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3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現代伊斯蘭與宗教對話
關鍵字:
作者/林長寬 (政治大學阿拉伯語系教授)
  伊斯蘭於西元七世紀建立時,並非是一個全新的宗教,而是承繼了之前猶太教、基督宗教的傳統。它建立之後,即開始與猶太教、基督宗教互動、對話,《古蘭經》中雖不乏對基督宗教與猶太教的批判,但其批判同樣也適用於那些身為穆斯林,但卻沒有因為信仰而避免自己犯下類似行為者,並非泛指所有的猶太人和基督徒,它甚至稱許基督宗教與猶太教中某些具有真正信仰的人追求真理的態度。然而,這種互動與對話卻屢因政治因素的介入而遭遇阻礙。伊斯蘭建立之後,迅速對外擴張,穆斯林征服拜占廷地區,基督教徒成為dhimmi(編按:專指伊斯蘭統治下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之後,改變其原先對伊斯蘭的態度,從認為伊斯蘭是基督宗教的異端、否定穆罕默德的先知、使者身分,到將基督教教義與認知帶入伊斯蘭教義與思想中,進而影響了伊斯蘭神學的發展,其間是一連串漫長的宗教對話過程。但西方的基督教卻與上述東方基督教朝不同方向發展,其對伊斯蘭的認知與態度因而也不相同。在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因為與伊斯蘭世界處於敵對的立場,因而連帶地將伊斯蘭作為攻擊批判之標的。西方基督教人士常常醜化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形象,鄙視穆斯林的傳統。基督教神學家始終認為沙漠阿拉伯人所帶出的伊斯蘭文化劣於歐洲的基督教文化。他們創造了伊斯蘭的暴力特質,是一種墮落、腐化的宗教。而十字軍東征之後,雖然歐洲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有更進一步地接觸與認識,但仍不完全接受伊斯蘭及其先知,這種偏見常常出現在當今國際政治角力中,被作為打壓或內政介入之藉口。此可由「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布希聲稱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對恐怖主義的戰爭是一場新的「十字軍東征」可以看出。

※ 穆斯林世界的三條路線
  政治、經濟因素的介入造成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將近十四世紀對彼此宗教、文化的偏見。在一些遭受殖民的穆斯林國家中,歐洲殖民時期所帶來西式世俗化的教育制度與官僚體制,相當大程度的衝擊著舊有的伊斯蘭體制、文化價值觀,舊有的伊斯蘭體制幾乎停擺,甚至解構;傳統宗教學者的權力也相對地被世俗化政權所剝奪,在這種環境下,穆斯林知識份子必須思考因應之道。於是,穆斯林世界中出現三條路線:一為傳統伊斯蘭主義者(Islamist);二為折衷的原教旨主義者(Salafist),即現代主義者;三為世俗化主義者(Secularist)。傳統伊斯蘭主義者認為伊斯蘭乃一自給自足的體制,不必假借西方「非神意」的制度。在其觀念中,神的旨意勝於人的意志。任何一個人都是神的造化,必須依據神的旨意去生活,因此特別強調伊斯蘭「政教合一」的本質,亦即伊斯蘭法(Shari’ah)的落實。伊斯蘭主義者可謂較激進的「理想主義者」,他們似乎不太考慮非穆斯林的文明亦是神的創造,其中也有一些真理的存在,這些激進的理想主義者面對推動理念受到阻礙時,傾向以訴諸武力來捍衛其理想與「伊斯蘭政府」的建構。他們通常將那些「無神論」的西方人士或激進的基督宗教信仰者之入侵伊斯蘭社群,視為撒但的行為,如伊朗的霍梅尼(Ayatullah Khomeini)之批判美國。而穆斯林世俗主義者則是西方殖民教育的結果,他們深惡痛絕宗教學者所制定的「人為伊斯蘭體制」之腐化,欲除之而後快。這些人通常受到所謂西方式的科學教育洗禮,認為人乃世界的主宰,人類有能力解決社會的種種問題,這也是一種對神創造的詮釋。人類的日常生活規範本來是世俗的,如果一切依神意主導社會運作,即無異落入少數宗教獨裁者的控制。這群世俗化主義者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極力支持者。然而,激進伊斯蘭主義者批判他們似乎尚沒有洞悉西方過度世俗化所帶來的後遺症:沒有神的引導,人類永遠處在蒙昧之中。而介於傳統伊斯蘭主義者與世俗化主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者,即所謂的原教旨主義者(Salafist),他們並不等同於西方所稱的「基本教義主義者」(Fundamentalist),那是比較負面的稱謂,另一稱謂是現代主義者(Modernist),事實上,他們是所謂的「調適主義者」(Adaptationist),他們強調伊斯蘭之本,並於社會之建構採納西方進步的科技文明。原教旨主義者相當強調伊斯蘭早期所盛行的Ijtihad(獨立思考判斷)的理性精神原則。在十世紀時伊斯蘭典章制度建立之後,大多數掌權並附和統治者的宗教學者將「Ijtihad之門」關掉,這也是造成伊斯蘭世界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作為現代的穆斯林應該復興祖先的Ijtihad精神,才能拯救穆斯林社會腐化,接受新的觀念文明往前,而原教旨主義者在復興Ijtihad精神的同時,也強調神的獨一性、神旨意的遵守、伊斯蘭價值觀的永恆性。在穆斯林國家中,真正的原教旨主義是兼容並蓄的,也都受過西方大學教育或宗教哲學思想的洗禮。

※ 回歸伊斯蘭的原初精神:寬容、對話
  原教旨主義者是伊斯蘭復興運動的代表,它致力於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調適,願意與不同宗教團體展開對話,強調信仰的共通性,主張所有宗教都在追求真理,而真理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呈現方式,人為的差異不應該引起衝突,世界和平的起點在於宗教際的對話與包容。土耳其穆斯林思想家法土拉‧葛蘭(Fethullah Guelen)便是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的代表,畢生致力於倡導宗教對話,促進世界和平。他認為,當這個世界愈來愈全球化時,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雙方都會感受到對彼此的需求:西方擁有科學、技術、經濟與軍事優勢;然而,伊斯蘭卻保有其信仰、精神本質、美善,與道德的鮮活,這種精神的潛能可以提供深陷泥淖的西方物質主義作為反省的動能。葛蘭認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穆斯林的原貌已經被扭曲,他引用美國天主教大學基督教東方研究中心主任西德尼.葛里菲茲(Sidney Griffith)在演說中所舉的例子指出,在美國大學裡,伊斯蘭不被視為一個宗教,放在神學院裡講授,反而被當成一個政治體系,置放於政治學或國際關係的系所中。葛蘭認為,導致穆斯林原貌被扭曲的是那些利用伊斯蘭作為政治意識型態,並以此自我宣稱,披上伊斯蘭的衣袍,採取所謂伊斯蘭的行動或態度,然而其動機卻是出於個人或國族的憤怒、敵意。因此,要還原伊斯蘭的原貌,現代伊斯蘭必須在政治的意識型態與伊斯蘭作為一宗教的真義和功能之間加以區分。對此,他提醒穆斯林必須跨越歷史中曾經出現的誤解,採取一種伊斯蘭的態度作為行動的起點,而非採取那種已然存在的壓迫性狀態,因先知穆罕默德對真正穆斯林的定義乃是那些不以言語和行為傷害他人的人,以及那些最值得信賴的宇宙和平代表者。

  葛蘭重申,真正的穆斯林必須重新回歸到伊斯蘭宗教最原初的基本精神。現代處境中多元宗教的問題可以回歸到1400年前《古蘭經》所發出的普世性呼求:La ilaha illa Allah(萬主非主,唯有真主),這個普世性的呼求原是針對「有經書的族群」(主要是指基督徒和猶太人)所發出的呼籲,這份信仰的宣示所代表的是一個所有宗教成員都能同意的聲明,藉以克服不同宗教之間的分裂與不合。宗教的過程並非要讓這份良知使人們變得心胸狹窄,彼此疏離;相反地,它是要將人們統合在一起,使人放寬胸懷。

  葛蘭認為有信仰者依據其信仰決定其態度,如果天啟信息真的獲得完滿的傳達,那麼,一個好的對話環境就會出現。《古蘭經》在一開始即運用極為迂迴且軟性的風格,呼籲著人們接受穆罕莫德之前的先知們和其經典(包括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它立下對話的前提:「你不要與有經的人爭論,除非是以較好的態度。」(《古蘭經》29:46)亦即與其他宗教群體的對話,目的是為了彰顯真理,追求公義,而非凸顯個人的自我。在葛蘭看來,不同信仰間的對話在今日是必要的,而對話的基本態度必須回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當年所體現的寬容與忍讓,此外,在從事對話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忘記過去,忽視爭論,把遠比歧異更多的共通點放在第一位,而對伊斯蘭與「有經書的族群」(指猶太人和基督徒)而言,此共通點便是從亞伯拉罕開始的一神教教義:「我們只崇拜真主,不以任何物配他,除真主外,不以同類為主宰。」(《古蘭經》3:64)。

※ 實踐文化相容性
  對話是必要的,是普世的呼求,好的對話環境繫於天啟信息是否獲得完滿的傳達,因此,葛蘭自一九六○年代起,即透過大眾傳播及對伊斯蘭知識份子的教育,宣揚與其他宗教對話的理念,至今在全世界已培育無數伊斯蘭年輕一輩的領袖。為了因應全球化對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以葛蘭為首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也在第三世界的伊斯蘭國家建立機構(台灣亦有其分支),透過教育,發展當地穆斯林的心靈與心智,認同當地的伊斯蘭文化(即使是各地伊斯蘭文化之間,亦存在著差異性),進而凝聚穆斯林之間的共識,他並曾與天主教教宗、印度教、猶太教、達賴喇嘛等宗教領袖對話,以對話過程的包容與尊重來實踐文化相容性的概念,就此而言,葛蘭的路線可說完全不同於哈佛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主張的「文明衝突論」。

  伊斯蘭世界與西方文明、猶太文明之間的衝突,事實上與伊斯蘭信仰並無直接關係,而是政治、經濟的問題,伊斯蘭世界對宗教對話的努力也促使西方世界開始重新思考「東方主義」的問題,葛蘭一派主張回歸伊斯蘭宗教、文化寬容的本質,同時對內教育、對外進行對話的模式已經逐漸在西方知識圈內引發效應,此效應仍需不斷擴大,亦即除了伊斯蘭世界的努力外,西方世界如何抗拒物質主義的誘惑,尋回宗教精神的本質,也是攸關對話成敗的重要因素。


附註
關於法土拉‧葛蘭(Fethullah Guelen)的介紹可參閱http://www.gyv.org.tr, http://en.fgulen.com, http://ch.fgulen.com
同作者相關文章:
現代伊斯蘭與宗教對話 (第 103 期)
1.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Akbar S. Ahmed,蔡百詮譯,商周出版,2003年。

2.伊斯蘭製造,索爾孟,允晨文化,2007年。

3.東方主義,Edward. W. Said, 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立緒文化,1999年。

4.劍橋插圖伊斯蘭世界史,魯賓遜(英)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3 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9-1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3期  2007年  12月 阿拉?佛祖?主上帝? 103
本期主題:阿拉?佛祖?主上帝?
發行日期:2007/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目錄s/
從普世觀點看宗教對話
現代伊斯蘭與宗教對話
宗教對話有助於化解宗教衝突嗎?—— 一個基督宗教的觀點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在生活中對話‧在合作中對話
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理性傳統與宣教遺傳看宗教對話
上帝的選民
李嘉嵩牧師和岡仔林的早期教會和信仰
從〈當聽天使在吟講〉到〈平安夜〉故事的流傳
與神的福音錯身而過的鬼才——淺談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的「切支丹作品」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台灣民間宗教的儀式代表什麼?
敬拜讚美與長老教會
向未信者「傳福音」?
寬恕,帶來療癒——我讀《寬恕,我唯一能做的》
魚香茄子
親近土地‧提倡人權——日光青年單車環島行
走入校園‧走入世界—文賢教會的校園福音事工
當意念改變,似過往雲煙
需要被關心的學長姊
我參加「真長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