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0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關鍵字:
作者/王貞文 (台南神學院老師)
  台南神學院老師潘霍華認為,信仰,就是參與在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與復活。信者將成為「為他者存有」的一部份,成為完全為別人而活的人。而由這些信者所組成的教會的本質也應該是「為他者存有」。~潘霍華

  台南神學院老師去年是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百歲紀念年,全球不同宗派、不同立場、不同文化處境當中的人,由無神論者到保守敬虔的基督徒,都在紀念這位只在世上活了39年,死在絞架上的德國神學家。不管是強調他投入政治反抗運動,捨身力阻時代狂輪的道德勇氣;或被他在獄中所寫的書信與詩歌中銳利的、先知般的批判力和自省力所震撼;還是被他執著地揹十架跟隨基督的生命所感召,潘霍華以他的生命所做的神學,穿透不同的時空,始終是一個清醒的、純淨的、有力量的聲音。

※ 在解嚴後的台灣讀潘霍華
  八○年代末,牢牢壓制台灣人的思想自由數十年的戒嚴令剛被解除,我得到一個奇妙的機緣,必須認真地去閱讀潘霍華。在當時剛成立不久的雅歌出版社的邀請下,我和我的姊姊王昭文接受了一個挑戰,要編一本讓台灣人認識潘霍華的書,於是,還只是研究生的我們開始一段奇異的心靈冒險之旅,直到1992年才終於出版了一本小書:「潘霍華的心靈世界」。

  回想起來,當年真的是擁有一股初生之犢的天真勇氣。而這股天真的勇氣,並不是我們獨有的,而是剛解嚴後台灣的一種時代精神(Zeitgeist)。我穿梭在台南神學院圖書館,尋找著潘霍華的著作,閱讀著他在1942年底,積極投入反抗納粹政權運動時所寫的,關於「公民勇氣」的思考:「公民勇氣只有在自由人的自由責任意識中,才能夠成長。」圖書館的閱報室裡,好些人帶著錯愕與悲憤的表情,盯著報紙首頁關於一慘烈的殉身行動的報導—「自由時代」雜誌社的社長鄭南榕,為了「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在警方拘捕行動中,自焚而死。那樣的勇氣震撼了整個台灣,也讓我們以顫抖的心珍惜起一種願負責任、願付代價的,良知的自由。而潘霍華在納粹政權下所作的反省,突然離台灣的現況很近。

  當我閱讀著參與在南非的反種族主義人權運動的神學家,如何論述潘霍華的神學與實踐對非洲反種族隔離運動的啟發時,一個以讀書會為主要活動的鬆散團體「獨台會」的成員突然一一被視為叛亂者而被捕,以刑法一百條起訴。戒嚴時期的恐怖一下子又籠罩在台灣。然而,在那個時代,公民勇氣顯然地已經在台灣社會成長:抗議的浪潮由大學校園出發,工人與長期的民主運動者和知識份子肩並肩抗爭,我也放下筆,參與在抗爭的人潮中,一起體會民主陣痛中的恐懼、希望、失望、自責與焦慮,一直到將「刑法一百條」廢除為止。

  在那樣一個時代,潘霍華對我們的啟發,是那股威武不能屈的信仰堅持,是行動的勇氣。他在獄中所寫的詩「通往自由四站」成為青年基督徒走出教會圍牆,以行動投入社會改革的標語:「不要逃避在空想裡,自由乃在行動中。」

  在上個世紀九○年代的台灣,我們經歷了一個思想與行動被奴役多年的生命共同體怎樣醒覺過來,努力要進入一個潘霍華所樂見的、「及齡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人們得以在自由的抉擇中,負起時代的責任。
在他的獄中書信中,潘霍華寫道:「上帝不該是被用來填補缺漏的上帝。不該是在人類可能性的盡頭處,而是在生命當中,我們認識了上帝。」在那樣的年代,我們在一個國家生命力旺盛的時刻,認識了上帝,也在我們個人力量充盈的時刻,學習著:「在上帝受苦的時刻,人走向上帝…基督徒在上帝受難的時刻與祂同在。」(潘霍華的獄中詩「基督徒與非基督徒」)

※ 在21世紀的台灣看「為他者的存有」
  然而,進入21世紀的台灣,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不但沒有「及齡」,沒有變得更成熟而理性,反而嬰兒化了。解嚴後那股清新的喜悅,與那股勇敢的心志消失了。無止盡的政爭,加上噬血的大眾傳播媒體鼓動,族群與階級之間越來越缺乏相互諒解的心,張牙舞爪的生存之爭,正在一點一滴地將好不容易才凝聚起來的台灣意識消磨掉。大至國家大事,小至街上的交通問題,往往是只看見自己的需求,完全不顧他人存在的自私心態。

  在21世紀台灣的教會生活裡,信仰再次退到私領域,上帝被當成填塞生命破洞的上帝,上帝被召喚來,以祂的大能力讓教會與信者得福。堂會與堂會之間競逐資源,為了教會的榮耀建造大教堂,甘願分享的心卻在冷卻中。十字架的救贖恩典再一次廉價地被傾灑著,十字架的道路被包裝得華麗甜美,願意揹起十字架追隨基督直至死境的人,卻越來越稀少。事實上,在目前台灣的社會與教會,恐怕也是一樣沒有潘霍華容身之處的。

  潘霍華在獄中構想著一本他未能完成的書,寫下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想法:「與基督相遇的經驗,是與一切人類存有的經驗相反的,因為我們在耶穌身上經驗到的,是完全為他者的存有。這個經驗的超越性,乃在於這完全為他者的存有的耶穌。祂在『為他者存有』的本質中自由抉擇,走向死亡,那時才會呈現祂的全能、全知,祂無所不在。信仰,就是成為『為他者存有』的耶穌的一部份。」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致女兒s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0 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52-5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0期  2007年  6月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100
本期主題: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發行日期:2007/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目錄s/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淺談《新使者》神學
編‧讀交心談未來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上帝身邊最美麗的彩虹──基督徒藝術家廖繼春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從走入社區小學開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社區宣教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原住民與小耳朵
長青團契‧成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