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的主題:耐性與信心
根據1:6對巴比倫人的描述推測,哈巴谷應該身處主前七世紀末的猶大國,當時巴比倫帝國正逐漸形成。
本卷書大部分是以詩文體的方式呈現,但可分為三種不同的詩文體:哈巴谷和上帝之間的對話(1:2~2:5)、一連的五個災難(2:6~20),和禮拜儀式的禱詞(3:1~19)。不同的詩類若非出自不同人之手,就應該是在不同場合下所書寫的作品,然而,不同的主題卻有其一致性。貫穿全書的主題,便是耐性和信心,即使目前情況惡劣,但最後上主的力量將終結人間的暴力。對話的部分包括哈巴谷的兩次申訴,和每次申訴後上帝對他的回應。要讀懂對話內容,必須推敲一下字裡行間的涵意。首先,哈巴谷抱怨上帝袖手旁觀猶大國境內所發生的諸多不公義的暴力事件(1:2~4),但上帝回應說,巴比倫人將用哈巴谷所無法想像的方式來攻打猶大和其他的鄰國(1:5~11);緊接著,哈巴谷又抱怨上主應該要阻止巴比倫人的侵略行動,因為他們比猶大人更兇狠殘暴(1:12~17)。
哈巴谷像城裡的守衛般(2:1),堅持要站在堡壘上等待上主的回答,之後,上主要他把上主所要回答的話寫在版上,讓大家容易看清楚(2:2~3)。這回答可能有些難以理解,但最起碼提示了本書最重要的主題,即要有耐心、信心地等候上帝最後的勝利。接著,有五段話語帶著諷刺口吻,用來譏諷巴比倫國那些壓迫百姓的統治者,這五段話語皆以「你遭殃了」或「你要遭殃了」做為開頭,認為邪惡者遭受懲罰乃是罪有應得。2:20可能為本書原本的結尾,但其後又續接了一段詩文(第3章)呼應本卷書的宗旨。詩中,上主顯現(3:3~15)在人當中,因為詩人懇求祂像從前一樣行大事(3:2),他聽見上主所行的事蹟就顫抖,但隨後又被祂的勝利所鼓舞安慰(3:16~19)。
上主參與世界與歷史
對於積極尋找非強權暴力之互動關係的女性而言,聖經中充滿暴戾及聖戰騎士的意象實在令人沮喪,即使像〈哈巴谷書〉這樣短的一卷書,內容中仍舊充斥了強權暴力,甚至在第三章中,上主還發動戰火打敗世上萬民。我們要如何解讀這些暴力事件與上帝形象呢?
書中短短三章,哈巴谷用了六次「暴力」這個字眼(1:2, 3, 9 ; 2 : 8, 17a, b),占了聖經全文出現頻率的百分之十,甚至即使沒有使用暴力這個字眼,卻幾乎每行詩句都有暴力的意象。第一個哈巴谷所目睹的,就是猶大國境內的災難禍害、打鬥爭吵、公義罔存(1:2~4)。對於哈巴谷的哀嘆,上主的回答是,巴比倫人將帶來更大的災禍,他們讓全國蒙難、嘲諷君王,並對自己的力量信心滿滿(1:5~11)。字裡行間無不透露上主就是要透過巴比倫的侵略來懲罰猶大國的暴力。哈巴谷第二個申訴是,「你的眼睛太聖潔;你絕不看罪惡」(1:13,作者自譯)。哈巴谷反對的理由是,如果猶大境內所發生的暴力是不好的,那就不應該由更邪惡、以自己的力量為王的強權勢力來以暴制暴(1:11, 16)。2:3~5是上帝唯一的回應:財富與傲慢不能永久,義人必須耐心等候。哈巴谷則用了五段譏諷壓迫者的話語來回應,他用了三次「暴力」的字眼,而上帝也以暴力的形象出現。災難所表明的是,巴比倫人雖被上帝差派來制衡猶大國,但最後仍會被自己的暴行所懲罰。
聖經常用重複字句的方式來呈現上帝依罪行所給予的懲處,當哈巴谷埋怨「猶大境內正義不得伸張」及「正義被扭曲」(1:4,作者自譯)時,上帝回應說,巴比倫人會以「自己的力量為法律」(1:7,作者自譯)。換言之,如果猶大人不依上帝的律法,他們就會被迫去承受巴比倫人恃己為是的律法(參照1:11),這對猶大人來說是適切的處罰方式。但故事並未就此打住,巴比倫人雖然達成了上帝的任務,但手段兇殘,最後巴比倫人還是被自己的暴行所毀。第一個災難(2:8)便重複道出接下來會發生的狀況:「你曾經搶劫許多國家,現在那些劫後餘生的人要搶劫你」,第四個災難(2:17)同樣說明了加害者最後也會被暴力所害。在這一節中,雖然沒有明白說出暴行,但仍可讀出巴比倫人迫害的場面:殘殺動物與人民,破壞森林與自然資源,也蹂躪黎巴嫩人及其土地。
本書的重點旨在說明,人在哀嘆人倫無紀之時,上帝其實都明瞭全盤狀況,並用人所未能預期的方式與地點,對國家與人民做出回應。不同於哈巴谷憤恨的言論,上帝可能真的看見罪惡,並利用暴行來做工,甚至使兇猛殘暴的人強盛起來(1:6),直到第三章,上主親自參與其中,變成征服天下的戰士。
以色列人心中上帝的意象與遠古近東地區對諸神的形象有關。迦南地掌管暴風雨和豐收的神——巴力被描繪成一位聲音如雷、射箭如閃電、吐氣如風、能打敗河海,一出現便能撼動天地的戰士。以色列的上帝也常被用類似的方式比擬為掌管風雨的神,祂用雷電降災,降雨帶來豐收,以河海為武器攻擊埃及人,以解放希伯來人。〈哈巴谷書〉3:6~12便記載著大地搖動,做為上主憤怒的顯現。
上主的拯救
若所有的語言和意象都來自迦南文化,那以色列人敬拜耶和華的重點在哪裡?〈哈巴谷書〉3:13中,上主化身為戰士和暴風雨之神,用意在於拯救自己的子民,如同祂在紅海救希伯來人脫離埃及的迫害,祂必定也會將巴比倫人繩之以法,並讓以色列人得到自由與平安。換言之,第三章就是將第一、二章的內容用圖像的方式表達出來:上帝掌管整個世界與歷史,祂使巴比倫人強大(1:6)來教訓猶大人,但最後巴比倫人也遭自己所迫害的人的報復。巴比倫人雖然恃己力為神,但詩人卻從上主那邊獲得力量。被形容為騎乘戰車,由瘟疫染疾隨侍在旁的神明,也相同地可被想像成一位坐在聖殿、頭戴冠冕、充滿威嚴與光彩的神,地上萬民要在祂的面前肅靜。
只有瞭解聖經作者如何詮釋是不夠的,許多人質疑聖經不斷描述上帝施行暴力之意象的適切性,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挑戰,一方面積極探究存在於聖經中、但現今社會已經不常用的意象,另一方面,也要探討上帝在現今生活中所欲傳遞的信息。
資料來源:〈哈巴谷書〉/Judith E. Sanderson,陳培真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舊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3年。
問題思考
1.遠古近東地區將許多自然界無法理解、令人畏懼的力量加以神格化,帶著暴力的神祇意象影響了以色列人的上帝形象,參照上文,以色列的上帝與眾神祇不同之處有哪些?
2.先知哈巴谷向上帝坦承他的疑惑,上帝回覆道,實現的日期很快就要到了,「事情一定發生,且不耽延」,妳是否曾對上帝失去信心?又是如何勝過?
3.先知哈巴谷的禱告詩洋溢著上帝在自然界和在歷史中的作為,妳認為他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作用?與他的祈禱又有何關聯?(參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