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是由許多不同社會與歷史情境下的個人或團體所唱、誦或祈禱的歌、詩和禱告文等所匯集成的一本書。這些宗教上的歌、詩、祈禱等,明顯的都是一種告白。〈詩篇〉中大多使用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詩人與上帝做各種感情上的交談,而且交談的方式幾乎都是對上帝做直接的內心訴說。〈詩篇〉的英文名稱Psalms,是從希臘文的Psalmos這個字來的,而這個希臘文詞彙主要是希伯來文mizmor的翻譯,希伯來文mizmor是指一種宗教信心的歌(特別是有樂器伴奏的歌)。
〈詩篇〉每一篇的原始作者,事實上無法確定,因為既有的資料不足予以佐證。雖然許多首詩的起頭都有標題,而且提到與某人或某些人有關(如大衛、亞薩、可拉的兒子們、或無具名的領袖,或詩班指揮等人),但這些標題似乎是在〈詩篇〉著作完成數世紀後才被添加上去的。多數學者認為這些標題並不是在說該詩由誰所作,而是要對該詩及其用法作說明。因此,〈詩篇〉在譯成英文後,傳統上被歸類為「大衛的詩」的部分,可能就有誤導之虞,因為這些標題在希伯來文原文也有「屬於大衛的」、或「獻給大衛」、或「給大衛用」(它有可能是指給大衛的後裔使用)等意思。例如〈詩篇〉第七篇,其標題表明後來的註釋者認為大衛在某種場合唱了這篇詩歌;又例如〈詩篇〉第三篇,後來的註釋者可能認為該篇適合用在大衛在逃避他的兒子押沙龍時吟唱,因此,做了這個標題。(譯註:第七篇標題為「大衛指著便雅憫人古實的話,向耶和華唱的流離歌」,第三篇標題為「大衛逃避他兒子押沙龍時作的詩」;編註: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已刪除)。
有些標題提到某個歷史上特別的場合,但事實上,這些詩在原本寫作時,根本無法預知以色列人的某個事件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候發生;唯有〈詩篇〉137篇所提到的耶路撒冷住民被放逐到巴比倫的事件是個例外。〈詩篇〉的許多作者往往提及以色列人在歷史上的經歷,但在提及時,都是提及過去發生的事件。他們重述各種過往事件的細節(像是出埃及或在曠野徘徊等),為的是要提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