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8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
關鍵字:
作者/劉清虔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屏東中會崁頂教會牧師。)
※ 前言
  現代人的心靈寄託是什麼?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時,必須先釐清「心靈寄託」的意義。根據吾人的見解,應該是指一個人的生活重心,這樣的重心不一定是指他投入最多的時間所做的事情,而是那支持他去活、去做的力量。「心靈寄託」絕不是一種生活調劑,或是讓人前往逃避現實的處所或活動,而是一個人在生活中「重生」的管道。「心靈寄託」所指涉的對象是多元的,可以是人、是事、是物,舉凡親人、宗教、藝術、興趣活動、甚至是工作。

  的確,活在多元的當代,生活空間更形擴大,相對地,各式壓力也自四方襲來,心靈是需要一個寄託,好使人的生活得到支撐,更能由此從新得力。因此,根據一個常態性的思考:人之所以需要心靈寄託,在於他有沉重的生活壓力,而生活壓力多是來自於他的工作;所以,心靈寄託成為一個它賴以擺脫工作壓力的力量。然而,弔詭的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有許多的人反而將工作視為心靈的寄託,以綿密不間斷地工作來安定他的身心。

※ 工作狂的世界
  說起工作狂,舉世聞名的莫過於日本大企業中的職員。在日本,有著與歐美社會不同的「能力觀」,美式能力主義強調的是一個人「完成任務」的能力。但是,日本社會卻是重視一個人的潛在能力與人際關係的能力,因此,產生了多樣性的能力觀。一般說來,日本人的觀點較傾向全人格或全面性的角度;而且,日本社會普遍存在著「能力平等觀」,他們相信:只要肯做,無論在任何領域,都能有卓越的表現。成就的高低,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努力」與否。

  日本企業有一個重要的作法,就是喜歡進用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因為他們的人際關係處在白紙狀態,可塑性高;另一方面,採行「一次進用、集體培養」的方式,來訓練職員的工作與人際能力。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視一生待在同一間公司、沒有轉換工作是一件榮譽的事,因為,換工作就代表人際關係不良,是能力差的表現。而在不常工作的情況下,日本企業內有一股「內部競爭」的態勢,眾人重視的是個人在組織內的升遷;企業對於員工的升遷又來自長時期的能力考核。因此,我們就不難發現日本為什麼有那麼多「工作狂」的原因。

  日本企業講究的是「忠誠」,挖角之事鮮有所聞,升遷的標準也不在某一次特優的表現,而是不斷地累積。所以,經常處在工作的壓力之下,是必然的道理。但是,當工作成為一個人一生所依,向上升遷成為生活所繫,就自然會將工作的成敗得失作為自我確證的唯一依據。特別是當一個人篤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過人的成就時,更容易將自我推入一個「唯獨工作」的世界裡。工作壓力是常伴工作狂左右的,而他們擺脫壓力的方式卻是用「更多的工作」。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不合道理的,事實上,卻仍有理可循。這些在工作中已然充滿壓力的人,他們並不追求宗教以尋得解脫之法,也不透過休閒來展現抒發之方,反而無限度地寄情於工作。因為,以他們務實的人生態度,他們篤信:只有在工作的成就上取得讓人滿意的期待,他們工作的壓力才會解除。我想,當前台灣,一個專業分工細密、企業競爭激烈的社會,必定存在著為數不少將心靈寄託於工作的人士。

※ 對工作的幾點思索
  專注於工作,是一個極其正當的行為。馬克思(Karl Marx)就認為,人是一種「工作的動物」,主張人透過工作來確證自我、實現自我。人是具備「主體能動性」的,這樣的人能藉由「工作」來改造這感性的外在世界。人利用自然所提供的素材,不僅圖謀生存,並且尋求創造。在馬克思的觀點裡,工作的成就(勞動產品)是人的「主體性」的延伸,人因為工作的成就來確認自我的主體價值。以從事勞動工作的工人為例,勞動產品是人生產活動的結果,人從產品的「屬己性」去肯定自身的價值。因此,他主張,人的工作必須是有意識的、有自覺性的,否則,若工作無法彰顯人的自我,就成為一種「異化的工作」。

  因此,若身處當代社會,馬克思必然會向我們提問:你們的工作是有意識的嗎?是自主的嗎?你們的工作可以教你們成就自我並得著解放嗎?這樣的問題是有意義的,因為,寄情於工作的人不僅將工作視為手段,也以之為目的。當工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時,人就已經進入工作的迷思之中。因為,工作應該是人為了要完成心目中「更偉大」的意義與價值的過程,而不應是目的自身。就如馬克思所主張,一方面他認為實現自我、找回自我的價值才是工作的目的;另一方面他視人為一種社會的存有,是為了完成他人而存在的,而工作即是此等社會交往的媒介。

  也因此,那工作失去了「正當意義」的同時,就形成了「異化工作」。工作的意義,在馬克思看來有三:一、是人一切綜合性行動中最重要的模式;二、在人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提供滿足人類需要之新的可能性;三、是人的潛能,作為一種力量而獲得發展的主要手段。但是,那「異化的工作」使得工作對人來說成為非其本質的外在的東西,也使得人在工作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馬克思的提醒是真切的:那寄情於工作的人,一旦無法在工作中取得等量的成就來證成自我,工作就有可能成為摧毀自我的力量。因此,我們必須思考,以工作為心靈寄託的有效性何在?而在整全人生與成熟人格的雙重考量下,工作究竟能成就多少?當我們進入一個適
切的價值層級之中,就必須對所有的價值單位作出衡量。例如:一位望重士林的學者,潛心投入學術研究,卻忽視家庭教育而有為非做歹的兒女;或者投身商場的巨賈,創造出龐大的事業,卻忽略家庭的經營而與妻兒形同陌人。如此,成功的工作成就的背後,反而是更多的遺憾與悔恨。這樣的工作,不能是心靈的寄託。

※ 基督信仰的反省
  馬丁路德是第一個將工作(vocation)與呼召(calling)畫上等號的人,認為上帝的呼召並不僅在神職的事工,亦在各行各業,只要是上帝為我們安排從事的各種工作,都是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因此,工作又被稱為「天職」,意謂領受天命所從事的職業。加爾文則進一步闡述說:「主吩咐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的行為中,須重視我們的呼召(工作)……祂為每一個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中,分配不同的職責,祂稱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various kinds of living)為呼召。所以,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主所安排的,使他不致於在一生的歷程中飄泊無定。」

  因此,在加爾文的觀念裡,工作無分貴賤,只要我們順服自己從上帝那裡所領受的呼召,在上帝的心目中都是有價值的。換言之,工作成為實踐上帝的呼召、完成上帝託付的重要媒介。承此而來的要求,就是人必須殷勤在自己的工作上耕耘,因為這是上帝的交待。故此,加爾文譴責怠惰的人,因這樣的人是踐踏上帝的呼召。加爾文又認為信徒的天職是將自己奉獻給上帝,一生榮耀上帝;我們是屬上帝的,當為祂生死,也以祂為合法的鵠的。

  職是之故,我們或可大致勾勒出加爾文的看法:人應當尋求上帝的旨意,進而明白上帝的呼召,知道祂對我們的生活安排;然後,獻身於祂所意欲我們從事的工作,用殷勤的態度來踐行,以求歸榮耀予上帝。這正是一個基督徒對工作應把持的觀點。加爾文反對人將工作為目的,更不同意人的心靈能從工作中取得滿足,人唯獨與上帝完全契合,方可達致至善;人絕不可因工作而忘記上帝,相反的,必須透過工作來榮耀上帝。這樣的工作將是有意義的工作,亦是一位基督徒應致力追求的。

  對工作抱持一個任意與隨便的態度,絕非基督宗教的工作觀,因為基督信仰期待人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但是,卻也不贊同人全心投入工作而忘卻工作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聖經中那位志得意滿的財主,上帝收回了他的生命;耶穌提出了一個跨世代的質問: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因此,對於整日浸身於工作之中的「工作狂」,基督信仰將發出如是的呼籲:停下腳步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而將心靈置放在更高價值的範域之中;重新思索生活的目標,好將工作方向調整。

※ 結語
  唯有信仰,直指人心,是心靈寄託的合法依歸。我從學生時代以至於今,亦被標定為工作狂,生活之中總有忙不完的工作,不管是念書、事奉、寫作、教學、牧會,幾乎無一刻停息。但是,在我的心中很清楚一件事:信仰是我之所以能投身工作的力量來源。工作如同奔跑,有人慢跑、有人衝刺,但必須有目標、有方向,在抵達終點的剎那,所有的步伐都是有意義的;如果盡力奔跑,卻無目標,所有的努力終歸烏有。

  讓我們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不斷在信仰中得力向前,企盼能用有限的一生完成上帝對我們的呼召。
同作者相關文章:
沒有「沒有用」的學問 (第 78 期)
在新時代中覺醒 (第 49 期)
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 (第 48 期)
在無力中使力 (第 47 期)
偷窺述評 (第 46 期)
世紀末導言 (第 43 期)
情色 VS. 色情 (第 40 期)
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九七」 (第 39 期)
教會的流行名詞 (第 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8 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17-2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8期  1998年  10月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48
本期主題: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發行日期:1998/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耶和華賞賜也收回
探究悲情民族的焦慮不安
台灣人心靈的寄託——一個神學的反省
心靈寄託中的人際網絡
消費流行文化之認同及其反省
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
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如何寄託?——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介紹
當紀念「她」的腳蹤─Truku族的信仰英「雌」Kumu-Lowsing(周玉葉)
遊學人生‧人生遊學
雅歌——婚禮實用篇
畫在東西交錯的時空裡
何謂獻身?
給在海外孤單寂寞的你——網路上的致命吸引力
先知之謎
乘著音樂的翅膀傳福音──李瑞雄長老
主恩說不盡
教會狂想曲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大專生所期待的教會 
木笛、信仰、分享生命
似曾相識的愛情——回應「寫給在海外寂寞孤單的你——放風箏的女孩」一文
0與1之間
走訪瑟基克部落──1998原住民文化見習營札記
從福爾摩沙到惡魔島——看戰後台灣的環保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