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構中的性別角色
性別歧視在本書中仍然四處可見,當作者們想要責備人民,或是談到他們的恥辱時,就用女性來做為象徵(第1、2、4章);要談盼望(3:55~56)和祈求上帝幫助時(5:1~19、22),女性的象徵就不見了;以第五章來看,陳述的人並不是女性,而是代表一個團體的聲音;第三章則是整卷書的神學中心,陳述者是男性。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三章一節:「我被上帝懲罰,深深體驗到苦難」看似把男性的聲音模糊掉,延續了第二章「錫安的女兒」的聲音,但到了廿三節「像晨曦那樣清新,像太陽的東升那樣確實」中,對上帝慈愛的宣告,以及第五十八節「你替我伸冤」等,卻並非出自「錫安的女兒」,而是一個強壯的男人或是戰士(從希伯來原文geber可以看出),尤其這個男人所代表者,乃是新耶路撒冷的出現,堅信上帝的慈愛永不斷絕。
婦女的歷史
做為一個象徵性的角色,在〈耶利米哀歌〉中,婦女傳遞出多重信息,但是一談到真實的女性,便用痛苦且清楚的方式說出她們的歷史。本書將戰爭背後的受害者呈現出來,他們在戰爭結束許久之後仍在受苦,有些經節把婦女所受的苦,和男人與其他社會團體所受的苦並列:「我的青年男女被擄走了!」(1:18)、「青年男女死在敵人的刀劍下。你在忿怒的日子殺了他們,沒有絲毫憐惜」(2:21)、少女們和父老們同為錫安的毀滅悲傷(2:10);此外,其他的章節則特別注意到婦女的苦境,例如男性陳述者為城中所有婦女的遭遇感到憂傷(3:51)、母親們成了寡婦(5:3)、婦女在錫安山上被姦污(5:11)。
戰爭對女人的影響在關於飢荒的生動文句上,表現得最為強烈,飢荒遍及每一個人(4:9;2:19),但它對母親和幼兒的衝擊最大:「…兒童和嬰兒在街道上昏倒了。他們向母親哀求:哪裡有吃的?哪裡有喝的?他們像受傷那樣倒在路上,在母親懷裡慢慢地死去。」(2:11~12)、「野狗尚且知道乳養幼兒,我的子民竟像曠野中的鴕鳥殘暴不仁。他們讓嬰兒飢渴而死;兒童求食物,沒有人給他們」(4:3~4)。
詩句甚至更進一步指控母親們同類相食,以表現飢餓所帶來的慘況無與倫比。第四章的敘述者提到:「慈母親手烹自己的孩子吃!」(4:10),為了描述上帝的懲罰所帶來的可怕後果,「錫安的女兒」甚至脫口道出她對上帝譴責:「看吧,上主啊,看一看你所折磨的人!女人在吃自己心愛的嬰兒!」(2:20)對大多數的母親來說,最悽慘的事莫過於看著子女死在自己的手中,如果婦女真的同類相食,可能不是因為她自己要吃,而是要餵養其他飢腸轆轆的子女,儘管作者在這些悲慘的事件中,或許也注意到了婦女的痛苦,但這並不是他們要表達的重點,他們所要表達的重點是,連子女都存活不了,這是人民何等大的苦難。
然而,這些詩文所指控的婦女的同類相食,其象徵性意義可能大於實際性,〈耶利米哀歌〉的作者可能是引用了〈申命記〉廿八章五十三~五十七節的詛咒,它所描述的就是,如果以色列人違背聖約,便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因此,詩文的作者就是把〈申命記〉的詛咒全歸到婦女的身上,儘管〈申命記〉預言的是男人、女人都將會吃兒女的肉,但在〈耶利米哀歌〉中,卻寫道只有婦女應驗了這個詛咒。
婦女的禱告
除了讓婦女們能夠一瞥女性祖先們痛苦的生活之外,〈耶利米哀歌〉也提供了在聖經中崇拜儀式禱告甚為少見的婦女的聲音;雖然「錫安的女兒」接受了,也似乎參與了她自己的受虐,但她也為自己的痛苦發出了聲音,最後甚至要求上帝修正祂自己不公平的行為。她抱怨路人對她的痛苦漠不關心:「看看我的景況吧!從來沒有人像我這樣痛苦」(1:12),她則責怪上帝讓她受苦(1:13~15),她為自己被孤立而哭泣,為自己的被虐待而哭,也為兒女孤苦、敵人得勝而哭(1:16),最後,她要求上帝要報復她的敵人,讓他們與她受同樣的苦難(1:21~22)。在第二章中,她不再自責,甚至大聲公然地譴責上帝,因為祂殺死了城中的青年男女,並且「你在忿怒的日子殺了他們,沒有絲毫憐惜」(2:21)。
「錫安的女兒」的禱告可以有助於現代婦女禱告,「錫安的女兒」的聲音喚起了婦女的痛苦,包括喪子之苦、性暴力之苦,以及戰爭與飢荒的受害者之苦,與「錫安的女兒」一起禱告就是參與全球婦女的奮鬥,藉著表達忿怒,產生能夠改善關係的力量,來拒絕成為受害者,亦即在上帝面前傾洩出像水一樣的心境(2:19)。
「錫安的女兒」聲稱,如果上帝真的看見人民的苦境,祂一定會有所作為,她要求上帝「看吧!」、「看一看你所折磨的人!」(2:20),「看看我的愁苦吧!」(1:20)。似乎一切痛苦的發生,都是由於上帝的疏忽,只要上帝看見祂所愛的「錫安的女兒」的苦,上帝的心就會改變,這是她的禱告所發出的信心,和聖經中所有輓歌的作者一樣,她認定上帝是看重她的生命的,上帝會聽她的禱告,上帝也會為了她而有所行動。
藉著與她一起禱告,婦女們能夠為自己的痛苦與絕望發出不平之鳴,也藉此表達她們的忿怒不滿,如此,或可幫助她們突破外在環境的困頓,在生活上見證「上主的慈愛永不斷絕;他的憐憫永不止息;像晨曦那樣清新,像太陽的東升那樣確實。」(3:22~23)
資料來源:〈耶利米哀歌〉,Beth Glazier-McDonald,陳培真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舊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3年。
問題思考
1. 本卷書所呈現出的性別結構充分表現出性別歧視:女性象徵著責備、恥辱、絕望,男性則象徵著盼望或是祈求上帝幫助的積極角色,妳認為這種性別歧視在現代社會仍然存在嗎?現代社會是否依然傾向於認為男性應該扮演積極、主動、改變的角色?當女性扮演屬於男性的角色時,會面對哪些壓力?
2. 〈耶利米哀歌〉中,婦女的禱告甚至針對上帝發出不平之鳴,她們膽敢「嗆」上帝,為自己的痛苦與絕望向上主表達不滿,妳如何看待這樣的禱告?妳認為禱告需要具備哪些要素?上帝會容許這樣的禱告嗎?本文作者認為,這樣的禱告「或許可以幫助她們突破外在環境的困頓,在生活上見證『上主的慈愛永不斷絕;他的憐憫永不止息;像晨曦那樣清新,像太陽的東升那樣確實。』」,對此,妳有何看法?
3. 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賴比瑞亞總統埃倫.約翰遜.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賴比瑞亞和平活動人士蕾曼.格鮑伊(Leymah Gbowee)和葉門婦女權利倡導者塔瓦庫爾.卡門(Tawakkul Karman)。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表示,這三位女士分享這次和平獎是因為她們「為女性的安全和女性全面參與和平建設工作的權利進行非暴力的奮鬥。」要揮別女性悲情的歷史角色,唯有參與改變,身為女性,妳認為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樣的努力,來改變女性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