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巴底亞書〉導論 〈俄巴底亞書〉是希伯來聖經中最短的一卷,僅有21節。〈俄巴底亞書〉本書猛烈地抨擊以東對兄弟之邦猶大(雅各)所施的暴行,在耶和華上帝的日子臨近時,以東將遭毀滅與掃除。俄巴底亞認為這是以東應得的報應,因為當巴比倫征服耶路撒冷時(西元前587年),以東站在一旁,眼睜睜看著它被滅,隨後又掠奪這個無防禦能力的城市,甚至將脫逃的猶大人民交給巴比倫。俄巴底亞的信息明明白白教訓以東:「你將照你所做的得到報應;你付出甚麼,一定得回甚麼。」(第15節) 以東的毀滅(2~9)與所犯之錯(10~14,15b) 本卷2~9節幾乎依照〈耶利米書〉第49章7~22節逐字翻譯,許多學者針對這兩段文字間的關聯有過許多探討,有人認為俄巴底亞和耶利米兩位先知,可能在被擄前已經透過另一個來源領受對以東所發出的預言。 古代社會傾向於採用象徵的模式來說明家族與社會或國家的關係。古代以色列就經常以家族關係做為象徵,〈創世記〉第25~29章及32章便提及以色列/雅各與以東/以掃的關係,即以族長傳統為基礎,來說明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並在〈申命記〉第23章7節強調此一基礎。以雅各來稱呼猶大的表達方式(第10節)可以喚起他們是兄弟、互有責任的回憶,也可向以東可憎的罪惡施壓。雖然兄弟關係暗示著應然的期待(12~14節不斷重複「你不應該」格外引人注目),但是可堪玩味的是,根據以色列民族的歷史記載,衝突、壓迫幾乎是兄弟關係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如該隱和亞伯、以撒和以實馬利、雅各和以掃、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大衛的兒子們等),而一如兄弟關係影響到家族的延續,以東/以掃對猶大/雅各的作為也會影響到猶大與以東的社會。 耶和華的日子(15a,16~21)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第15節前後段文字顛倒,第15節後段所提以東的毀滅應接續於第14節之後,而第15節前段所提耶和華日子的臨到則為16~21節的延伸。在傳統記憶中,耶和華的日子被認為是耶和華掌理宇宙、施行報償與報應的時刻。俄巴底亞將耶和華的「日子」與耶路撒冷被毀的「日子」相連結(第8節),暗示耶和華的懲罰來自於西元前587年大災難(巴比倫征服猶大國首都耶路撒冷)之時,以東對猶大國見死不救所引致。當耶和華的懲罰臨到之時,以東的家產將遭到廢棄,而猶大卻興盛(如17~21節所提,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將團結一致,擴大領土直到祖先的土地被收復),這是因為耶和華在動工,屆時順從的百姓將居住在修復後的錫安山(第21節)。
〈約拿書〉導論 亞米太的兒子約拿是耶羅波安二世時期的先知(參閱王下14、25章),〈約拿書〉是參考時事而創作的故事,由於缺乏時間指標,所以極難查考其著作年代,但根據其中所提到的聖經典故可以推測,其時間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作者可能與智慧的教師們有所關聯。這些教師們常以極自由的方式對既定的思想模式提出質疑(參閱〈約伯記〉和〈傳道書〉)。本卷書作者與〈約伯記〉的作者一樣,選擇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做為主角,以探討上帝公義的本質。不過,作者的策略是以一個落跑先知的故事來說明,即使是異族人民、最邪惡之城也能如以色列人般因舉國懺悔而得救。這一書寫策略讓自以為義的讀者,透過〈約拿書〉獲得上帝乃是無限慈悲的劃時代信息。 上主的偉大(1:1~2:10) 上主用非常普通的方式呼召約拿,告訴約拿要去向尼尼微宣告不利於這城的審判。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西元前八世紀曾佔領以色列,並以兇殘暴烈聞名。故事中有許多不合情理之處,首先,約拿該用何種語言呢?他的公信力來自何處?人民真的會聽他的嗎?
在希伯來文聖經(舊約)中,常看到先知不情願去宣告預言(摩西、以利亞、耶利米),但約拿立刻往相反方向逃做得比抵抗更強烈,算是對一種不尋常要求的古怪反應吧!他企圖逃離上帝的面前,罔顧〈詩篇〉139:7~10所說:要想逃離上帝是不可能的。
上帝從中介入,刮起一陣大風暴,船員們的處理十分妥當:在恐懼中,像自己的神明哀呼求助,同時將貨物拋進海裡。然而,此時,約拿卻是令人不解地在船艙裡睡覺,船長所說的話(1:6)似乎是預期著尼尼微城的王所將下的命令(3:9)。水手們得知約拿是引起風暴的禍首後,就希望知道他的身分,約拿表明自己「敬畏上主。他是天上的上帝,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1:9)這段信仰告白是故事前半段的重點,耶和華是至高無上的上帝、創造者、萬物的主。「陸地」和宇宙的創造(創1:9~10)及以色列的創造(出14)特別有關聯。然而,約拿的作為卻與其信仰告白大相逕庭,令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為了回答那些受到驚嚇的船員,約拿要求他們把他扔出船外,這可視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行為,或是企圖自殺的表現(1:10~12,另參考1:5、4:3,9)。約拿在這裡的行為再度令人百思不解。外國水手不理會約拿的請求,想努力划向岸邊,但當他們的努力失敗後,他們便前後行為矛盾地改用傳統的以色列話語向耶和華祈禱,他們這樣的禱告正和〈耶利米書〉26:15所提的警告相反。海浪平息後,水手們「大大敬畏」上帝,向祂獻祭,並許願要事奉祂,而這些正是以色列人的通常做法。 上帝第二次介入,安排大魚吞下約拿,這條魚使約拿免於被淹死,並將他帶回原點,無禮地把他吐到「陸地」上。第二章1~9節的詩應該是後來才插入的,因為此處約拿所表現出的虔誠和本書其他部分明顯有所差異。 資料來源:〈俄巴底亞書〉,Beth Glazier McDonald,黃朱麗譯;〈約拿書〉,Marsha C. White,陳培真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舊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3年。
問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