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8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字級調整:

特稿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關鍵字:
作者/陳南州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玉山神學院教授。)
※ 過去
一、普世教會的一個例子
  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llowship,WSCF)1895年於瑞典Vadstena Castle成立,它是由歐美十個國家的學生基督徒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所聯合組成的。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前期鼓舞很多基督徒大學生參與教會事工,特別是宣教和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兩方面。1921年成立的國際宣教協會(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和1948年成立的普世基督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都跟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有著密切的關聯。許多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的活躍份子也都是國際宣教協會和普世基督教會協會中間份子。普世基督教會協會的第一任總幹事Vissert Hooft就是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的前總幹事,此外,William Temple、D. T. Niles、M. M. Thomas、Philip Porter等在普世基督教會協會表現優異的基督徒領袖,也都是從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受造就、開始他們的服事。由此簡單的教會歷史可見,基督徒大專學生跟教會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二、台灣的情境
  台灣1945年只有一所大學、三所學院,大學生人數不到三千人。1963年我讀大一時,大專院校三十五所,學生五萬一千人。而根據1996年台灣政府行政院主計室出版的社會指標指數,大專院校一百三十四所(大學六十、專科七十四),專科生不算,單單大學生就有三十六萬。今天,大學與獨立學院共八十八所,學生人數也一定更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台灣教會的大專事工並未從青年事工劃分出來,根據教會史家鄭連明牧師的研究,1954年美南長老教會在台北設立學生中心,1958年台南神學院舉辦大專生神學座談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61年在總會青年處下成立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分南、中、北三區開始活動,專任的學生工作者都是外籍宣教師。1963年開始發行大專生基督徒雜誌《使者》,開始有一位本地人專任從事學生事工。1973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機構重整,青年事工委員會與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併入教育委員會,底下再設大專事工小組、青年事工小組來做大專事工。1978年青年事工委員會與大專事工委員會又從教育委員會獨立出來。以上所說是單從教會體制面指出過去教會為大專學生做了甚麼。

  如果教會過去沒做甚麼,今天不可能有一些大專基督徒畢業生作牧師、在教會服事。我們無法談論所有的大專基督徒畢業生,也無法列舉所有接受正規神學教育的大專基督徒畢業生的名字,但目前在總會機構、神學院服事的就是一個證明(總會婦女事工幹事莊淑珍、青年事工幹事鄭英兒(註)、傳道事工幹事徐信得;台灣神學院教授廖上信、高天香、林鴻信、鄭仰恩、林明珠;台南神學院教授董俊蘭、劉錦昌)。

※ 現在與未來的期待
  目前的大專事工據我所知,事工性質包括很多,有團契輔導、查經班、聖經神學研究、人才培訓、教會與社會服務等等很多。等一下許承道牧師一定會有更詳細的說明,我不多談。

  我比較關心的是從宣教來看教會的大專事工。宣教可以以下面四個幅度或面向來說明。(1)宣揚:就是宣揚耶穌及其所宣揚的上帝國的福音,在其他信仰的人中間為耶穌作見證。(2)牧靈與教育:關照並教導和培育信仰、追隨耶穌的人,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牧靈和教育工作。(3)愛心服務:以基督的愛服務困苦、缺乏的人。(4)社會改革:以上帝國為遠景,參與社會、更新改造社會,使社會朝向公義、和平來邁進,致力保全一切受造的完整。

  含蓋以上四種幅度的教會事工,我們才能說它是整全的宣教,也就是以上帝國為取向的宣教。當然,我們不能只是以表面上教會事工是否涉及這四種幅度,來判斷教會的宣教是否以上帝國為中心,我們也必須檢視教會的宣揚、教育內容,我們必須反省教會愛心服務的動機,我們也必須深入探討教會參與社會改革的層面、向度。譬如說,只宣揚個人得救的信息算不算整全的福音?教育內容從不涉及政治、社會、經濟的結構的反省、批判與改革,算不算是出於福音的教導?社會改革只是注重心靈,或是文化、家庭的向度,其社會改革的瞭解和參與是否有所偏頗?這都是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的。

  如果我們以這種宣教觀來檢視我們教會的大專事工,我們的答案是甚麼?我個人以為我們教會未來的大專事工應該從前述整全的宣教觀來思考與推動,否則我們就可能只是關心大專基督徒學生,而不是以全體大學世界為對象,我們的教會就沒有真正關心所有的大學生。
同作者相關文章: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第 168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164 期)
更正說明 :「他」與「祂」 (第 160 期)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第 159 期)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第 141 期)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第 127 期)
除了〈人權宣言〉,教會還要做甚麼? (第 104 期)
從《使者》到《新使者》 (第 100 期)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同志神學」面面觀 (第 82 期)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第 81 期)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 77 期)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第 73 期)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第 70 期)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第 65 期)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第 62 期)
編者的話 (第 56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56 期)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 55 期)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第 49 期)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第 48 期)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第 45 期)
未婚懷孕的人可以在教堂舉行結婚禮拜嗎? (第 43 期)
選擇是一種勇敢和美麗  (第 41 期)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第 39 期)
福音與文化 (第 38 期)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第 36 期)
買本現代中文譯本來看吧! (第 35 期)
註:目前莊淑珍牧師為總會副總幹事,鄭英兒牧師為教社事工幹事。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8 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64-6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8期  1998年  10月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48
本期主題: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發行日期:1998/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耶和華賞賜也收回
探究悲情民族的焦慮不安
台灣人心靈的寄託——一個神學的反省
心靈寄託中的人際網絡
消費流行文化之認同及其反省
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
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如何寄託?——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介紹
當紀念「她」的腳蹤─Truku族的信仰英「雌」Kumu-Lowsing(周玉葉)
遊學人生‧人生遊學
雅歌——婚禮實用篇
畫在東西交錯的時空裡
何謂獻身?
給在海外孤單寂寞的你——網路上的致命吸引力
先知之謎
乘著音樂的翅膀傳福音──李瑞雄長老
主恩說不盡
教會狂想曲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大專生所期待的教會 
木笛、信仰、分享生命
似曾相識的愛情——回應「寫給在海外寂寞孤單的你——放風箏的女孩」一文
0與1之間
走訪瑟基克部落──1998原住民文化見習營札記
從福爾摩沙到惡魔島——看戰後台灣的環保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