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1期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編輯。)
一、前言
  受《新使者》之邀寫紀念謝淑民長老的文章,深覺惶恐,然而心中也有一股非寫不可的衝動。對歷史的興趣、對信仰的了解,甚至對古典音樂的鑑賞,「他密伯伯」(我們對謝淑民長老的稱呼)都是我的啟蒙師。平日相處,平易近人的他不讓人覺得有多特別,現在回頭細想他一生作為,才真正體認到他的難得。我覺得他是非常認真的基督徒,真正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他寫了許多探討聖經與基督教信仰的文章,可稱得上是位「平信徒神學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待真理的態度:不輕易相信,總是用盡理性探求、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反覆思索,找到結論後樂於與人分享,雖對自己的想法很堅持,但同時也尊重甚至鼓勵別人有不同的想法。這種自由的精神、對真理保持開放的態度,在我們的教會與社會中是相當珍貴的。

二、信仰的傳承
  謝淑民一九三四年誕生於嘉義民雄。他的父親謝萬安是個相當特別的「基督徒知識分子」,有著「新文化、新思想」,參與日治時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為一九三二年組成的「台灣文藝聯盟」一分子。他的母親謝林羽則是一位小學教員,也是當時較罕見的知識女性。他們的婚姻是自由戀愛的,這又是當時一奇。

  謝萬安自十九歲起開始接觸基督教,據他的自述,在這之前他是敵視基督的(《懷念》,〈我等信仰之經過〉,頁190)。他可能在嘉義日本基督教會受洗,後來又到真耶穌教會,甚至當過真耶穌教會的傳道,不過後來因他的信仰和真耶穌教會格格不入而退出。一九二○年,他透過報章得知日本無教會主義者內村鑑三,於是訂閱內村所發行的雜誌《聖書之研究》,從中得到「純福音的培養」。我訪問過「台灣文藝聯盟」的前輩,他們對謝萬安還有印象,說他到處見人就傳教,在文友中顯得相當特殊。

  謝萬安的小說〈五谷王〉是嘲諷神棍與迷信的作品,他和同時期的新文化青年一樣,熱心於提昇大眾知識程度,渴望為台灣注入「進步的」世界文化。當時許多知識青年最後走向社會主義,謝萬安卻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找到更新自己與台灣的力量,並由他的家族傳承下來。

  謝淑民七歲時父親謝萬安便去世了。他後來是由閱讀父親的藏書來了解父親、對父親的信仰感到好奇,於是開啟研究聖經的的興趣。從他將兒子取名為「懷安」,可以窺知他對父親濡慕思念之情,以及「新文化」思想的影響,因為若照傳統,是要避長輩名諱的。

三、平信徒研究聖經
  謝淑民讀的是金融,長時間在銀行「吃頭路」,生活稱得上小康。但是他一輩子不曾置產,一直以銀行配置的宿舍為滿足。一般人對銀行員的印象總覺得銅臭味很重,謝淑民卻在財富上沒有太多慾望,在他看來,錢是讓人用的,人不是錢的奴隸。記得他講解葡萄園主的比喻時,指出耶穌的經濟觀和我們慣常想法可能不同,我們總以為做多少工就應得多少工價,但耶穌(或園主)關心的是每個人是否有足夠生存的條件。當時一個錢是一天的工價,也是剛夠一個家庭一天生活所需的錢,若賺不到一個錢,就有人要餓肚子了。這種「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或許正是耶穌的理想。

  謝淑民的業餘興趣可能以旅行、園藝、閱讀、欣賞古典音樂及寫作最為重要。這位沒有受過神學教育、三十六歲才正式受洗的「平信徒」,寫了許多關於聖經與基督教信仰的文章,結集出版的包括:《史上耶穌》、《當人打你的右臉》及《在集會講道的人》。

  很少人像謝淑民這樣,單純出於興趣而用功讀聖經。很多基督徒每天讀經,是基於「做靈修功課」的理由,讀後默想出一點道理、做個禱告,就算是完成了每日靈修。謝淑民讀聖經卻是為了更加認識耶穌這個人,因此花不少功夫研究聖經。他一向認為,理性探求是接近「真實的耶穌」的基本工作。在《史上耶穌》的後記中,他強調:「信奉基督教的人應該在知識上培養誠實的態度才對。對已知的事項實不必再為之文飾或加以袒護,重要的是據此重新確認耶穌的真正意旨,讓耶穌屹立於這個時代。」從歷史考察的方式了解耶穌,成了他最初的進路。

  《史上耶穌》所收錄的文章,有許多發表在非基督教刊物上,其中兩篇更為李永熾教授收錄進其著作《西洋歷史一百講》內。這些探討新約聖經的文字,是謝淑民讀聖經、讀神學書籍的心得。在中文神學書籍極端缺乏的當時,日文是他很重要的閱讀語言。透過日文譯本,他可以閱讀到世界一流神學家的作品。以他的年紀來看,受正規日文教育的時間並不長,但他的求知慾促使他的日文能力比同齡者強。

  除了理性求知的精神外,《史上耶穌》的文章也表現出謝淑民好惡分明的價值觀,大膽思考、感受,不受基督教教義束縛。這些寫於一九七○年代的文章,呈現出謝淑民對基督教相當矛盾的感情,一方面在齊克果影響下忍不住要說基督教是誤會耶穌的團體,一方面又認為不能斷言基督教裡沒有真實的耶穌。他對保羅所建立的「基督教」有所批判,認為保羅一方面認為人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一方面卻主張維護國家權力、容許奴隸制度、堅持男女有別,使得往後的基督教擁有兩面性,主張社會改革者和保守主義者同樣可在保羅書信中找到根據。但在福音書中所見的耶穌並無這種兩面性,他看到的耶穌是「只服從神的權威,從不奉承任何地面的掌權者」。

  在《史上耶穌》之後,他應邀在使者雜誌上撰寫「耶穌的話」,後來結集成《當人打你的右臉》一書。這些文章主要是解讀福音書中耶穌說過的一些令人難以了解的「逆理」。他擺脫刻板的、制式化的倫理解釋,帶領讀者回到耶穌生活的社會環境中,鮮活地描寫充滿革命性的、有個性的耶穌。他認為耶穌很多話都是針對特殊情境的發言,強烈質疑批判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語帶機鋒,直指人心。

  謝淑民的文字是質樸的,理性分析中夾雜強烈感情。這些文章發表之前,他會先在青少年組主日學的課堂上先講給我們聽。他講得比寫得精彩多了,因為使用母語,表情十足加上戲劇化的口氣,很容易就帶我們進入一個個場景當中。

  後來我讀到內村鑑三、矢內原忠雄等無教會主義者所寫的讀經講義,發現謝淑民的風格和他們很相近。在研究之後,除了理性的結論外,更加上信仰生命的體悟,所以平凡的文字中卻有躍動的力量。

四、如刺竹籔的嘉義西門教會
  教會觀絕不狹隘的謝淑民說,嘉義西門教會是他「在地面上最為戀棧的教會」。從主日學開始,教會就是他的生活重心,在這裡他交到許多好友,信仰得到培養,同時他從少年時期開始就不斷參與教會服事,他的見解與人格影響許多人,最後甚至為教會貢獻出他的生命。

  謝淑民是嘉西的歷史創造者,也是嘉西歷史的詮釋者。多年來,他在「嘉西週報」上寫了許多文章,直言無諱談論對教會生活的看法,或寫出對以往教會生活及人物的懷念。讀他的文章,感覺上他是把教會當成家了,沒有客套的言語,只有親切有時帶點任性的筆調。他向全教會訴說自己經歷喪妻、子病的痛苦,從約伯與亞伯拉罕得到的體會,充滿真情與信仰的文字感動許多人。

  在嘉西三十週年(1977年)時,他很驕傲地說:嘉西是一叢刺竹籔,雖然有很多刺,卻緊緊抱在一起,雖然時時東倒西歪,卻頗有彈性。他也不在乎別人可能視他為最多刺的那根竹子。「沒有權威、沒有傳統的拘束,沒有一定的模式,能夠隨時隨地應變接受挑戰,這樣才是保持嘉西的個性。」這正是他極力想傳承的精神。當時剛上國中的我,覺得這種比喻真精采,深以身為嘉西一分子為傲,從中也學到自由獨立精神的可貴。

  他在教會中也一直是青年的導師。心態一直保持開放,花很多時間和青年在一起,他並不以輔導者自居,對老老少少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一向保持對周遭人士的好奇與關心,所以他的朋友相當多。不過他的好惡相當分明,也從不隱藏自己的觀點,欣賞他的人會衷心佩服,但和他意見相左的人也不少。這或許是刺竹精神的來由吧。

  嘉西真的是很不一樣的教會。中學時代我就常在週報上看「他密伯伯」(謝淑民)和我爸爸(王逸石)抬槓,青年團契契友也透過以筆名發表的文章關心人、關心事。在週報上的應答文章,成為教會生活裡最珍貴的一部分。我所了解的長老教會精神:民主制度、社會關懷、獨立思考、每個人都應自己去了解聖經追求信仰、上帝之前人人平等……都來自這裡。當然,歷任牧師與每個在週報上寫作的人,都是塑造此文化的功臣,不過個性最鮮明的他密伯伯,影響相當大。

五、莫札特的知音
  謝淑民喜歡欣賞古典音樂,對莫札特的情有獨鍾。他樂於將所收藏的唱片與人分享,很多人都有到他家欣賞音樂的經驗。他對各種錄音版本、著名演奏家與指揮家都很熟悉,可是談起音樂,他並不熱衷做版本比較,最主要還是向我們說出他對樂曲本身的體會,以及從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中所產生的共鳴。

  大約是在一九八○年代以後,謝淑民以「聞芸」為筆名,在當時張繼高(筆名吳心柳)主編的《音樂與音響》上寫了連串有關古典音樂的文章,這些文章以女性的口吻來寫,因此張繼高一直以為他是女性。這些文章不少是他歐洲旅行、探訪作曲家出生地後的心得。寫最多的,當然是關於莫札特的。

  為什麼特別喜歡莫札特?他曾說莫札特是老少咸宜、聽得懂聽不懂的人都會喜歡的音樂,純淨、明亮的樂曲中隱含著憂傷、平易近人的外表下是極富哲理深度的內涵。他曾寫道,莫札特的音樂使沉重憂傷的人生變得無限輕快。

  曾以約伯自況的謝淑民,對人生的苦難有很多體會。神經纖細、個性敏感、對美的事物極有感受力,對現實生活保持著敏銳的批判眼光,這樣的他,是非常需要莫札特的。此外,他喜歡莫札特還有一個原因,那是他所愛的亡妻詹芬芳女士介紹給他的音樂。他會以女性口吻寫音樂欣賞文字,和懷念的心情也有關吧。

  很多朋友一定有和我相同的記憶:坐在日式的木造宿舍中、不甚寬廣的客廳裡,有一種陰涼的感覺,望著庭院中謝老師手植的花朵在陽光下盛放,然後莫札特的樂聲輕輕揚起,像一層神奇的薄膜裹起這個小小世界,在短暫的時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1 期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32-3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1期  1999年  4月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51
本期主題: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發行日期:1999/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鑽牛角尖
編者的話
新眼光「新」在哪裡?
為什麼要以新眼光讀聖經?
LKK讀經法
新約學的聖經解釋方法
猶大和他瑪(創世記三十八章)
(創三十八:6-26)她有理!
現代解經史概述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威而鋼與性
馬太的靈感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一)
讓教會在社區生根
從享受恩典到分享恩典——淺談「成聖」
意外的戀情
上帝必有預備
牧師服的由來與意義
奇異恩典
大夢初醒
多元的主日崇拜
飛碟會陳恆明與末世明王
能匹配的肋骨──可幫助的祝福
格瓦拉與耶穌──老大與基督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