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5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關鍵字:
作者/林淑芬
(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專案經理)
「我在台灣過去三十年追求民主的漫長過程中,清楚地看到了『人與信念』的力量。我終於深信:民主無法等待有權者的善意,唯有具有信念的人民的努力,民主才得以到來,才得以實踐。」~林義雄
重新定義「黨外」
過去「黨外」一辭所指的是國民黨一黨獨大時期,來自民間要求民主與改革的聲音,儘管族群不盡相同,但「黨外」的真義就在於對獨裁政權發出怒吼,要求改革的對象是國民黨,「黨外」就是國民黨之外,而所訴求者,就在民主制度的建立與有效運轉。今日台灣社會已經經歷解嚴、總統直選,以至於政黨輪替的過程,民主形式已具,政黨政治的運作也已啟動,「黨外」對今日台灣社會而言,還具有何種意義?還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功能?
在近代台灣的民主反對運動中,林義雄或許是最常被提到的領導人之一。部份原因來自他負載了近代台灣政治史上最大的苦難,部份原因則來自他具有政治人物中少見的素樸理想性格。當他出獄的時候,第二波的反對運動已經獲得人民熱烈的支持;身為第一波反對運動的領導人,同時又負載著廣泛的同情,他原可以濫用民眾的同情,急速地投入政治捲起風潮。然而,他並沒有。他反而選擇到哈佛求學,然後到劍橋研究,忍受數年的孤寂。在他所營建的親人墓園中,也找不到任何對這個政權抗議的文字;有的只是聖經和其他宗教典籍中足以展現人類文明光輝的語句:獻身、寬容、超越、和希望。而就在領導民主進步黨經歷政黨輪替,取得執政權之際,林義雄原可以趁勢經營自己的政治版圖,然而,再一次,他選擇走一條「人跡較少的路」,卸任民進黨黨主席之後,全力投入慈林文教基金會所致力的台灣民主教育及政治家培育工作。因此,談台灣民主之路,決不能略過林義雄,而林義雄對台灣社會與民主的思考,更值得我們深究。一個寧靜的午后,我來到宜蘭,首次近距離接觸這位景仰已久的台灣民主前輩,卻恰好碰上「慈林」辦「政治家研修班」同學會,雖然對政治還算得上關心,但對「政治家」這個字眼卻深覺饒富意味,畢竟台灣多的是政客,令人望之生厭,「政治家」培育所透顯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理念與內涵,令人感到好奇。而顯然地,這是一個極具思想開放性的空間,席間,不論政黨傾向,不論所居何職,大家暢所欲言對政府的不滿與期許,言詞批判之辛辣與尺度之開放,甚至公開點名人、事、物,絲毫沒有過去戒嚴時期的恐懼與肅殺,充分展現「民主精神」,對這些,林義雄一一點頭回應,言談間盡是豁達與泰然,雖然職業病使然,我不由得對林義雄並未對某些重要人事提出具體批判感到失望,卻也了解到這正是他政治家的風範,即從人民利益著眼,以獻身、寬容、超越、和希望等宗教情懷來從事政治志業,所針砭者,乃政策的論辯和理念的堅持與否,而非特定的個人。
台灣社會欠缺民主內涵
從「黨外」、反對黨時期,到政黨輪替後投身民間的社會教育運動,林義雄如何理解民主的理念與運作?又如何看待台灣民主的發展與自己的角色定位?林義雄表示,民主政治的運作,最重要的環節是人民與政府、政黨、政治人物之間的互動。因此,培養人民具備足夠的能力來有效地監督、控制、指揮政府及政治人物,才能使民主落實。就台灣民主運動史來看,經過無數民主人士的努力爭取,雖然已經初步實現了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等民主制度的基本架構。但由於欠缺民主的政治文化,我們的社會在運作民主機制的時候,顯得徒具形式,公共利益並沒有因為民主制度的完成而獲得實現。整體而言,百年來,台灣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和國民黨威權統治,專制政權一方面用威嚇的手段壓制人民的自由意志;一方面扭曲價值體系,誘導人民專注於物質利益的追逐,使得人們普遍重私利而輕公益,習慣於崇拜政治權威而輕忽了個人的力量和責任。這些態度和習性都不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因此,從基礎的民主教育著手,深植民主文化、堅定民主信仰,方能鞏固台灣民主的基石。
針對政黨輪替之後,所出現改革力量的式微,林義雄以為,這是因為社會運動者依附新的執政者,與執政者利益一體,因而喪失批判與監督的立場;新的執政者依循舊的執政心態,過度掌控分配社會資源的權力,壓縮了民間社會自主發展的空間。一個民主的社會應該警覺到「權力使人腐化」此一事實,而強調權力的牽制和平衡,不能期待掌權者自動為善。因為,根據民主的原理,政府及政治人物都是人民的工具。推動社會進步的政治社會改革者應該保持高度的自主性,無論面對哪一個政黨執政,都應該採用相同的尺度來要求政治權力為人民的利益而服務。
慈林: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教育
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九年之間,林義雄遊學美國、英國、日本,學習民主政治及政府運作的理論與實務,觀察先進國家的風土民情,深刻感受到文化就像是一棵樹的樹根,政治、經濟、軍事就像它的枝、葉,樹木一旦根深蒂固,自然會枝繁葉茂,就算枝、葉乾枯掉落了,只要根基強壯,它還是會長出新的芽葉來。一個社會,有了穩固的文化根基,它的政治、經濟自然也會發展良好。因此,回台之後,便邀集至親好友在一九九一年成立慈林基金會,設立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台灣民主運動館、慈林紀念館,開辦社會發展研修班、認識台灣研習營、政治家研修班、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青年營和青年領導營、兒童音樂營、讀書會、各種講座等,希望藉由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和教育來錘鍊和提升國人的心靈,因為他相信:人間樂園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人類就自身心靈不斷的錘鍊和提升的事工。
至於政治工作,林義雄認為,它可以很粗俗,很骯髒;也可以很高尚,很潔淨。政府可以獨裁專制、墮落腐化;也可以民主開放、愛護鄉土同胞。政治人物可以做秀、浮誇、爭權奪利;也可以誠懇、踏實、犧牲奉獻。「一九九八年,我在民主進步黨首次黨員直選黨主席中獲得勝選,並且設定了實現政黨輪替的目標。兩年之間,我們努力充實民主進步黨的政策內涵、強化黨內團結、提升政黨形象,在總統大選的過程中堅持正面選舉、良性競爭,不做無謂或誇張的攻擊和批評。選舉結果,民主進步黨贏得勝利,這當然是許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但這個過程或許可以讓台灣人民瞭解到政治也可以有不同的運作方法。」基於同樣的理念,二○○○年政黨輪替兌現了政治承諾,林義雄在黨主席任期屆滿之後,很自然地回到慈林繼續推動民主教育的工作。
除了民主教育內涵的有待充實外,台灣社會目前最欠缺的是什麼?台灣民間所蘊藏豐沛的生命力又該如何被啟動?對此,林義雄認為,台灣的物質文明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程度,整個社會的資源高度集中在物質慾望的滿足,相對地,文學、藝術、心靈、哲學、環境、公共事務等較需要長期累積的領域幾乎沒有什麼發展,這種不均衡、不協調的發展,使得台灣社會過於急功近利,輕易地耗損寶貴的資源,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根本的價值觀來加以反省、改變,才可能停止不必要的浪費,展現出潛在的生命力。而新的價值體系必須是:
一、以品德、是非、公益來衡量,而不以金錢權勢做判準;二、尊重生命、對鄉土環境有深厚的感情和愛惜之心。人類只是自然界萬物當中的一份子,不是萬物的主宰,因此,當我們為自己的生存和安全而傷害到其他生命的時候,一定要抱著感謝、慚愧和虔敬的心。如此,人的心性方能隨之改變—心胸變得更寬廣、態度更謙和自若,人與人之間、人與周遭環境之間,將更能友善互動、和諧共存;三、熱誠參與公共事務,把公益擺在私利之上,積極追求更美好的社會,並在其中體受參與的成就和快樂;四、心存寬容,尊重、理解不同生命經驗的人。民主政治不是為了要讓不滿情緒有抒發的機會,而是要建構更合理的制度,讓各種不同生命經驗的人都活得更自在、更幸福。台灣社會在長期的分化統治和歧視性政策之下,存在著許多族群分化和階級歧視的心結,現在我們唯有培養寬容的精神才能超越這些矛盾,未來的政治競爭、社會互動才可望步入常軌。
從「黨外」到慈林,林義雄素樸的政治風格伴隨著台灣民主一路走來,從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教育內涵的確立,到價值觀的轉化,刻正為反核千里苦行的林義雄,以幾近宗教家謙卑與超越的精神,所體現之政治理念,實可為我輩教界中人在關心台灣社會現況時所取鏡。
同作者相關文章:
.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
目錄s/ (第 99 期)
.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5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11-15頁)
75
本期主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發行日期:2003/4/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目錄s/
樹豆湯s
編者的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關係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由政黨輪替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民進黨之關係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門諾會本地初期的傳道者--翁頂傳道
深夜四點:你怎麼還掛在這裡?
文化與藝術
大安教會在馬拉威的宣教服務事工
上帝與人關係的橋樑 - 信心
外遇的緣起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奇異恩典----懷念---王福慶長老
走非拉鐵非教會的路
詩歌敬拜與詩歌創作
傳道人的溝通
我的音樂學習經驗
我的生命見證分享
我的球s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