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3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在生活中對話‧在合作中對話
關鍵字:
作者/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佛教界對「宗教對話」一直比較被動,這是因為佛教對其他宗教一直採取尊重的態度,「宗教對話」不是一個討論的「議題」,而是在生活中自然發生的。佛法的基本原理是因緣生法,認為人生與世界的諸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佛法則是提供一種改善或解決問題的路徑。以佛法來說,任何一個人相信一種宗教,或是任何一種宗教立足於世間,都是因緣會遇的結果,我們毋須將許多在不同因緣下接受不同宗教的人強納為某種宗教的教徒,凡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因為無法體會因緣生法。例如有人出生於伊斯蘭社會,自小即生活在伊斯蘭教義的基礎上,這便是他的因緣,就佛法的立場而言,會尊重他出於因緣不同而擁有不同的信仰,並且會為他的生命得到提升而給予祝福。因此,從宗教史的角度來看,佛教從來沒有出現過對其他宗教的敵意。

※ 從佛陀本教看宗教對話
  佛陀出生於印度社會,阿利安民族有婆羅門教的背景,當時東方也有許多沙門團及修道團體,佛陀當時面對各種不同的宗教生態,並未正面抨擊其他宗教或要求他所遇到的人改變宗教信仰。那時也有許多婆羅門教徒、沙門或修道者來與佛陀對話,他們之中有些人後來成為佛教徒,有些人並沒有,佛陀卻也沒有指責他們。因此,不論是就佛法的基本精神和佛陀的行跡而言,只要宗教沒有為自己或他人帶來生命的痛苦,我們就沒有理由加以反對。就算是有一些批判,多半也是針對儀式方面,例如「殺生」祭祀,或是阿利安社會講求階級區分的種姓制度等這類會為其他眾生帶來生命痛苦的方式,才會加以批判。在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中,左鄰右舍也可能有其他宗教信仰者,他們也需要與其對話,這種對話是在生活中不斷發生的。因此,對佛教徒而言,「宗教對話」的過程是在生活中自然發生,且無日無之的。

  讓眾生離苦得樂是佛法面對眾生不變的目標,但是否人一定要信仰佛教才能離苦得樂?就佛經來看,聖者有兩種,一種是透過佛陀的教導而得以成聖,以致達到終極解脫;但另一種?覺或獨覺的聖者,則是在因緣生法中自行覺悟的。?覺的例子傳達一種信息,即不見得一定要經過佛陀的教導才有可能成聖。以佛教的八正道(編按:指佛教徒達到最高理想境界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來看,八正道之中「正見」是用來確立對因緣生法的認知,「正志」指正確的目標—涅槃,「正志」因「正見」而確立;其他宗教的詮釋系統雖不見得持有與佛法相同的「正見」與「正志」,但卻可能具有「正語」(純正、淨善的語言)、「正業」(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謀生手段)、「正精進」(正確的努力、勤奮)、「正念」(除去妄念)、「正定」(正身端作)等相同的要求。一個能做到八正道中其他六正道的人,其生命品質必然是很好的,即使他不持有佛法要求的「正見」與「正志」(不信仰佛教),就因緣生法的法則來看,他依然能夠上升天界,不會因此而淪落地獄,對於這樣生命品質的人,我們毋須為他操心,儘可以給予祝福。

※ 瞭解可免除恐懼、排斥
  宗教對話不必一定要改變對方的信仰,甚至可以透過合作來對話。以基督宗教和佛教來說,兩者在原理上雖然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人性光明願景。人間佛教希望建設人間淨土,而基督徒認為要在世上建立上帝國,這兩種理念所勾勒出的共同願景使佛教徒與基督徒可以在人權、環保的議題上溝通、合作,雖然不見得是宗教原理上的溝通,卻可以在過程中達到情誼的交流。從佛法來看,生命本來就是知、情、意的綜合體,我們常會以自認理智的態度來討論教理的差異,但後來卻發現,理智討論的結果經常受到情感的支配。一般而言,人在情感上很容易對不明對象產生恐懼與排斥,意志繼而會推動排他或自我封閉的行為,以致壁壘分明,甚至稍一不慎就會將對方妖魔化,而此原非理智所欲達到的目的。與友教因著對人類光明願景的共同期待而合作,所得到最大的益處在於情意的交流。以我個人從事社會關懷與友教的朋友合作的經驗而言,各宗教針對共同關心的議題合作不但可以形成正向的社會力量,更可以藉由過程中的情誼交流,免除因為理智的區分所導致的分別。事實上,許多對於其他宗教的扭曲多半起因於不明,不明產生恐懼,恐懼衍生敵意,而這種敵意反而通常與教理無關。有了情意的交流作為基礎,彼此之間的誤解自然會減少,也才能以健康的態度來彼此欣賞。當然,在宗教合作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因有形、無形的利益相爭,此時須謹記謙讓,且要時常提醒自己,當以奉獻的心情來從事社會運動時,為何還要執著於利益?唯有秉持宗教情操更多地祝福其他宗教,彼此之間才能達到實質的合作,邁向共同的願景。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在生活中對話‧在合作中對話 (第 10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3 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19-2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3期  2007年  12月 阿拉?佛祖?主上帝? 103
本期主題:阿拉?佛祖?主上帝?
發行日期:2007/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目錄s/
從普世觀點看宗教對話
現代伊斯蘭與宗教對話
宗教對話有助於化解宗教衝突嗎?—— 一個基督宗教的觀點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在生活中對話‧在合作中對話
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理性傳統與宣教遺傳看宗教對話
上帝的選民
李嘉嵩牧師和岡仔林的早期教會和信仰
從〈當聽天使在吟講〉到〈平安夜〉故事的流傳
與神的福音錯身而過的鬼才——淺談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的「切支丹作品」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台灣民間宗教的儀式代表什麼?
敬拜讚美與長老教會
向未信者「傳福音」?
寬恕,帶來療癒——我讀《寬恕,我唯一能做的》
魚香茄子
親近土地‧提倡人權——日光青年單車環島行
走入校園‧走入世界—文賢教會的校園福音事工
當意念改變,似過往雲煙
需要被關心的學長姊
我參加「真長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