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7期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字級調整:

老師開講
生態關懷這條路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台南神學院、聖經學院兼任台灣史講師)
※ 世界末日近了
  記得高中時看過一本漫畫的「生態學」,很簡潔的介紹一些重要觀念。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生態體系內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只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體系必然遭到破壞,然後就得重新調整至平衡狀態。地球是由許許多多的生態體系組成的,本身也是一個生態體系。人類的文明影響地球生態體系相當大,我們高速破壞許多生態環節,大自然恢復平衡的速度遠遠比不上破壞的速度,因此可預見的將來必會有嚴重的生態失衡現象,對人類來講其實是可怕的災難。

  這讓我感到相當憂心。從小就對大地震、核子戰爭等的「世界末日」預言有很深的恐懼感,後來總算知道大部分預言都是無稽之談。可是生態災難的預言,卻是有科學做佐證的。生態災難的預言不像小時候看的怪書指出什麼1999年、什麼2000年之類相當確定的時間,卻更可怕,因為顯然我們正處在整個世界日愈快速崩壞的階段,何時會來個大結局,我們無從得知。

  問題是,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任由生態環境惡化下去?或是可以做什麼來改變這樣的情況?有沒有可能改變人類文明滅亡的命運?青少年的我時常問這樣的問題,但是沒有答案。

※ 環保抗爭來了
  我讀大學的時候,環保還是個人人都感到陌生的名詞,生態學只是生物系
該上的課。讀的是人文學科,關心的是長老教會(在大學四年間最熱心參與的就是長青團契)、以及台灣意識的茁壯、台灣政治的發展。

  和當時許多關心反對運動的青年一樣,熱心地讀著林俊義教授、楊憲宏記者的文章,看到台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生態運動、環保運動的可能性。他們熱切的批判文字中,充滿對台灣美麗大地的熱愛,讓人悚然發現台灣已經嚴重受傷,但也提出我們的參與可能改變現況,激起強烈護衛鄉土的意識。

  那陣子,杜邦化學公司打算在鹿港設廠,以往地方上都「歡迎高科技產業」,甚至認為這種國際級的大廠將會帶動當地的經濟。可是開始有人知道化工廠會造成高污染、付出的代價實在不可計算。不少大學生投入反杜邦運動,開啟了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合流的契機。反杜邦前後,在新竹也有抗議李長榮化工造成污染的行動,最後成功地逼化工廠遷廠,是第一次環保抗爭成功的案例。當時我看著這些事情的進行,很關心,但不知道怎麼參與。

  我知道台南的成大SCM,是最早投入環保運動的教會團體。他們在1980年代末,就開始做二層行溪的污染調查,那是廢電纜業者的集中地,天天生產大量可怕的世紀之毒戴奧辛,重金屬及其他有毒物質嚴重污染溪水及土地。他們也針對奇美化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做過調查。

  1983-1995年之間,各種社會抗爭在各地湧現,挑戰國民黨的威權體制,環保抗爭也像野火一樣在各地燃起。很多場抗爭動員了許多人力資源,包括當地民眾、反對黨的政治人物、社會運動者、學者、學生等等,雖然在媒體重重封鎖下,仍然透過各種管道做了很多環保及社區運動的意識教育,也激起全國人民的關心。後勁反五輕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環保運動達到一個高峰。各地的環保團體組織起來,全國性的環保聯盟也出現了。

  1990年開始,以核四興建為焦點,反核成為重要議題。反核運動的歷程不用多說,大家都相當熟悉。至今回想起來,從第一座核電廠興建時台灣人普遍認為這是跟上世界腳步的進步行為,到最近反核人口可能已經突破50%,這其中的改變可不是憑空而來!

※ 「綠色思想」浮起
  環保抗爭把環保議題和政治角力緊緊扣在一起,雖然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出現問題被簡化、或被政治力收編後莫名其妙收場的情形。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情況,顯然不是可以全靠政治力解決的。

  1992年左右,林益仁、周恬弘、林崇明、李順仁等以前在長青團契很熟的朋友,不約而同的找剛成立「生態神學中心」的陳慈美老師,組成讀書會,探討生態環境與基督教信仰的關係,1993年由恬弘開始主編「生態神學通訊」。這個團體,我認定是學科學的基督徒的團體,雖然相當認同,但是覺得依自己的人文科學背景似乎很難加入。他們的努力讓我覺得很感動。

  此時,也開始有一些更年輕的長青人投入環保運動,如台師長青的孫一信,活躍於環保聯盟當中。多年後認識了成大的張子見,他也是行動力十足、又有專業背景、思考反省更是相當深刻的環保尖兵。

  由於工作的關係,1994年流浪到高雄,接觸到高雄一票文化人正掀起相當有意思的生態運動。由曾貴海醫師帶頭的「綠色協會」,提倡「綠色思想」,從生態保護、文化建設、歷史意識入手,重塑生活價值觀。柴山自然公園、衛武營森林公園、文化愛河,這都是從都市生活品質提升的議題;搶救高屏溪、反瑪家水庫、反美濃水庫,觸及了台灣水資源分配、產業改造、地域及族群差異,也引進了國際間對河流、水庫、溼地等的先進思考。

  綠色思想,其實簡單說來,就是與一味追求經濟成長不同的思考,深刻考慮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性,提倡生活簡樸、保留與大自然相處的機會、珍愛這塊土地上各族群的歷史文化。

  在這裡要插一句,大家拼命使用的「永續」一詞,谷寒松神父認為是很糟糕的誤譯,這個詞本意是「可持續的」,而不是指永遠無止境。「永遠」、「無止境」正是綠色思想所要質疑的概念,人類自以為可以長久支配地球、無止境地使用自然資源,才會造成今日的重大危機。

  綠色思想的提倡者,很多是佛教徒,他們在佛教裡找到相應的概念。其實生態神學中心漸漸形成的主張也很類似,但是是從基督教的觀點出發。這時我更發現生態神學中心所從事的工作,實在極為重要。

※ 齊來關懷生態
  對現有的政治形態也好、經濟形態也好,綠色思考都有強烈的挑戰性。人類的存續、文明的發展,或許就在綠色思想革命是否能夠成功。

  這是另一套價值體系。只是要取代現有的「發展」、「經濟成長」掛帥的價值觀,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從地方性的環保抗爭,到全國性政策的督促;從簡單的「不要污染」,到尋找國民生計與生態環境間的平衡;從保護明星級的單一物種,到保護一個生態體系;從造林防災,到保護千年檜木林;從少用免洗餐具,到促進立法禁用保力龍;……每個環節都有很多說服的工作要做。

  無可諱言,台灣目前的環保運動相當沉寂,面臨新的轉型。

  生態神學中心目前已經成立協會,叫做「生態關懷者協會」,著重「土地倫理」的反省。這幾年,我從慈美姐和多位同工身上,不斷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生態關懷者」。我不再認為這只是學科學的人才能關心的議題,同時也更深刻體會到:我們其實還是可以做些什麼,來防止地球步向滅亡,特別是我們所愛的、唯一的美麗家鄉台灣,不能毀於我們這一代。

  如果我們都能成為一顆小小的綠色種子,改變自己與週遭人們的生活態度,學習減少物慾、善待環境、珍惜土地所生的一切、勇於主張土地與人民存續的權利,我想這個世界還是會改變的。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7 期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74-7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7期  2001年  12月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67
本期主題: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發行日期:2001/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簡樸的生活,我願意
編者的話
災變後談國土規劃
牧師、神父、花、和尚──生態與靈性的隨想
期待教會參與臺灣生態文史的建構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孕育音樂生命的搖籃 -從教會音樂事奉中得造就-
舉手之勞作環保--廚餘回收
邪靈 s
年輕喪偶婦女的情感生活
男人與女人之間
我們應當教導孩子認識死亡嗎?
與你分享體驗教育
路,總是向前延伸
她曾為我留一盞燈—記我的祖母
盤石與砂土
醫療是宣教工具
生態關懷這條路
關於紅葉的點點滴滴
給上帝媽媽的一封信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