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8期 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關鍵字:
作者/王貞文 (台南神學院老師)
前言
  在大學與神學研究所的時代,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台灣文學的耕耘者之一。文學工作對我來說,曾經只是神學的工具。文學的樂趣,也曾只是寡言鮮語的我一個靈魂的出口,一種私密的心靈活動。一直到漂洋過海,與自己的認同與使命經過一番生死搏鬥之後,我才真的開始把文學也當成一種志業,把文學工作當成「上帝國的工作」的一部分。

  在文學工作上重新起跑,是1998年的事了。那時,台灣處在解嚴之後政治上充滿新希望的氣氛,經歷了獨台會案與廢除刑法一百條的衝撞,社運與民間文化團體紛紛成立的多彩多姿,還有中共的飛彈威脅,在這樣的時代,台灣意識升高了,悲情的對抗已經逐漸轉向為對土地的熱愛。台灣逐漸走入一個新時代。

  在一次歐洲台灣同鄉會的聚會上,我遇到了作家宋澤萊。他在七十年代描寫台灣小鄉村中奇人異事的〈打牛湳村〉與〈蓬萊誌異〉曾給我很深的印象,那是鄉土小說時代的瑰麗作品。後來的〈廢墟台灣〉和〈抗暴的打貓市〉充滿對台灣土地的熱愛與憂心,精準尖銳的社會描寫,與詭奇壯闊的異象,也曾震撼我的心。宋澤萊告訴我,他在編一份文學刊物《台灣新文學》,是品質絕不輸給《聯合文學》的刊物,要為台灣培養更多的寫作人才,走出與台北在九十年代轉變成虛無頹廢的文風有別的新文學。我馬上向他訂閱這份雜誌,並答應他,把我所寫的小說寄給他。

  我在《台灣新文學》上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是台文小說〈天使〉,寫五十年代白色恐怖裡無辜的小人物的宗教心,靈感來自我的母會嘉義西門教會的一幅壁畫。基督教的宗教情操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一直還是陌生疏離的,沒有辦法在台灣釘根,但是,我描寫台灣基督徒的生活、苦難與希望,似乎逐漸得到接納,能感動人。這一點,讓我覺得快慰。

  我想在這裡要談的,一是要描繪我重新起跑時,所加入的一個繽紛熱鬧的新世代台灣文學運動;另一是展望台灣文學裡,宗教情懷的深耕。解嚴之後的台灣文學樣貌,實在是非常多元善變,在這裡所呈現的,只是我個人所見所聞所感,不求全備,只想呈現一個小小的切面。

一個令人興奮的台灣文學新世代
  《台灣新文學》1995年創刊,辦到2000年結束,共出了十六期,許多期都厚達三百八十、三百九十頁,其中有詩歌、散文、各式小說、長長的文學論述。參與的寫作者極多,有許多「新人」,洋溢著一片新鮮活潑的生氣。主編是宋澤萊,發行人王世勛。

  《台灣新文學》的文學走向受宋澤萊影響很大,他花很大的心血,每期「主編的話」都是一長篇文化或政治評論,然後詳細地將每篇作品加以介紹。他也在每期寫文學評論,將日治時代以來的重要文學作家一一加以評介。經由《台灣新文學》,我有機會用新眼光去看自七十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以來,在台灣社會急速變遷中的文學工作,重新與那些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感動痕跡的作家們「相遇」:葉石濤、陳映真、陳芳明、李魁賢、洪素麗、李喬、東年、蕭麗紅、林央敏、吳錦發、東方白、李敏勇、吳晟、李勤岸等。更有意義的是看到許多「新人」:用台文寫北美生活散文的胡民祥,用悲憫的筆調描繪出落在暴力與情慾漩渦的都會男女命運的胡長松,詩風簡樸有力、充滿愛心的年輕客家詩人吳尚任,思路精密、勇敢坦白的江冠明,文字詭奇、富幻想力與顛覆力的年輕女作家吳莞菱,以優美文筆傳達出對台灣自然風物之執著的吳尚益,在瑞典寫著世界文學書訊的張文祺等人。這些作家有老有少,但是都不落俗套,拒絕陳腔與醬缸,自成一格。他們一起呈現了九十年代後期,台灣在一個新時代裡多樣的風貌。

  於是我發現自己是站在何等的沃土上。許多前輩用心的耕耘施肥,與現在的同志者旺盛的生命力,讓這片不怎麼受到主流媒體青睞的台灣文學田園,種子代代發芽、代代成長,在台灣的底層自在地開花結果,不曾因孤寂而凋零。

  2000年停辦後,宋澤萊與胡長松在秋天邀集了《台灣新文學》的作者們,成立了「台灣新本土社」,並在2001年開始發行純文學的同仁雜誌《台灣e文藝》,第一期就發表了長達三萬字的集體創作〈台灣新本土主義宣言〉。這篇宣言很龐大,結構奇特,不易讀。其關懷的範圍相當廣,由文學寫作到文學批評,由性別與族群認同的問題到媒體批判,乃至教育問題,一面診斷台灣文化的病因,一面尋求台灣新生命力。

  就像我們的前輩作家們一樣,「台灣新本土社」的成員,常是一人兼好幾個角色,是作者也是編者,是文學工作者也是文化運動的推動者,除了致力於自己的職業與文學創作之外,也在政治關懷與社會運動中付出力量。

  他們共同關心的一個重要運動,是母語文學運動。在這裡,不乏母語運動的「旗手」,大家對剛重新起步的母語文學很有負擔。《台灣e文藝》總編輯胡長松極力鼓吹台文(包括客語和原住民的語言)的創作,在台文用字的眾家爭論中,給大家留一個「每個人保留自己用字習慣」的開闊創作空間,《台灣e文藝》成為一本在語言和文學表達形式上都很多元繽紛的雜誌。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致女兒s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8 期 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21-2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8期  2007年  2月 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98
本期主題: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發行日期:2007/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六十年!二二八結束了嗎?
目錄s/
二二八後的台灣
二二八事件之後社會關懷的興起
二二八之後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關係的變化
長老教會與二二八──記二二八六十週年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喚醒土地的古老智慧
新興教會的創設者——廖得牧師
秀才網路前,能買天下物
遇見〈彌賽亞〉
從黃牧師到乎乎姆牧師
十字鹽燈、基督信仰與企業經營
我的雙核心信仰
如果我有一支萬能遙控器——電影〈命運好好玩〉觀後感
〈奇妙的禮物〉前傳
歷史,認同與願景──從以色列人談起
理智與情感的橋樑——聚會中的音樂
憑什麼愛上你?!
WTO有多遠?
讓愛走出去
神研班的故事
東瀛紀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