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一、耶穌在第十三章中使用比喻來彰顯上帝的智慧,而麵酵的比喻是唯一以女人為主角的比喻,在這個比喻中,透過女人的努力,麵酵最終成為生命的麵包。
二、耶穌在拿撒勒被拒,乃是因為人們以為耶穌是木匠約瑟和馬利亞的兒子,這樣的家庭不可能給他這種能力。但馬太認為,判斷一個人是根據這個人的行為,而不是他的家世背景。
三、希羅底用計謀害死了施洗約翰,馬太似乎認為女性進入政治圈無法為社會帶來救贖,但本註釋書作者認為,關鍵不在於性別,而在於權力的濫用。
四、餵飽五千人的故事指出了通向彌賽亞筵席的道路:女人和小孩都可以出席彌賽亞的筵席。
五、迦南婦人的故事表明了外邦人的懇求值得耶穌對他們施恩,且福音最終將普及人類。
麵酵的比喻(十三章33節)
上一期我們提到,耶穌是上帝智慧在世上的彰顯。在第十三章中,耶穌便透過比喻的教導,來彰顯上帝的智慧。該章有七個比喻,麵酵的比喻是唯一以女人為主角的比喻,這個比喻強化了當時社群中性別分工的方式—男主外,女主內,以及以色列文學和社會的傳統。首先,提及四十公升的麵粉,這讓人想起撒拉為天上的使者揉麵糰,招待他們(創世記十八章6節),這大概是一個人所能揉的最大量生麵糰,這樣的份量大約可餵飽一百人,傳統認為揉麵糰是最有價值的女性工作;其次,這個比喻中的酵母是正面的圖像,雖然麵糰中只藏了一點麵酵,但透過女人的努力,卻可以成為生命的麵包。
在拿撒勒被拒(十三章53-58節)
在比喻的結尾,馬太再次提及耶穌的家人(參十二章46-50節)。由那些拿撒勒人的評論可以看出,有些人無法領會耶穌所要傳達的信息,正如耶穌引用〈以賽亞書〉六章9節的典故,說道:「這人民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卻看不見…。」(十三章14-15節)人們以耶穌是木匠和馬利亞的兒子,來質疑他的智慧與大能力的源頭,他們認為,耶穌的家庭不可能給予他這種能力;然而,對馬太而言,判斷一個人是根據這個人的行為,而不是他的家世背景,儘管馬太從未忽略約瑟、馬利亞和耶穌的家人。
施洗約翰的死(十四章1-12節)
在十四章1-12節中,馬太繼續聚焦在耶穌的身分上。希律認為耶穌並非木匠之子,而是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約翰指責希律娶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因而被關。希羅底為了報復,想置約翰於死地,於是就讓自己的女兒(馬太並沒有提及她的名字莎樂美)在希律的生日宴會上跳舞,取悅希律。昏了頭的希律竟然答應希羅底的女兒的任性要求,把約翰的頭割下,當作一道菜,出現在宴會中。如前所說,智慧是由行為來斷定,希羅底要女兒提出要求,取了約翰的人頭。這個故事似乎在指出女人干政的影響,女性進入政治領域一般被視為負面的,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使情況更糟。這種看法與〈馬太福音〉的描述是一致的。對馬太而言,任何女性進入政治圈,皆無法帶來社會的或靈性上的救贖;然而,從現代的眼光看來,重點不應該被放在性別上,而應該被放在權力上:只有服事而不僭權的人,才是真門徒的記號。
餵養與吃飽(十四章13節~十五章20節;十五章32-38節)
約翰的頭被放在盤子裡當作一道菜的恐怖圖像被餵飽五千人的圖像所取代,為盼望彌賽亞的宴會鋪出一條道路。在這個筵席中,馬太明確地指出女人和小孩也可以出席這個神蹟式的宴會(十四章21節;十五章38節),女性也能出席所代表的意義不同於希羅底母女出現在希律王的宴會中。在彌賽亞的宴會中,作者用「除了」五千個男人以外,還有婦女和小孩(十四章21節;十五章38b節),反映了當時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的觀點。在下一章中,會再度提到女人和小孩,再度表明耶穌不只在猶太人的群體中行神蹟,也在外邦女子和她的女兒身上行神蹟。
餵養的記載、女人和小孩,再度在十五章1-20節中出現。我們在此發現耶穌和法利賽人都在嘗試解釋聖經的律例,以尋求擁有屬天的生命。當法利賽人抱怨耶穌的門徒時,耶穌反而挑戰這些法利賽人,指出他們自己身為領導人,行為卻不信實。當他們受命要孝順父母(出埃及記二十章12節;申命記五章16節)時,卻以獻財物給上帝的方式,來規避奉養長輩的責任(十五章5b節)。
迦南婦人(十五章21-28節)
在接下來的故事中,父母和小孩的角色更複雜,尤其加入了家族的因素。在耶穌的宣教事工中,他將宣教和信息限定在以色列的家(十章5b-6節)。雖然如此,他也確實接觸外邦人。迦南婦人的故事讓我們想起百夫長的故事(八章5-13節)。這兩個醫治的故事是馬太福音中唯一明顯與外邦人有關的故事,並且這兩個醫治都是隔著一段距離進行的。這表明了外邦人的懇求值得耶穌對他們施恩,且福音最終將普及人類。
與馬可的記載不同(馬可福音七章24-30節),馬太並沒有說耶穌進入推羅和西頓,反而記載這個女人自己離開家鄉去見耶穌;再者,馬太不像馬可指出這個女人是敘利亞腓尼基族(馬可福音七章26節),而說她是一個迦南婦人。婦人的出現,提醒我們原本存在於希伯來人和本地人之間的張力。藉由遇見耶穌,迦南婦人明白猶太人在拯救的神聖計畫中具有優先性。
女人的信心在與耶穌的對話中表現出來,她稱耶穌為「大衛之子」,這與父權社會的族譜有關,關於「大衛之子」的稱呼,在此可以看出,為耶穌歡呼的猶太群眾(二十一章9節、15節)和不為耶穌歡呼的宗教領袖(二十二章41-45節)之間的對照,而婦人顯然是前者。儘管如此,耶穌卻無視她,門徒們也想將她支開;然而,婦人說服了耶穌,她並沒有因為耶穌將她比喻成狗而反擊,而是將耶穌的話引導到另一個方向,同時再次懇求耶穌為「主」。這個女人堅持她的請求,同時也展示了她的信心。她並未因為自己的種族受到侮辱而抗議,反而認可外邦人(狗)和猶太人(小孩)都是在同一個權威之下。值得一提的是,她和其他曾經接近耶穌、祈求救恩的婦女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並未屈服在丈夫的權威或受到丈夫的保護。這個故事也提到麵包,令人憶起讓上千人吃飽的故事中的婦女和小孩,以及十三章33節所提到麵酵的比喻中的女人。由此,我們再次發現,麵酵是一個正面的象徵,它對比於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是透過弱勢者所產生的力量。
資料來源:Amy-Jill Levine, 林毓芬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新約》,Caral A. Newsom & Sharon H. Ringe編著,朱麗娟、林千俐等翻譯,周宏毅、林晚生等校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出版,2001年。
問題思考
1.耶穌曾提醒我們要留意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前者所提到的「酵」與麵酵的比喻中,以女人為主角的「酵」,有何不同?試舉例分享弱勢者如何盡其所能,生產出「富有生命力的麵包」。
2.近年來,女性的能力逐漸受到肯定,女性牧職、女性國家領導人已非少見,傳統對於女性干政的負面觀感也逐漸改變,在台灣可能出現第一位女性總統之際,試分享就妳所知,有哪些女性的領導人?妳對女性領導的看法?
3.餵飽五千人的神蹟給了妳什麼樣的啟示?彌賽亞的筵席中包括了女人和小孩,也包括所有的貧窮者或社會邊緣人,值此新的年度之際,在數算上帝恩典之餘,試分享我們如何將上帝的愛、基督的救贖送到社會上有需求者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