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68期 TKC七十才開始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今日教會當作什麼,才能使青年的組織再一次發揮功能傳承青年運動?今日青年當作什麼才能延續青年運動,鼓舞青年為更美好的教會和社會來獻身?
關鍵字:
作者/陳南州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退休牧師,前總會青年幹事)
前言

主編要我從第一手的經驗談談我參與TKC(青年團契)的過程等等。我參與青年團契可以簡略地分成三個階段,一是我作為一個學生青年參與教會青年團契,二是參與長青運動,推動神研班和青年代表大會時期,另一是我作為青年幹事推動青年事工。
    
早期的長青運動帶出青年團契的組織

根據青年團契三十週年時卸下兼任青年幹事職務的謝禧明牧師的記述,青年團契的成立是早期長青運動的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大戰期間,許多留學日本的基督徒青年回到台灣之後,組成台灣全島的青年聯盟,然而,「地方教會的傳道人和教會的領導者對這批熱情的青年反應冷淡」。(註1)另外,青年運動也受到日本軍國統治者的監視。不過,這些青年運動的領導者不顧這些阻礙,一九三二年他們在台南組成青年聯盟,並舉辦全台教會青年的夏令會。謝禧明牧師說,「這次的集會為台灣教會的基督徒青年事工寫下歷史的第一頁」。(註2)在大戰結束前,青年運動又舉辦了七次夏令會。大戰結束後,青年運動復甦,一九四八年,由青年有志者聯合推動、舉辦的青年聚會共有1,200多人參加,它也促成一九四九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的成立。
 
長青運動和青年團契的衰微

由於活躍於一九三〇、一九四〇年代的教會青年領袖,大戰後逐漸進入教會體制,新一代的青年領袖尚未顯著浮現,一九五〇、一九六〇年代,長青運動可說是沉寂下來。(註3)此外,因為社會變遷,特別是升學主義的興起,青少年參加教會青年團契活動的時間受到擠壓。一九六八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雖然降低小學生的升學壓力,國中生的升學壓力卻有增無減。即使是基督徒的父母親也很難抗拒升學帶來的壓力,或是要求子女在家讀書,或是參加課後的補習,青少年團契的聚會人數驟減,有些甚至停止聚會(我一九七二年作神學生,在台南市內一間聚會人數不少的教會擔任少契的輔導。那時,少契已經停止聚會,教會長老帶我到信徒家庭逐家拜訪,找國、高中生,重新開始聚會)。
 
青年團契和大專學生團契

我是讀大專的時候才信主進入教會的,雖然我隨即被邀請參加青年團契,但我同時也被邀請參加學校的學生團契(那時稱為SCF)。我沒有感受到什麼青年運動,對於那個時代青年團契,我的認知是交誼性質的團契,記憶較深的是每週的聖歌隊練唱、聖誕節報佳音的活動。對於大專學生團契,我的記憶就豐富多了。學生團契的活動涵蓋了我們常說的團契五大功能——敬拜、宣揚、教育、交誼、服務。在學生團契裡,我們一起敬拜、查經、禱告,我們一起聽演講,討論信仰,盼望可以深化對基督教信理解。我們一起郊遊、歡唱,一起到育幼院講故事給孩子們聽、陪他們打球、幫他們整理環境。我們一起刻鋼板、印團契刊物,也一起組成主日學後援隊,到較為弱小的教會教主日學。學生團契給我家的感覺,契友如同姊妹兄弟。不過,這種感受可能跟我信仰耶穌基督的歷程相關。像我這樣在離家外出讀書時信主,加入外地教會的人不多,學生團契裡大多數成員在家鄉的教會也都是青年團契的成員。他們對青年團契的認知和感受,可能與我不同。我的基督信仰可說是在大學的學生團契裡受到造就,我的服事也在學生團契中受到培育。
 
我一九六七年大學畢業,一九六八年服完兵役後進入神學院。作神學生到教會輔導青少年團契的經驗是,教會的青少年團契還是以練歌為主。「很會唱歌」似乎是長老會青年的特色,但也可能因為這種聚會形式,長老會青年被有些人批評「會唱歌,不懂聖經,不會禱告」的青年。其實,長老會的青年也有類似的自覺。我們幾個人在一九七〇年開始舉辦「大專學生聖經神學研究班」,就跟這種自覺相關。(註4)我們的期待是,教會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對基督信仰應該有所認識和體會。這一點,當時的教會青年團契似乎力有未逮。
 
一九七〇年代的長青運動——社青與大專學生

大專學生聖經神學研究班的推動應該是一九七〇年代的長青運動的濫觴。雖然一九六六年,台中地區各大學的基督徒學生團契曾經組成「台中長老教會聯合學生團契」(PSF),但是它的聯誼性重於教育性,也沒有形成運動。
 
有鑑於教會青年團契未能有效地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我和幾個朋友在一九七二年開辦「大專學生聖經神學研究班」,盼望藉此改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後來,大專學生聖經神學研究班進入體制,跟總會的大專、青年事工合作。這種結合也促成一九七七年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的舉辦。
 
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可以說是一九七〇年代的長青運動,它再一次活化青年團契,特別是社青在教會中的參與。謝禧明牧師在回顧這次大會時這樣說:「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已經忍不住青年事工的沈默與萎縮,於是策劃舉行一次歷史性的青年大會。……三天的大會,青年人不但凝神聆聽精闢的演講,更是積極參與討論,說出心中想說的話。……青年人的異象與使命並不因大會結束而消失,相反地,這一股青年的熱誠已震撼整個教會,……這一代的青年已經開始以行動代替言語。他們的作為將為長老教會製造新的氣象,也使教會達成革新的願望」。(註5)這次代表大會有三個專題,即新人、新教會、新社會,它們也是當時教會青年的異象,期盼從個人信仰的建立,更新教會,並影響社會。大會結束前通過「長老教會青年十大信念」,強調「今日青年是今日教會」。(註6)我因為出國讀書,未能躬逢其盛,但代表大會的籌備,包括「十大信念」初稿的草擬,我都沒缺席。我甚至還寫了一篇標題為〈讓我們一起來創造基督徒青年次文化〉的長文給與會的青年代表和各大專團契及教會的青少年弟兄姊妹。我呼籲教會青少年,根據耶穌基督的信仰,共同創造青年文化,使耶穌基督所昭示的人生觀、生活方式,在我們的教會和世界中呈現出來。(註7)
 
期待社青團契、大專學生團契帶動長青運動

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要求總會恢復青年事工委員會(在這之前幾年,總會設教育事工委員會,下分教育、青年、大專三組),並聘任專任青年幹事推動青年事工。我在前述長青運動的氛圍中被召喚,於一九七九年七月擔任總會青年幹事。八月總會舉辦青年團契三十週年慶祝大會,除了運動會,還有將近2,000人參加的聚會,以「青年與教會」、「青年與社會」為主題,探討青年的時代使命。
 
為了使教會青年受到真正的培育,那時的青年事工呼籲各地方教會把聖歌隊和青年團契做區隔,並把青年團契分成社青團契和學青團契。總會青年事工也跟各中會青年部合作,舉辦「現代門徒訓練會」(門徒訓練分基礎訓練——明白和領受上帝的話;意識訓練——了解我們的教會與世界,在世界中作見證;動力訓練——熟悉教會組織、認識團體動力、裝備自己)(寒暑價總會辦全國性的,各中會青年部擇期在上下半年各半一次中會性的訓練會),同時也配合門徒訓練出版相關書籍,如《聖經手冊》、《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認識我們的世界》、《基督徒的教會生活》,並再版《真理與生命》《開我的眼睛》,還有每年出版《青年團契手冊》供教會青年團契作為安排聚會之參考,也出版《腳前燈》、《路上光》等查經系列叢書。另外,與大專事工委員會合作,推動大專學生聖經神學研究班,重新發行《使者》雜誌(由青年事工委員會負責)。
 
 
 
此外,總會青年事工也在台北地區組成跨越中會的「台北社青團契」,推動關懷教會社青的事工。還有,在暑假招募青年,組成「我愛鄉土」福音佈道隊,到原住民部落、離島、偏鄉宣揚福音。還有,謝緯青年營地也在這期間成立。
 
這樣的事工計畫,就是希望教會青年團契真正受到造就,同時期待受造就的青年,特別是社青和大專青年,能帶出一波一波的長青運動,讓教會不斷地述說耶穌基督的故事,讓耶穌基督的故事在青年人中間流傳,鼓舞青少年追隨耶穌基督。
 
結語
 
稍微注意一下當今的社會結構,我們會發現,二十二歲以下的青年人大部分是學生。我們必須省思,教會的青年事工是否必要在組織上有所因應,把青年分成社青和學青?就組織而言,分成社青團契、大專學生團契、中學生團契。總會和中會的青年、大專事工,也配合這種型態來組織和推動會更符合青年的現狀與需求?
 
今日教會當作什麼,才能使青年的組織再一次發揮功能傳承青年運動?今日青年當作什麼才能延續青年運動,鼓舞青年為更美好的教會和社會來獻身?
 
附註

1. 謝禧明,〈青年團契卅週年簡史〉,《挑戰與回應——青少年福音事工之走向》,陳南州編(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事工委員會,1982),134。

2. 謝禧明,〈青年團契卅週年簡史〉,134。

3. 參看郭東耀,〈青年團契成立卅週年之展望〉,《挑戰與回應——青少年福音事工之走向》,陳南州編(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事工委員會,1982),145。郭東耀長老指出社會結構之改變,人口集中城市,教勢日漸衰微,TKC活動退步,失去昔日光輝。

4. 有關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的開辦,請參看陳南州,〈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新使者》73期(2002年12月)。

5. 〈覺醒與行動〉,《青年團契手冊(1978年)》,謝禧明編(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事工委員會,1978),1-2。

6. 〈長老教會青年十大信念〉,《青年團契手冊(1978年)》,12-13。

7. 陳南州,〈讓我們一起來創造基督徒青年文化〉,《青年團契手冊(1978年)》,5-11。
同作者相關文章: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第 168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164 期)
更正說明 :「他」與「祂」 (第 160 期)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第 159 期)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第 141 期)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第 127 期)
除了〈人權宣言〉,教會還要做甚麼? (第 104 期)
從《使者》到《新使者》 (第 100 期)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同志神學」面面觀 (第 82 期)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第 81 期)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 77 期)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第 73 期)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第 70 期)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第 65 期)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第 62 期)
編者的話 (第 56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56 期)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 55 期)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第 49 期)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第 48 期)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第 45 期)
未婚懷孕的人可以在教堂舉行結婚禮拜嗎? (第 43 期)
選擇是一種勇敢和美麗  (第 41 期)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第 39 期)
福音與文化 (第 38 期)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第 36 期)
買本現代中文譯本來看吧!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8 期 TKC七十才開始 (7-1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8期  2019年  3月 TKC七十才開始 168
本期主題:TKC七十才開始
發行日期:2019/3/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我們團契是為了受差遣:TKC七十才開始
TKC、長青與SCM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成為青年人的夥伴訪談嘉義大專工作者余啟運牧師
彼此相愛:淺談團契生活
在儒家文化圈與西方神學世界思考立身之道 ——張德麟教授專訪
我們可能在創世記中找到以巴衝突的解決辦法嗎?
當號角響起時,請想想誰是你的弟兄呢?
嗨!你好啊
疼 tõh 是 tī 別人 ê 身上 看 tiõh 家己 ê 責任
生命淬煉基要九課
發芛上青(Hoat-ín Siöng-chhin):日治到戰後的TKC前史
讓重逢的淚水洗滌我們——高俊明牧師的出獄感言
一個愛我們的上帝
那些婚姻公投教會我的事
這是秘密,千萬別到處說啊!
打掃心中的房間
神研班文字雲
困境中看見希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