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0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編‧讀交心談未來
關鍵字:
撰稿/張軒愷
(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研究生)
撰稿/林淑芬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未來《新使者》需在定位、走向與媒介轉換上做調整,來擴展讀者群與論述的影響力。
編按:本文係訪談林元生長老(《新使者》榮譽會員)、盧功勳執事(曾任《新使者》編委多年)、翁義順老師(新使者榮譽會員)、田筱榮老師(新使者榮譽會員)、林孟鴻執事(長青畢契,曾任《使者》編輯)、蔡尚志先生(長青畢契,《新使者》創刊即訂閱,後來停訂)之訪談稿。透過訪談,我們期待更認識讀者眼中《新使者》的精神與原貌,了解讀者的期許,思考《新使者》未來的更新。
※ 她的特色
對於《新使者》第一期起及至今日策劃主題文稿的方式,盧功勳(為行文之便,以下人物敬稱均省略)表示,《新使者》的優點在於側重理性思辯,這點是台灣教會較缺乏的,在教會刊物可說獨樹一幟,可以彌補台灣教會比較欠缺的理性論述部分。當年唸中原大學時,長老會出身、參加校園團契的他,就是因為在校牧室看到《使者》討論創造論和進化論的問題,對《使者》提供融合進化論和創造論獨特的神學思考,以及對聖經權威的不同見解感到好奇,才會在大二升大三時參加「聖經神學研究班」,並開始接觸長老會事工,後來更擔任《新使者》編委多年。翁義順則表示,自己從大學三年級開始,陸陸續續購買《新使者》至數年前成為終身訂戶,大約十年之久。《新使者》每期固定一個論述主題,比較深入、全面,與其他教會刊物相比,不會有鬆散、蜻蜓點水的感覺,這是最大的優點,且敘述不慍不火,可帶給讀者較自主的思考空間;關於這一點,蔡尚志亦認為,《新使者》每個主題都會找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這能幫助讀者有更廣的視野來了解這些議題。田筱榮對於這種多元立場的討論方式也深表讚賞,因為這樣的呈現方式顯示《新使者》是一份具有開放性的刊物;每個主題都容許不同立場的人來闡述各自的觀點與看法,不會令人有一言堂的感覺,特別是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透過不同角度的詮釋能讓主題更加鮮活,不會淪於教條。
總的來說,《新使者》的特色在於每期都有一個特定主題,且容許不同立場的論述,這可使讀者的視野更加寬闊、多元、對議題的瞭解更加深入、整全,讓讀者能用理性與智慧來察驗論述中信仰的涵義。
※ 她的隱憂
《新使者》每期固定的論述性文章為其特色,卻也成為她的隱憂。林元生表示,《新使者》對於未信者、初信者而言確實比較困難一些,因為她的重心比較偏重教導,強調信仰理念的深化與反省,但相對地,對傳福音或信仰經驗的分享則比較弱。蔡尚志也認為,《新使者》的內容有些很深,一年裡面大概有超過一半的內容是很艱深的,不是那種看過就懂的東西,而是要特別花時間、精神專心研讀、思考,所以就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本不容易親近的雜誌。林孟鴻也覺得,很多時候《新使者》所討論的主題與內容非常生硬、文字非常艱澀,感覺好像是一份給三十幾歲以上的社青來閱讀的刊物,大專學生恐怕難以咀嚼,而許多歷史性、社會性的議題,也不要只在過去的事上炒冷飯、做文章,而是要針對這些事件抽繹出核心概念,然後以教會青年的眼光來詮釋,也就是說,要努力將議題轉化成理念,帶出行動,且這樣的理念必須是能感動人,引燃行動熱情的。
「顧此失彼」或許可作為《新使者》處境的註解,這些辯證性較強的文章所提出的論點讓某些讀者如獲至寶,但卻也讓某些讀者敬而遠之。一些較具思辨性的論述、邏輯性的闡釋,讓讀者不易跟上作者的思路,甚至迷失在文字陣列中,最後,不得不宣布投降放棄。對此,盧功勳也指出,雖然理性思辨是《新使者》的特色,卻也是她的限制,因為理性思考只是信仰的一部份,未來到底是要面面俱到,還是要維持原來的理性走向是可以討論的。
※ 她的親切
雖然《新使者》有不平易近人的一面,卻也有和藹可親之處,林元生表示,《新使者》主題文章之外的專欄,如「解惑之窗」、「神學淺說」等,對信仰造就有不少幫助,但若能更加強傳福音、感動人的面向則會更好。盧功勳也認為許多專欄的文章對讀者的幫助較大且直接。田筱榮則表示,自己並非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所以「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中關於教會歷史、信仰前輩的事蹟,讓她很感動,而且可以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這是一個深化信仰很好的媒介。總的來說,這些專欄文章有助於平衡主題文章注重理性思考的特點,也比較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感動。
※ 她的明天
《新使者》的明天將是如何?就定位而言,林孟鴻認為,《新使者》目前的定位不清楚,雖然這是一本將訂戶鎖定為大專青年的刊物,但是內容卻像是一份給社青閱讀的刊物,因此,《新使者》最大的癥結就在於定位混淆。盧功勳和蔡尚志也認為,這份刊物要給現在的大學生閱讀恐怕比較困難,一些主題反而比較適合社青來閱讀與思考,但即使如此,一些社會議題仍然不易引起社青的共鳴,因為這些議題可能離他們的生活情境太遙遠。總之,不論是學青還是社青,議題與自身沒有切身關聯,就比較無法引起興趣跟共鳴。盧功勳更進一步表示,其實目前《新使者》的內容比較適合一些與校園生活還有聯繫的年輕社青閱讀,這幾年他讀得沒有以前勤,也是因為自己這幾年生命情境距離校園比較遠了。所以,讀者定位是當務之急,到底要針對在學青年,還是社會青年必須先釐清。
就走向而言,盧功勳表示,未來《新使者》可以更關注教會,因為現今社會議題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吸引人,過去大家對社會改造懷抱理想,但這幾年或許是因為大家對目前整體社會現實環境並沒有變得比過去更好感到失望,社會失去方向感,自然失去對社會議題的興趣,於是,重心轉向內在,關注個人生活與教會生活的問題。具體來說,近年台灣教會面對強烈的衝擊與挑戰,例如:小組教會、醫治釋放或內在醫治等靈力事奉、教會增長與宣教策略等課題,都在教會界吵得沸沸揚揚;150年新倍加運動的產生需要什麼樣的教會文化需要好好思考。許多地方教會參加超教派的特會,或是到韓國、新加坡等地觀摩,當聖神運動將宗派藩籬拿掉之後,長老教會要如何自處?地方教會為了增長,不想受限於長老會的體制限制,學習小組的運作方式的同時,是否也要移植其神學?如此,長老教會教派的特色是否會消失?這些都是《新使者》未來可以探討的。盧功勳更指出,過去《新使者》的文章都太四平八穩了,屬於傳統長老會立場。其實,若能不迴避爭議性議題,如實呈現雙方的論點反而可以更真實反映現實的情境。曾有一期《新使者》討論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1999.4),就有兩派不同的意見,雙方都很清楚地表達了他們的看法,並且運用了實例來加以說明,這樣反而可以讓讀者清楚地了解雙方的論點。
就其他發展的可能性而言,蔡尚志認為《新使者》不應該侷限於紙本,可以在電子媒介上多下功夫,像是電子報、部落格等,透過這些電子平台可達成雙向溝通的效果,取代傳統單向式的溝通。此外,林元生也表示,《新使者》許多觀點只在雜誌上刊行太過可惜,應可多舉辦座談會、巡迴演講、系列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藉著這些活動來傳遞理念,並讓教會從中獲得造就與學習。林孟鴻也認為這正是今日媒體傳遞理念的策略,藉由這些超越紙本的傳遞模式,將更能匯聚具有相同理念、關懷的人來加入。
《新使者》因著許多忠實讀者的訂閱、奉獻,才能持續運作下去,但如何擴展實質讀者群,卻是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未來《新使者》需在定位、走向與媒介轉換上做調整,來擴展讀者群與論述的影響力;此外,《新使者》是長老會的雜誌,需展現長老會的神學特色,在目前教派區隔愈來愈模糊的情況下,如何突顯長老會神學特色,並讓此神學反省的更新跨越大專生與年輕社青族群到教會的實際情境中,以回應目前教會的實況,更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同作者相關文章:
.
進出之間——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觀察與思考 (第 197 期)
.
安啦,免驚? (第 107 期)
.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
他應該是/不是長青人 (第 95 期)
.
流金歲月——走過長青團契與教會的生活 (第 81 期)
.
菜鳥上路 (第 55 期)
.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
目錄s/ (第 99 期)
.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0 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25-28頁)
100
本期主題: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發行日期:2007/6/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目錄s/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淺談《新使者》神學
編‧讀交心談未來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上帝身邊最美麗的彩虹──基督徒藝術家廖繼春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從走入社區小學開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社區宣教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原住民與小耳朵
長青團契‧成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