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56期 愛及曠野
字級調整:

編者的話
愛及曠野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執行總編輯)

美國著名的生態倫理學家羅斯頓教授,是一位長老教會的牧師,他的生態倫理學既是哲學,也有神學的底藴。在他的講道中,聽到了這樣的信息:「上帝不但降雨給義人和不義的人,上帝也降雨滋潤曠野。上帝不只賜福人類,也賜福給被遺棄的荒地。」原來上帝的愛如此廣闊!所有的受造都在祂愛的籠罩下,即使 在人類文明不及之處 ,那荒涼、充滿試驗與挑戰的曠野,野生動物的居所 。

在基督教與科學界的長期對話中,生命的奧妙一直是最深刻難解的議題。本期節錄了最能代表羅斯頓教授思想的〈看顧自然〉,關於自然、文明、生命、苦難等等的討論,相當有啓發性。文章雖長,非常值得細讀。「 地球是已知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然而發生在地球上的故事,卻是宇宙中最複雜的謎。 」

主題文章還有陳慈美老師簡單介紹羅斯頓教授的生平和貢獻,陳郁屏女士、陳澤胤牧師、林益仁教授則紀錄並回應羅斯頓教授這次台灣行所帶來的信息。在「生態關懷者協會」的努力下,台灣基督教界有機會認識這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的生態倫理學思想,相當可貴。在此向長期從事生態神學的教育與發展的該協會致敬。

除了主題文章之外,本期還有多篇重量級好文。鄭仰恩牧師寫聖經學者駱維仁博士,他是聖經現代中文譯本的譯者之一,在神學和人格上都是難得的典範人物。 王鏡玲教授以獨到的眼光來詮釋安力.給怒牧師的畫作,這位深受矚目的原住民畫家,作品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花亦芬教授有關德國轉型正義的重量級著作《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甫出版便成為熱門話題,關心台灣的轉型正義的朋友不能不讀,本期選刊該書最後一章,關於社會各層面心理傷痕的復健。「因為不論對加害者還是受害者而言,受傷的心走不遠。」撫平傷痕的工作,正呼喚著基督徒投入。

本期的特稿是有關如何對待愛滋患者的兩篇文章。一篇是一位大學生愛滋患者的經歷和感受,一篇是有關愛滋病基本知識。從近日國防大學逼退愛滋生的相關新聞可知台灣社會對愛滋患者還是充滿誤解與偏見,而從許多在社群媒體流傳的訊息看來,基督教界的愛滋歧視問題更是嚴重。期望我們能站在事實的基礎上來看待疾病,檢視自己的偏見。

暑假有許多精彩營會,天主教世界青年日、泰澤團體的東亞聚會,都有長老教會青年參加,但投稿者都是天主教青年。從他們的分享,可以感受到不分宗派的敬虔與普世精神。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的「我愛台灣宣教營」,首次參加的大學新鮮人萬盈穗,寫了深刻動人的紀錄與感想。

另外,「母語葡萄園」張德麟牧師從教會公報的廣告來講台灣教會史上的故事,李南衡先生繼續寫著「讀經筆記」探討台語用詞,非常寶貴,切勿錯過。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6 期 愛及曠野 (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6期  2016年  10月 愛及曠野 156
本期主題:愛及曠野
發行日期:2016/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愛及曠野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到「環境倫理學之父」
荒野地、野生動物與基督徒
看顧自然:從事實到價值,從尊敬到尊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健康之道——側寫羅斯頓教授訪彰化西南沿海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當美術館變成聖殿——安力․給怒的宗教藝術
泰澤東亞聚會分享
感謝主讓我們遇見彼此的差異
慈悲禧年的世界青年日
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讀經筆記25─華語「初熟」,台語講「頭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 2 ─ 南中東門教會、潘道榮、淡水教會
關於資本主義和信仰的一些思考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