亞、猶尼亞、土非拿、土富撒、彼息、魯孚的母親、猶利亞和尼利亞的姊妹。在這些女性信徒中,保羅還特別舉出其中幾位的特別事奉,如:百基拉和亞居拉為保羅冒生命危險、辛勞工作的馬利亞、猶尼亞則是一位使徒(16:7),還有土非拿、土富撒,和彼息等主內辛勞事奉的同工。在這些推薦名單當中,一點也沒有認為女性和男性在事奉的質量上有任何差別,或女性較男性差。所有被列出來的人,不論男女,都是積極參與事奉,這也是我們評價初代基督教會的女性角色時,所必須加以考量的重要事實。
資料來源:Beverly Roberts Gaventa,林鴻祐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新約》。
1.「把自己當作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保羅呼召基督徒要改變,唯有心意更新而變化才是對上帝的回應,歲末之際,回顧今年的自己是否曾經歷從上帝而來的破碎和帶來的改變?試分享之。
2.信心剛強的人是否比信心軟弱的人更值得讚許?保羅的看法如何?《羅馬書》第14~15章所暗示因為潔淨與否所帶來不同信仰族群之間的張力,是否也發生在今日教會的情境中?保羅的教導給予我們甚麼樣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