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一、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的故事為接下來三個關鍵情節做預備︰一、預見耶穌的死和埋葬;二、抹耶穌的腳而不是頭預見洗腳的故事,洗腳的故事不僅代表服務和門徒訓練,也代表參與耶穌的受難;三、預見耶穌即將賜給他的門徒關於愛的誡命。
二、藉由十字架上的死亡,連結了耶穌的母親與所愛的門徒,即連結了過去與未來─耶穌在地上所行的一切將透過門徒團體向未來開展。
三、20章的故事分為兩幕︰一、空墓,重點放在抹大拉的馬利亞看見空墓,雖不明白,仍為主做見證;二、抹大拉的馬利亞與復活的耶穌的對話,重點放在馬利亞如何與耶穌建立個人的關係。
用香膏抹耶穌(12:1-8)
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這個家庭再度成為用香膏抹耶穌這個故事的主角。耶穌在面臨死亡的時刻,到伯大尼和所愛的人用餐︰馬大伺候用餐(和路加10:40的馬大一樣)、拉撒路和耶穌同桌,最後提到故事的主角馬利亞。馬利亞用大量的香膏抹耶穌,讓在場的人沐浴在香味中,這是第二次「氣味」與這個家庭有所連結。11章39節中,馬大擔心拉撒路的屍體腐爛,發出臭味,而在這裡卻是哪噠的馨香之氣,死亡的味道已經被馬利亞豐盛的愛所散發的香氣取代。猶大對抹香膏一事的不滿並未矮化馬利亞的行為,反而證明她的大方,她為耶穌花了將近一年的工資。猶大試圖造成二選一的局面︰你只能愛耶穌或是愛窮人。耶穌以肯定馬利亞所表現的是兩面兼顧的愛來駁斥猶大,一個人可以同時愛耶穌也愛窮人(12:7-8)
這個抹香膏的故事是為接下來三個關鍵情節做預備。一、從耶穌對猶大說的話可以看出,這個膏抹預見了耶穌的死和埋葬。耶穌被安放在墳墓時,會再一次受膏抹(19:38-42),不過,是被一群不敢公開宣告自己信仰的男性暗地裡膏抹;而馬利亞卻是毫不羞愧地在所有與耶穌共進晚餐的人面前膏抹耶穌。馬利亞對耶穌的告白不是在耶穌死後,而是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做了。二、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的腳而不是頭,預見了13:1-20洗腳的故事。洗腳的故事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我們很熟悉的,代表著服務和門徒訓練,除此之外,參與洗腳就是參與耶穌的受難和死亡(13:3-11)。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也同時預表這雙重意義。膏抹是服務的行為,在服務的同時,也參與耶穌的受難事件。三、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預見了耶穌即將賜給他的門徒關於愛的誡命︰「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馬利亞表現出堅強的信心,因此能得到耶穌所賜的新生命。在這個故事裡,馬利亞表現出門徒的樣式︰服事、彼此相愛、分擔耶穌的死。
耶穌的母親和所愛的門徒(19:25-27)
四本福音書一致記載耶穌死時守在一旁的是婦女,耶穌曾預言所有的跟隨者在他死時會棄他於不顧,做鳥獸散各自回家(16:32),但是婦女堅定不移。儘管面對死亡的恐懼,婦女並未逃走,反而相約陪伴耶穌走這最後一程。在共觀福音中,婦女遠觀耶穌之死,但是在《約翰福音》中,她們靠近十字架,近到耶穌能與母親說話。26-27節提到耶穌的母親,和站在她身旁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這門徒在福音書中沒有名字,只以耶穌對他的愛來識別,這門徒和12章的馬利亞一樣,在耶穌需要的時候與他同在,藉此回報他的愛。
耶穌對母親說︰「母親,瞧,你的兒子!」對門徒說︰「瞧,你的母親!」耶穌的母親和所愛的門徒都是象徵性的人物。做為耶穌的生母和最早的見證人,耶穌的母親代表了耶穌在地上的事工,所愛的門徒象徵著耶穌的傳統和信仰的團體。在耶穌十字架下的此刻,過去(耶穌的母親)和未來(所愛的門徒)對遇,藉著耶穌的死連結了過去與未來,耶穌所做的事工將透過所愛的門徒向未來開展。耶穌工作的重點是要建立一個上帝的新家庭。所愛的門徒接耶穌的母親到自己家裡去,象徵著這個家庭的建立。耶穌曾被「自己的人」拒絕(1:11),但是所愛的門徒對耶穌母親的接納,標示著一個接納的、沒有人被排斥的未來。在十字架下誕生的新家庭,乃是以愛和信任為標記。
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復活的耶穌(20:1-18)
四本福音書關於耶穌復活的早晨的記載,有一個相同的情節︰清晨,天還黑的時候,婦女來到耶穌的墳墓。20章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故事是四福音中最詳細的。它分為兩幕,馬利亞在空墓(20:1-10)、馬利亞和復活的耶穌(20:11-18)。馬利亞是空墓的第一位見證者,她跑去告訴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門徒這個消息,並提出合理的解釋,認為有人把耶穌的屍體從墳墓裡挪走,馬利亞的困惑反映了空墓震撼世界的一面,在與復活的耶穌相遇之前,無法解釋為何是空墓,只能說有人盜墓。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門徒立刻跑到墳墓,兩人都進了墳墓,但是《約翰福音》只記載耶穌所愛的門徒的反應︰「他一看見就信了」。然而,他的信只是萌芽的信,因為故事接著說他們還不明白復活的事。這些男性門徒和馬利亞一樣,無法從過去的經驗來解釋空墓。不過,馬利亞雖然困惑,仍然為空墓做見證;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門徒卻保持沉默。
第二幕中,比較特別之處在於,馬利亞回答天使的話有一點不同於她最初向彼得和所愛的門徒所說的話,她說︰「我主」,而不是「主」;她說︰「我不知道」,而不是「我們不知道」,她對天使說的話是發自個人的悲傷,而不只是出於困惑。馬利亞回答天使後,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但「還不知道他就是耶穌」,耶穌問她︰「你在找誰?」這和他傳道事工一開頭說的話相呼應。施洗約翰的門徒來找耶穌時,他問他們說︰「你們想要什麼?」(1:38)這個問話是一個邀請,帶出《約翰福音》的信息︰成為門徒的標記是尋找耶穌。
馬利亞請求「管園子的人」告訴她,耶穌的屍體在哪裡。復活的耶穌呼叫馬利亞的名字,她聽到他的聲音叫著她的名字時,再一次轉身。這一次她看見的是耶穌—她的老師,而不是管園子的人。藉著親密地呼喊馬利亞的名字,復活的事實就顯明出來了。馬利亞聽到復活耶穌的聲音後,不再認為空墓是死亡的化身,反而是生命的大能,各種可能性將發生的見證。耶穌曾叫拉撒路的名字,呼召他從墳墓出來,現在他的聲音呼召馬利亞進入新生命。馬利亞認出耶穌後,可能想擁抱他,耶穌卻命令「你不要拉住我」,這個教導的意義在於,他不能也不會被絆住和控制。關於耶穌是誰,我們不能用預設的標準和期待來拉住他,因為這樣做會妨礙耶穌的工作,限制他的能力。假如馬利亞在花園裡拉住耶穌,阻止他升到上帝那裡,復活節的故事就無法完成。耶穌對馬利亞的教導包含了復活節的好消息︰不要拉住我,讓我自由,這樣我才能賜給你我所要賜你的豐富。
接著,耶穌要馬利亞去告訴弟兄姊妹關於耶穌復活、升天的消息,她被勸勉不能拉住耶穌,而是要去傳揚復活和升天,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必須有新生命的消息,跟隨耶穌的人已經成為上帝和耶穌家庭的成員了。馬利亞聽從耶穌的話,去向門徒說「她已經看見了主,又傳達主對她說的話」,宣揚復活耶穌的同在,也就是復活節福音的核心。她在空墓前的困惑和悲傷在與耶穌相遇後,已經轉變成對復活的見證。她是第一個看到復活耶穌的人,也是第一個向他人做見證的人,她可以說是復活耶穌的第一位門徒。
資料來源:Gail R. O’Day,林明貞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新約》,Carol A. Newsom & Sharon H.Ringe編著,朱麗娟、林千俐等翻譯,周宏毅、林晚生等校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出版,2001年。
1.馬利亞向天使表達個人的哀傷,耶穌問她︰「你在找誰?」馬利亞表明後,耶穌便呼叫她的名字,馬利亞隨即認出耶穌,由此可以看出發自個人真心的尋找是成為門徒的標記,試分享妳呼求、尋找耶穌,並蒙耶穌召喚的經驗?
2.耶穌為何要馬利亞不要拉住他?我們是否曾經設定標準、期待,以致妨礙上帝主權的實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