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25期 母語的將來
字級調整:

編者的話
母語的將來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執行總編輯)

母語是什麼?簡單來說,是每個人的第一語言,最早學會的語言。複雜一點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母語就是一個人的文化根源。更立體來說,母語不僅是溝通工具,往往也是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和社群意識的起點。

台灣是多族群的社會,有著多元的文化,但外來統治者強迫我們接受其語言文字、不讓母語傳承發展,導致各族群母語面臨程度不等的消滅危機。隨著民主化進程,母語的重要性較受肯定,但,全球化現象的深化,使母語復振路迢迢。正如梁淑慧老師在本期的文章中所寫的:「如果我們把政府的國語政策視為是語言謀殺的話,那麼以經濟利益考量而放棄傳承母語便是語言自殺,而現在台灣的各母語雖然從被謀殺的危機中被解救,但卻已不自覺的逐步走上集體自殺之路。」

以長老教會為例,雖然「以母語禮拜」、「白話字聖經聖詩」仍是值得驕傲的傳統,但大部分教會已經放棄教導白話字,母語禮拜的維持也越來越困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在2000年成立「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努力要發揚個族群母語,所作努力值得注意。此外,本期多位作者呼籲教會應重拾對母語及本土文化發展的責任感,儘可能在家庭、教會、學校來推廣母語的使用。本期也是基於這樣的使命感,再度探討母語議題。因為這是長老教會珍貴的文化財產,但正在迅速消失中。

母語流失是全球現象,保存母語需要民間自覺和政府支持。我們專訪來自威爾斯的宣教師韓麗絲女士,一窺威爾斯語從瀕臨消失到成為當地的官方語言的歷程,其復興模式值得台灣人參考。另一篇可以刺激讀者思考的,是一篇中國福建大學生的文章,他相當關心自己的母語,在田野調查中發現了古老的基督教家族,找到還擁有白話字聖經並天天誦讀的老人家。這本白話字聖經就是巴克禮翻譯的廈門音新舊約聖經,也就是台灣長老教會至今仍在母語禮拜中使用的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基督徒飽受迫害,有人堅守信仰、保護聖經,令人感動;而中國老基督徒以為早被拋進歷史洪流而遺忘的白話字,在台灣仍有許多人在使用,令他們安慰。

多篇文章的作者都提到巴別塔的故事,羅光喜牧師的神學淺說,更告訴我們為何這個故事是在說「上帝喜悅多元文化而非統一的文化,支持反帝國的獨立運動」。

本期還有其他精采內容:洪山川總主教和盧俊義牧師對談「永生」、「基督信仰與祭祖」;鄭仰恩牧師在「教會人物檔案」介紹了一位對台灣的大專工作頗有貢獻的宣教師畢德生。本刊前主編賴德卿牧師的先生葉茂竹,去年不幸在國道三號走山事件中罹難,他們的女兒慧先和惠多,寫下真摯感人的信給父親。願大家珍惜所擁有的,及時表達對親人的愛。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5 期 母語的將來 (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5期  2011年  8月 母語的將來 125
本期主題:母語的將來
發行日期:2011/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母語的將來
母語與文化、認同及信仰
母語要往何處去?
為台灣的語言人權爭戰——簡介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
如何在教會中保存客語
原住民的母語的傳承與斷層
白話字滄桑
一個台語文老兵的心聲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我們再一次出發
基督宗教看永生與祭祖
尊母語反帝國的神:後殖民神學眼中的巴別塔事件
母語在我生命中的哀愁與美麗
一本破舊的白話字聖經
教會內vs.教會外e白話字運動
寫在2011年父親節(之一)星期日的早晨
寫在2011年父親節(之二)Since U be gone 
大一新鮮人日記
記.淡江長青團南巡15週年:I am not at home,but I am not alone.
公義和平之旅——東海長青團契的暑期巡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