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0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關鍵字:
作者/陳南州
()
作者/李信仁
()
《新使者》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是許多人生命的印記,對張德麟牧師而言,《新使者》確實是服事生涯中很值得紀念與感恩的一段…
即將邁入100期的《新使者》,其實背後有段「打斷手骨顛倒勇」由消失到重生的故事,當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也。
《新使者》的前身是《使者》雜誌,《使者》停刊時,只剩大約二百多位訂戶。不過,張德麟牧師與一群不怕死的同工,在1990年8月又開始著手籌備一本針對青年和大專生的新刊物,企圖讓《使者》起死回生,沒有人看好這份刊物能撐多久。《使者》停刊的挫折還沒復原,就要創設新刊物,一切只能憑信心「從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
想不到,《使者》這支折斷的手骨轉化成《新使者》後竟然活起來,而且還比以前勇猛,令人刮目相看。
有很長一段時間,有人將《新使者》與張德麟畫上等號。參與《新使者》事工多年,也是促成《新使者》起死回生推手之一的張德麟牧師,笑著談起這段過程說,「《新使者》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不只有張德麟!但《新使者》確實是服事生涯中很值得紀念與感恩的一段。」
※ 不顧一切走下去
「《使者》最後只剩三百多位訂戶,絕對不夠支付稿費、印刷等開銷,交接時還是負數!」換成別人遇到這種狀況恐怕嚇得兩腿發軟,但張德麟笑著說:「編委當時們好像吃了『好膽藥』一般,不顧一切走下去!」
1990年8月《新使者》交由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籌辦,當時的主委張麗淑長老積極催生這份刊物,大專事工委員會也決議承接這項事工,緊接著就召開編委會議。
總會將《新使者》事工交接給創刊編委時,答應「之前的負債全部一筆勾銷,一切從零開始吧!」總會每年編列5萬預算,但是初期經費欠缺,《新使者》能維持多久?編委們憑著信心與衝勁,無論如何先推出創刊號再說,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 想為台灣教會做點事
「一開始百廢待舉,因此從編委會中再找出緊急應變小組,密集開會」,成員包括:鄭英兒、松國賢(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張立夫、張典齊、張麗淑、陳亮全、施麗月和張德麟。
張德麟說:「每個編委都身兼數職,例如,張立夫牧師當時在高雄建工教會牧會,每次開會都搭飛機匆忙趕來。陳亮全長老在大學教課、施麗月建築師和張典齊醫師的業務更是繁重。大專主委張麗淑長老的服事負擔很大,總會幹事鄭英兒與松國賢,更是負擔許多事工。」
這群身兼數職的「業餘」人士從1990年8月開始討論《新使者》創刊,直到1990年12月10日第1期出刊,只經過大約四個月;一群愛主的業餘者創設的新刊物,短短四個月從無中生有,可說十分快速。
創刊的編委們年紀不過三、四十來歲,有的人才剛結婚,他們有一股衝勁,想為台灣教會做一點事情,《新使者》的創刊是他們很重要的生命印記。他們為了《新使者》投注心血,貢獻智慧不斷精進,期待呈現出最好的品質。
為何將《使者》改名為《新使者》?張牧師笑著說「那是協調出來的!」。1991年11月3日《新使者》創刊1週年,張牧師投稿《台灣教會公報》說:「我們這群人很會爭執,從1990年8月初召開第一次編委會後,我們大事爭,小細節也爭。比如說雜誌名稱,一開始就有人堅持要改名字,但也有人要留舊名。最後典齊兄說:『凡是都應是協調後的結果,各讓一步,就命名為《新使者》吧!』這樣名字改了,『使者』二字也保留了。《新使者》就這樣出爐了!」
「總編輯是歷史中形成的,不是任命產生的。」既然所有事情都要透過協調,張德麟在創刊時擔任總編輯也是協調出來的!他回憶,會被指派為總編輯,是因為當時比較積極回應問題,「我從中學時就編過校刊,覺得編刊物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毅然答應接下這份工作。」
※ 提供開闊的信仰觸角
起初《新使者》沒有針對特定主題,很多專欄與文章在創刊時並沒有預設,絕大部分是「在歷史中碰撞出來的結果」。編委同工依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對主題與專欄提出建議。
張典齊醫師熱愛文化藝術,建議「文化‧藝術」專欄;「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則是張德麟提出,「教會人物檔案」是從《方向》雜誌來的靈感,《方向》曾有「方向人物」專欄,而《新使者》從第1期至今,「教會人物檔案」沒有間斷,這是台灣基督教刊物極少見的特例,是《新使者》特色之一。
此外,隨著教會與社會的互動,後來又增設「厝邊頭尾」專欄,及提供大專生發表文章的「大專世界」。近幾年則增闢基督徒大專老師專欄,藉此使他們有機會參與大專事工。
承襲《使者》提供教會青年開闊的信仰觸角,《新使者》在每期主題文章與專欄編輯上格外用心,主動探討一般教會信徒較少接觸的議題,例如:聖經翻譯等。《新使者》第1期就有關於台語聖經翻譯的文章,並邀請駱維仁博士撰寫「聖經翻譯」專欄,並介紹《聖經現代中文譯本》等。《新使者》因刊登聖經翻譯文章與普世性聖經事工產生聯繫,張德麟感到十分欣慰和榮耀。
不只是內容,《新使者》第一期封面設計費付了五千元!張牧師不諱言說「長老教會以前的雜誌封面實在有夠醜!」,《新使者》創刊後特別在封面設計上下功夫,打破教會刊物沈悶呆板印象,打造嶄新風格,用更精緻和嚴謹的態度為教會刊物注入新生命。
草創時期《新使者》財務拮据,花五千元設計封面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但張牧師認為「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跟以前不一樣,我認為很值得。」此外,《新使者》美編從創刊至今合作愉快,她不是長老教會的會友,卻不斷推出新點子,張牧師對她讚賞有加。
不過,《新使者》刊登文章也曾引發爭議,單純的決議執行後竟然挑起衝突與緊張,在處理紛爭的過程中累積珍貴的經驗,「一邊走一邊學習,」就是張德麟與同工們多年來深刻的感觸。
※ 好,還要更好
《新使者》創刊後一年佳評如潮,林鴻信牧師曾說「在長老會的雜誌中,《新使者》雖不敢說是絕後,但絕對是空前的」,駱維仁牧師1993年給予《新使者》極大的肯定,認為她是「華文刊物中之最優者」。不只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各界對《新使者》更是抱以高度的期待,任教於華神的康來昌牧師稱讚《新使者》是「第一流的雜誌」,周聯華牧師在浸信會神學院向學生大力推薦《新使者》,香港的余達心先生看到《新使者》後,直說:「這樣的雜誌,香港的基督徒編不出來。」讀者的建議與指教大都十分正面,很多關心《新使者》的朋友則提醒「好,還要更好。」
許多人的奉獻和代禱是《新使者》往前走的動力,張德麟印象中數額最多的單筆奉獻是來自他輔導的學生,這位學生畢業後在職場打拼,轉換工作時,拿到一筆離退金,便打電話給亦師亦友的張德麟,電話中提到想奉獻給有需要的教會單位,張德麟聽到這位並不富裕、三十來歲學生的心意後大為感動,於是,《新使者》收到一筆史上金額最高的單筆奉獻,並將部份奉獻與其他單位分享。
※ 扛著《新使者》走天涯
很多人見到張德麟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個推銷《新使者》的牧師」,他到教會講道或到團契、營會活動專講時總是扛著大捆的《新使者》,趁機「順便」向信徒推廣《新使者》,他介紹《新使者》,總是能吸引眾人的注意;記得在大專聖經研究班,有學員還沒翻過《新使者》,就被張牧師自信的神情,豐富的言語所吸引,因此,迫不及待拿起《新使者》一窺究竟。
有人則是渴望瞭解《新使者》到底是什麼優質的刊物,讓張德麟拼盡全力到處推廣?所以成為《新使者》的訂戶。曾經有牧長開玩笑說:「張牧師,您到底是傳耶穌還是傳《新使者》?」
「只要邀請我去講道,我盡量都答應。」十七年來,大台北地區的長老教會張德麟幾乎都去過,全台灣各教會只要有時間他都盡量去,甚至出國時也不忘向海外台灣人教會推廣《新使者》,從夏威夷到洛杉磯,直到美國東岸的紐約,都有他為《新使者》奔走的身影。
在《新使者》之前,台灣基督教刊物為人熟知的有《校園》、《宇宙光》,張德麟坦承:「《新使者》受到《校園》、《宇宙光》的些許影響,尤其是《宇宙光》的林治平先生。林治平就是扛著《宇宙光》到處去宣傳。但是,林治平是一群同工跟著他一起扛,我則是一個人扛。」
※ 後記:
今年4月19日採訪張德麟牧師,許多人關心他的健康狀況。十幾年前他就有肝硬化的毛病,2002年11月服藥後產生副作用,身體變得虛弱,連爬樓梯上樓的體力都沒有,他只好放下所有的工作靜養。據他說,有位熟識的醫師推斷,為《新使者》奔波是他操勞成疾的可能原因之一。
感謝上帝,經過幾年的調養,張牧師逐漸恢復健康,談起《新使者》還是生龍活虎,意氣風發,一點看不出曾經病倒的樣子。如同《使者》到《新使者》起死回生的見證,不只要「打斷手骨顛倒勇」,未來更要為上帝國的文字事工創造奇蹟。
同作者相關文章:
.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第 168 期)
.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164 期)
.
更正說明 :「他」與「祂」 (第 160 期)
.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第 159 期)
.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第 141 期)
.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第 127 期)
.
除了〈人權宣言〉,教會還要做甚麼? (第 104 期)
.
從《使者》到《新使者》 (第 100 期)
.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
「同志神學」面面觀 (第 82 期)
.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第 81 期)
.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 77 期)
.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第 73 期)
.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第 70 期)
.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第 65 期)
.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第 62 期)
.
編者的話 (第 56 期)
.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56 期)
.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 55 期)
.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第 49 期)
.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第 48 期)
.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第 45 期)
.
未婚懷孕的人可以在教堂舉行結婚禮拜嗎? (第 43 期)
.
選擇是一種勇敢和美麗 (第 41 期)
.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第 39 期)
.
福音與文化 (第 38 期)
.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第 36 期)
.
買本現代中文譯本來看吧! (第 35 期)
.
在開展中的台灣辨識PCT的角色:述說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 (第 160 期)
.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2000年之後PCT宣教回顧與前瞻」回應與討論 (第 159 期)
.
長老教會的青年運動 ─從「台灣青年國是會議」談起 (第 127 期)
.
加爾各答街頭孩子教我的事!--長老教會青年普世交流心得 (第 118 期)
.
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 日光單車賑災手記 (第 114 期)
.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第 99 期)
.
台客文化面面觀 (第 91 期)
.
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第 84 期)
.
大專工作現象的描述與分析 (第 81 期)
.
體驗長青團契的原住民教育生活體驗營 (第 4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0 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12-15頁)
100
本期主題: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發行日期:2007/6/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目錄s/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淺談《新使者》神學
編‧讀交心談未來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上帝身邊最美麗的彩虹──基督徒藝術家廖繼春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從走入社區小學開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社區宣教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原住民與小耳朵
長青團契‧成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