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30~33章)
在這本書中,只出現一些零碎的希望,用以與遍布全書的毀滅、憂傷,以及失望相抗衡。30~33章被稱為「安慰集」,它彙集有關毀滅與死亡的主題,並將之轉為醫治與新生活的宣告,此詩不但正面描述婦女,甚至明確地把婦女納入回鄉之民中,以她們作為重建社會的象徵。
完全的恢復(30:8~31:6)
先知釋出與被擄子民生活實況完全相反的夢境,未來上主「要折斷套在他們脖子上的軛」,把他們從流亡之地帶回,上帝要醫治被逐的錫安女子們那無法痊癒的創傷:「雖然你們的敵人說:錫安被人遺棄,沒有人關心;但我要醫治你們的創傷,要使你們康復。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安慰集」的主題一直環繞在回鄉,上帝應許要恢復以色列國家的尊嚴,要把憂傷轉為歡樂:「那裏的居民要發出頌讚的聲音;他們要歡呼歌唱」、「我要使他們繁盛,人口增加」、「他們將由自己的人統治」。另一首詩則寫道,以色列的處女將再拿起她們的鈴鼓,載歌載舞地歡呼,慶祝國家的重建(31:4),這首詩把以色列的處女比為女先知米利暗,和那些一面打鼓、一面跳舞,慶祝逃離紅海追兵的婦女類比。再一次,上帝讓被擄者得自由,而且,如同神職人員般,婦女用崇拜來慶祝。
回鄉(31:7~14)
這個新的開始既明確又指日可待。為了迎接它,本段一開始就宣示要百姓「歡呼歌唱」。第一次,〈耶利米書〉中的「北方」,不再是敵軍入侵的方向,而是流亡的百姓要回鄉的方向;回鄉之人不像入侵的軍隊般恐怖與殘酷,相反地,他們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他們乃是瞎眼的、跛腳的、孕婦,和產婦。在這裡,生產不再是死亡的象徵,而是象徵著重建家園的新生命。
但是,這片樂土上的人們必須做到,分享生活中的喜樂與豐富:人們要「享受我豐富的禮物:五榖、新酒、橄欖油、牛羊。他們要像水源充足的田園;他們不再缺乏甚麼。」男女老幼、祭司,與人民都享有安慰與歡笑、豐富,與滿足。這個得著轉變的社會給予我們一個圖像,即:無論是崇拜或是物質生活的盛宴,人人都有份。每個人都得以分享「五穀、新酒、橄欖油」,以及「牛羊」,社會將要滿足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它將是一個公義、和諧、和平的社會。
蕾潔—以色列之母(31:15~22)
本段除了宣告返鄉的信息外,還預告以色列之母蕾潔將得著安慰,象徵著新社會的來臨。這首詩描述蕾潔為失去子女而痛哭,就像任何一個失去子女的母親般,她「不肯接受安慰;因為他們都死了。」上帝向那失去親人的母親說:「別再哭了!擦掉眼淚吧!…他們要從敵國回來。你的前途充滿希望」,蕾潔的喜樂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她的孩子們沒有死,上帝要把他們帶回來給她!
接著,詩歌的方向轉到孩子以法蓮(指以色列)的身上,他悔改認罪,得到了仁慈上帝的寬恕。上帝對蕾潔之子的愛憐與孩子的母親是同樣強烈的:「我深深地愛惜你;我一定憐憫你。」希伯來文「憐憫」這個字的字根,與子宮相同,在這首詩裡,意指上帝是以色列人的母親。
蕾潔的詩結尾令人難以理解,上帝應許說,祂要在地上創立一件新事:「女子要保護男子」,此句的意思並不清楚。或許它指的是,在重建之民當中,女性在生殖這件事上,將扮演比較積極的角色;又或者,它預示著將來會有不同角色轉變;可以確定的是,此處賦予女性一個新的角色,象徵著在一個重建了的、充滿喜樂的新社會中,各項人際關係的順序將會有所改變。
新的約(31:31~34)
在這個重建的社會裡,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即:從「最老的到最小的」都要生活在立約的關係之下。耶利米文學中最有名的這段章節寫道:上帝應許要和全以色列百姓立一個新的約,這應許指的不是新約,而是指更新以色列與她的上帝原來的約,以往,以色列不斷破壞這約,將來全民都得全心遵守這約,而且上帝要成就這事:「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裏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儘管這段經文還是用婚姻關係來比喻,但它向人民保證,無論他們如何的不忠實,上帝絕不遺棄他們,上帝既與他們一同經過苦難,祂期望在一個互相了解,彼此委身的立約情況下與他們同在,並且在這個新的約裡,沒有人是得到上帝特別的啟示,或是與上帝特別親近的;每一個人,從最小的到最老的,都將認識上帝。而伴隨這個觀念而來的,就是人人平等主義,這挑戰著宗教為少數人所支配的情形,它也帶給婦女一個新的希望,預期著將會有一個互助、互賴的社會新秩序。
人與土地的關係
過去的教會階層制度把人的地位放在土地之上,而不是與土地有合夥的關係,這種論調在先知書中事實上是找不到的。耶利米認為,人民是土地的一部份,土地的命運如何,要看人們是否忠誠,藉由〈創世記〉1章3節,他預言道,因為人犯了罪,大地將歸於荒蕪(4:23~28,見第14章);在31章35~37節,上帝扭轉了這個景象,祂應許絕不離棄以色列,除非自然界不再運轉,除非人能量出天空的極限。
社會對待土地的方式,通常與他對待女人的方式有關。傳統觀念裡,女人與土地一樣,都是男人的附屬品,耶利米的詩挑戰了這個既定的觀念。他認為土地和地上的所有物,都是上帝的創造,任何個體的存亡與全體都是相互依賴的。
關於上帝語詞
雖然書中大部分都是用男性的語詞來描述上帝,但是在有些章節裡,上帝也不願意一直被喻為「族長」這樣一個陽剛的角色。上帝會因人民的命運而哭泣、哀號;上帝是治療人民創傷的醫治者;上帝也是一個陶匠,祂塑造、毀壞、重建人民,使他們能持守正確的關係;上帝是一個深深愛惜孩子的母親;上帝是一個立約者,祂恨惡所有的不公義和宗教的傲慢;祂尋求互助的、公義的立約關係等。上帝的這些不同的形像給予女性一個神學的根據,讓她們可以在猶太社會和基督教信仰中,為自己尋求一席之地。
資料來源:〈耶利米書〉,Kathleen M.O’Connor,潘黎如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舊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3年。
問題思考
1.在本文中,註釋者認為,先知耶利米宣告了一個即將來臨的新社會,這個新社會為以色列人帶來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婦女角色與地位的轉變可以視為社會是否更新、重建的象徵或指標。在〈耶利米書〉第30~33章中,你看到哪些新社會的圖像?若將此一指標放到台灣社會情境下,你認為台灣社會還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
2.國土的規畫與國民的價值觀緊密相關,台灣人經常以開發、利用、支配、投資的角度來看待土地,這造成了甚麼樣的結果?有哪些實例?先知耶利米教導我們以甚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土地和土地上的所有物?這對當前台灣社會有甚麼樣的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