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2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把聖經當小說讀?
關鍵字:
作者/王貞文 (現為德國Bielefeld神學院博士班學生)
  《新使者》要我寫一篇關於「聖經是小說嗎?」的文章,因為目前有些信徒熱衷讀「小說聖經」,也在查經班中使用小說當參考。

  我不知道在台灣大家所愛讀的「小說聖經」是怎樣的書。我只記得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在教會查經班的經驗,那時,我們彼此傳閱、分享黎巴嫩詩人紀伯崙的「小聖經」、「先知」等書,也讀了好些以新約為背景的小說,如《賓漢》、《巴拉巴》、《莎樂美》等,甚至對基督教冷嘲熱諷、很有爭議性的耶穌傳,如漆木朵(孟祥森)所寫的《耶穌之繭》,我們也熱心閱讀,並加以討論。那時候,在嘉義西門教會謝淑民長老的帶領下,我們都有一個心願,就是有一天,要寫出自己的一本「耶穌傳」。我幾乎就是為了這個願望而唸起神學來的。

  我自己的成長經驗告訴我:好的文學詮釋幫助我們從更多方面了解聖經,也激勵我們去發掘聖經裡豐富多彩的文學。

聖經與文學
  集合千年與廣闊地域的智慧,在遙遠年代成書的聖經,是一本非常豐富的書。聖經的豐富,不只在放射出無限生命力的內涵,也表現在其多樣而豐富的文體上。聖經中有法律條文,有政令,有行動守則,有族譜,有歷史敘述,有編年史,有讚美詩也有哀歌;有哲學論述、倫理訓示,也有情色文學;有充滿象徵的「啟示文學」,也有單刀直入的公開信;有簡短有力的寓言故事,也有情節複雜的小說。

  聖經不是小說,但是在聖經裡有小說,如創世記裡的「利百加與亞伯拉罕的僕人在井邊相遇」的故事,雅各顛沛流離的故事,底拿被強暴,引起可怕的以暴易暴的故事,約瑟下埃及的故事,或是士師記裡的英雄與戰亂中的女性故事。路得記是一篇完整的小說,撒母耳記與列王紀裡,充滿了情節複雜、充分暴露人性弱點與政治鬥爭的殘酷現實的「寫實小說」。

  新約裡的福音書與使徒行傳,雖不是小說式的文學作品,但是其中蘊涵的故事原素,很能激發人們的文學想像,加上許多記載是片段的,更是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人以文學的方式詮釋基督的故事。基督是可以被無窮盡地文學化的,他是如此豐富,如此深刻,如此奧妙,在每一個文化脈絡,每一個特殊處境,都可能發出新的光。

  聖經提供文學工作者無窮的靈感來源,他們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聖經經文結合,寫出文學作品。我們若與作者有類似的心情與經驗,會覺得這樣的作品,對我們了解聖經很有幫助,幫我們解開一些死套死結,畢竟聖經不是一本易讀的書。

  好的文學作品不是只重述聖經的故事,把聖經故事的時空背景描繪得更鮮活一點,或只是用想像力去填補經文所沒有交待的,如人物的來歷與心理狀況等。好的聖經文學詮釋,是將一段經文反覆咀嚼之後,化入現實的世界裡:史坦貝克的《伊甸園東》,將創世記裡的「人類的故事」融入美國樸素的農莊與小城中的家庭悲劇裡,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附魔者》以福音書中,被群鬼所附的格拉森人的故事,來象徵十九世紀面對社會與政治變局的俄國,人心的殘破、焦慮與恐懼。甚至沒有刻意企圖與聖經扯上關係的文學作品,也時常可以讓我們找到了解某段聖經經文的鑰匙,如馬奎茲的《預知死亡紀事》,對我們比較可以想像創世記三十四章,麗亞的女兒底拿的遭遇;許地山的「商人婦」、「玉官」等短篇小說,讓我們可以在我們的文化圈裡,對使徒行傳裡所描寫的文化衝突與宗教論戰,有另一層次的了解。

特快車窗外的風景
  但是聖經的文學詮釋有它的限制,因為這畢竟是相當個人的經驗所孕育出來的解釋,更受制於作者的文化、社會條件。閱讀聖經小說,所看到的,常像是坐在特快車上,奔馳過陌生的風景,窗外的景物,變化多端,讓我們大飽眼福,有時讓我們感動不已,卻沒有機會停下來細細品味一棵路邊的樹,或是親自涉入潺潺小溪。

  我記得路益士(C.S.Lewis) 的《納尼亞春秋》,對我了解福音書與啟示錄有著重大的幫助。他用奇幻的童話、美麗的文筆來講述極困難的信仰核心問題,如替贖、拯救、悔改等,對充滿幻想力的孩子來說,那是非常好的基督教入門書。但是,他的詮釋,還是非常受制於他做為一個歐洲白種男性知識分子的觀點,而福音書的內涵是遠大於一個歐洲白種男性的道德見識與想像力的。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獨立讀聖經、獨立詮釋聖經的能力,更該培養在美感的層次上對聖經的欣賞。碰到困難時,偶而坐上「特快車」,也就是找些好的文學詮釋來讀,好好欣賞遼闊豐富的風景。但是,我們都必須下車,又再一次踏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就是回到我們的生活現實,來注視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一叢荊棘,或是一朵玫瑰,特快車窗外的風景印象,也許能幫助我們以另一個角度來觀看自己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自己去發掘聖經對我們人生問題的養料,它才會真正滋潤我們。

  換句話說,若是我們很認真地去品味聖經的經文,將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加以印證,然後又以這樣的經驗、心得去發掘這段經文的新意,每個人其實都用我們的生命在寫一部「小說聖經」。

聖經是值得花一生的力氣來讀的書
  閱讀聖經和閱讀小說很不一樣的地方,是聖經不是一本「讀過了就算了」的書。聖經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在聖經當中有許多難解、甚至讓我們很驚駭的故事與教訓,沒有經過文學的修飾,也毫無今日「政治正確」的考量。但是,如果我們長期與這樣的經文對談,把看起來無法消化的經文放在心中,在人生某個特殊的階段,這些經文會突然變得很有意義。

  但是,一個人能經歷、能感觸的有限,所以,我們需要查經班,來彼此分享讀經心得,我們需要普世的交流,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在別的文化脈絡中,人們如何體會聖經的故事。

  比如說,詩篇當中有許多悲憤的哀歌,甚至有詛咒,我們平常可能跳過不讀,但是,當我們自己身心受重創,或是受到不義的壓迫時,這些憤怒的悲嘆,卻會成為我們心聲的代言者。在查經班的分享中,也可能我們不必自己經過流淚谷,而是從別人的生命經驗裡,就感受到這類經文的新力量。或者,使徒行傳裡的「亞拿尼亞與撒非喇欺哄聖靈而死」的故事,在豐衣足食的社會中很難讓人想像那種情境,但在拉丁美洲的「基層團契」,在極端貧困中,信徒彼此分享最後一塊麵包的生活中,人們確實經驗著一個人的自私或缺乏安全感,將如何危及整個團體的生存。通過普世的交流,我們有機會用受苦的民眾的眼光來詮釋這段聖經。

  聖經不是一本易讀的書,寫成小說的聖經故事,讓人比較容易對困難的經文有新的胃口。但是就像好的文學作品拍成電影之後,雖變得較有趣也較易被感受,其豐厚的深度卻往往會失落,想像的空間也變得很窄,聖經故事被「小說化」之後,也有類似的問題。湯瑪斯曼寫了一部極深刻美麗的聖經小說《約瑟和他的兄弟》,其文學成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讀者必須清楚地知道:雅各的十二個兒子的故事,還沒有讓湯瑪斯曼講完,每個人都還是可以以自己的經驗,向經文提出問題,從這個家族故事中找到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查經班的「文本」應該還是聖經。聖經的文學詮釋,就像那些有學術地位的解經書籍,或是名師的講解一樣,只是我們的參考與幫助,只是讓我們比較容易去掌握經文的要義,但是,每個人還是得自己去咀嚼聖經經文,每個人也應該繼續擁有廣闊多元的神學想像。

  我認為,查經班的意義,在於讓許多不同的經文解釋彼此相遇。與其查經班的人共同讀一本「小說聖經」,不如每個人讀不同的文學作品,然後,大家一起在美感與人生體驗的層次上,彼此分享對同一段經文的看法,讓「神學的想像」彼此激盪,在我們的文化脈絡中,體驗聖經的力量。
同作者相關文章: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致女兒s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2 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56-5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2期  2001年  2月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62
本期主題: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發行日期:200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尋找一個信仰的方向
編者的話
生物科技的「既興奮又害怕」
基因工程與複製科技之省思
從醫學倫理看複製人
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憶先父蘇天明牧師
蘇天明牧師牧會軼事
掌中資訊乾坤——PDA
PDA——只是「方便」而已嗎?
馬偕與聖樂
信心與勇氣相隨的宣教——新竹湖口浸信會社區事工
長老教會第一間攀岩教會——關渡教會
宗教歌舞與新興宗教運動
理想條件的清單
愛就是要勇敢一點
把聖經當小說讀?
費姨s/
讓我們隨聖靈而行吧!
因信,有愛,盼未來——「台灣聯合神學院」的迴響
聯合神學院——聊聊說說罷了?
神學院是否為塑造靈性的地方?
e世代的人啊!你在哪裡?
小弟的成長
要愛你的仇人
一個人不孤單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