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3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關鍵字:
作者/林淑芬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在交談的過程中,我們對他人的開放程度,仰賴於我們對自己精神層次的開放程度。這般精神層次的開放,真真確確地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在你內,也在他內。(Abhishiktananda,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in Depth”, p.219)
論起台灣宗教交流實踐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馬天賜神父領導,在1994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TCRP),該協進會是世界性組織「世界宗教與和平協進會」(WCRP)的分會,由馬神父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TCRP的成立,形成台灣宗教界空前大團結。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馬神父四處奔走,聯合各宗教出版《陪伴》月刊,成立陪伴聯絡網。2002年,耕莘文教院成立「宗教交談與合作服務中心」,繼續深耕宗教交談的禾田。
※ 主動開啟友誼之門
1959年,馬天賜神父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他主動登門拜訪教堂附近的寺廟,希望能多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廟方也很熱情地接待他,為他解釋每個儀式的內在涵意,他臨走前,廟方的人告訴他,他是第一個從對面教堂來廟裡參觀的人。之後他在東海大學擔任輔導老師,這段期間,天主教梵二大公會議召開,天主教開始向其他宗教打開友善的大門。他在東海大學期間罹患肺癌,不得不返回巴黎,卻在返國後奇蹟式復原,並在巴黎大學漢語研究所研究東方宗教。兩年後,獲輔仁大學于斌主教邀請,重返台灣,於輔仁大學擔任宗教輔導處主任。他參與輔仁大學醒新社、大千佛學社等社團活動,定期到樂生療養院、愛愛寮等貧困地區從事社會服務,也開始他在台灣的跨宗教參訪學習。
1964年8月6日保祿六世發表《祂的教會》通諭,通諭中關於「宗教交談」的言論中,提到「講話之前必須傾聽,不只是傾聽人的聲音,更要傾聽心的聲音…交談的精神是服務,更是友誼。」這句話深深影響了馬神父,也是他第一次清楚地意識到宗教交談的迫切需要,並感受到宗教交談的召喚。
事實上,1960年代,台灣曾爆發基佛論戰,有《牧師和尚辯道集》留下記錄,雙方互相攻擊,關係一度緊張。1990年代之前,台灣有兩個宗教交流的組織,一為于斌主教於大陸時期創立的中國宗教徒信徒聯誼會,1951年遷台,二為國民黨中央黨部於1989年左右設立的中華民國宗教建設研究會。天主教主教團於1991年成立「宗教交談委員會」,後來改稱「主教團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但宗教交談的具體實踐則是從馬天賜神父開始。
馬神父完全將宗教交談實踐在生活中,與不同宗教的信仰者做朋友。他的辦公室有很多不同宗教的象徵物和出版品,還有許多出家人的照片,包括懺雲法師、印順長老、慈濟的證嚴法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等,牆壁上還有一幅曉雲法師送給他的畫作。左側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對聯:「一生學道道無窮窮中有樂。萬事隨雲雲有份份外無求。」這是道教的朋友送的。馬神父與其他宗教朋友的友誼來自於他主動拜訪、開啟交談之門,他主動打電話、約時間登門拜訪懺雲法師,換上海青,跟著法師們一起誦經、禮佛、打坐,也入境隨俗過午不食,甚至帶著輔仁大學的學生到道場靜坐,有時也應邀在佛寺講課。他也曾到花蓮慈濟精舍和法師們一起吃飯、打坐,參與了許多慈濟的計畫,並且安排關懷社會的生活營隊、年輕的天主教徒到慈濟交談,向僧團學習。證嚴法師還曾對馬神父說,假如沒有天主教的修女,也不會有今天的慈濟功德會。因為她從天主教那邊得到了啟發,開始了社會關懷的方式。馬神父與聖嚴法師的友誼則開始於他對聖嚴法師著作中對天主教的看法不認同,他主動拜訪,表達立場,然而,卻開始了彼此間的交談。聖嚴法師曾帶著法師參訪耕莘文教院、教堂、告解亭,每次聖嚴法師出國,馬神父都會專程去送行、接機。馬神父總是張開雙手給予祝福,聖嚴法師則雙手合十給予感謝。「宗教交談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建立真正的友誼」,馬神父經常是主動開啟友誼之門的人,而友誼不見得是從認同開始,有時也可能是從尋求溝通開始。馬神父認為,宗教交談從來不是工具,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宗教交談像橋樑,為要幫助相互的溝通。
※ 宗教交談是為了彼此學習
馬神父認為,「宗教交談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教,而是藉由不同宗教的對話來彼此學習…宗教交談如今已經成為各團體不可或缺的工作,這是新的工作,新的世界,立足點在宗教,友誼是基礎,要能在道理中進一步互相學習。我比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過去我們會盡量想辦法讓不是天主教的人變成天主教徒。如今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學習向別人開放,愛其所同,敬其所異,這是一個真正交談的基本態度。先不要執著在分別你的思想信仰和我的有何不同,總有一天,或許好幾百年以後我們會了解,我們是在不同團體裡的兄弟姐妹,因為不同,給我們彼此學習的機會。」舉例來說,馬神父常說懺雲法師是他學習佛教的老師,兩人認識十多年後,某日懺雲法師向馬神父說,長久以來他一直希望馬神父有一天能成為佛教徒,但他如今很高興馬神父依然是天主教徒,而且是佛教的朋友。
馬神父完全實踐宗教交談的基本精神—尊重,他在樂生療養院服事痲瘋病人,不論他們是否為天主教徒,「在樂生療養院有天主教的教堂和佛教的佛堂,這是佛教和天主教的合作,我們合作得很好。」服務開啟了宗教合作的門,宗教合作是對談的一種方式。對馬神父而言,他在服務的對象上看到天主,在交談的對象中看到天主,乃是因為內在對天主有更深的體會。
※ 基督在他人之內等待著我
「最近二十多年,我個人對宗教交談和合作的投身,深受天主教本篤會的Dom Henri Le Saux, Swami Abhishiktananda神父的影響,他在印度服務二十六年。他於1969年梵二大公會議剛結束不久,所寫的一篇長文,深深影響並鼓勵了我,其中說道:『我們必須學習,在我們自己的心靈深處,體驗到別的宗教信徒的最深宗教經驗。不但如此,我們必須學習,把其他宗教信徒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靈修經驗。同時,也在他們內看到我們自己最深的宗教體驗。換言之,我們也須把自己開放給其他宗教的朋友,使他們意識到我們最深的靈修經驗;同時,也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看到我們最深的靈修經驗,是與他們最深的靈修經驗契合的。』」。「另外,雅魯伯神父(Pedro Arrupe, S.J.)的一段話也深深影響我:『每個人都是天主的居所,而基督在每一個人內,在他內受苦,在他內愛,在他內等待著我。天主在每一個人內,用祂的愛等待著我,這是一個我無法忽視的召喚…天主在他人內接受我們對祂的愛…在我生命中臨在的每一個人超越地成為天主的一種臨在;而我對他們的接受就隱微地成為我對天主的接受…』。」
回顧二十多年的宗教交談經驗,馬神父說:「在這二十年的時間我接觸過許多宗教,它豐富了我的生命。我仍是天主教神父,而且我的信仰比二十年前深得許多,即使在罪人的身上,每個人都是罪人,在他身上我還是要學習,學習尋找幸福的源頭。啊!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要彼此學習,即使他沒有宗教信仰,但我會幫助他意識到這樣的事情,我也是佛教徒、也是印度教徒,我的本分是幫助台灣的社會。啊,打開這些門,我的經驗證明這是可以成功的。」
「宗教交談是什麼?是傳什麼好消息嗎?不是,是瞭解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在你生命中的意義,你對他們都有一個特別的責任,要幫助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得到的幸福有這麼大。或許需要兩到三個世代之後才能實現吧,由愛來推動,讓所有人都能分享這個愛。」
同作者相關文章:
.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
目錄s/ (第 99 期)
.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本文資料來源:你的耶穌‧我的佛陀——深刻的宗教交談,陳世賢,光啟文化出版,2007年。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3 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16-18頁)
103
本期主題:阿拉?佛祖?主上帝?
發行日期:2007/12/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目錄s/
從普世觀點看宗教對話
現代伊斯蘭與宗教對話
宗教對話有助於化解宗教衝突嗎?—— 一個基督宗教的觀點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在生活中對話‧在合作中對話
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理性傳統與宣教遺傳看宗教對話
上帝的選民
李嘉嵩牧師和岡仔林的早期教會和信仰
從〈當聽天使在吟講〉到〈平安夜〉故事的流傳
與神的福音錯身而過的鬼才——淺談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的「切支丹作品」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台灣民間宗教的儀式代表什麼?
敬拜讚美與長老教會
向未信者「傳福音」?
寬恕,帶來療癒——我讀《寬恕,我唯一能做的》
魚香茄子
親近土地‧提倡人權——日光青年單車環島行
走入校園‧走入世界—文賢教會的校園福音事工
當意念改變,似過往雲煙
需要被關心的學長姊
我參加「真長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