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25期 母語的將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原住民的母語的傳承與斷層
透過族語聖經及族語宣教的模式,成為部落落實族語化運動最後一個保壘。
關鍵字:原住民族  族語振興  失語的一代  文化斷層  文化認同 
作者/Kumu Tapas (賽德克區會德鹿谷教會牧師)

※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的發展史略

多族群、多文化、多語言的台灣社會,台灣原住民族的教育政策,在「獨尊國語」的語言政策的影響,少數族群的語言因而嚴重流失,甚至面臨消失的命運。從以下族語教育政策演變六個時期,可以一窺究竟:(一)1895-1945:日本皇民化統治時期:推行日語,兼用族語時期。(二)1945-1949:國民政府山地平地化時期:從以推行國語和去日本化為主,到獨尊國語和消滅族語時期。(三)1949-1987:政治解嚴時期:族語教學、族語復振時期。但是教學仍以國語文為主,族語教育仍處附屬地位(四)1987-1998:族語教育法制化時期,公布「原住民教育法」、奠定族語教育的法制規範,以及通過「教育基本法」,規定原住民教育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發展。(五)1998-2011:族語教育規訓時期,原住民基本法通過後,原住民主體性有法理依據,教育部和原民會共同修改原住民升學優待辦法,增訂族語但書,開辦學生族語認證考試,以規訓不會族語的學生等政策。

※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執行概況

現行有關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散見於教育部與原民會的若干計畫之中,以下將各別分述兩者執行的概況:(一)教育部:2001年原住民語言納入國小語文學習項目,成為國民教育的正式課程。先實施兩期「發展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後,又於2006-2010年實施「發展原住民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其執行的內容包含:落實原住民教育、檢討改進入學制度、辦理族語認證制度、訂定支援教師的認證辦法、建立原住民族學校教師進修制度。現行教育部對於原住民教育政策,雖然投入大量經費及人力,但就整體而言,因為沒有特別的規畫,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欠缺評估與監督,許多計畫的執行至今都已出現問題,例如,僅將原住民語、福佬語,及客語歸類為鄉土或本土語言,讓學生可以自由選習,結果只有讓人口比率居多福佬語人口倍增,反而讓原住民族語更加居於弱勢。(二)原民會:1996年成立以來,從開始從事族語振興及母語政策,茲列舉原民會歷來推動的重要計畫或方案:實施「原住民族文化振興六年計畫」、研訂「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工作、補助並督導地政府辦理族語家庭化、部落化、辦理族語教學師資培訓相關工作、推動媒體製作、辦理「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認政考試」、原住民族振興六年計畫。原民會執行族語振興與政策至今,至今歷時邁入十五年的時間,原民會在推動過程仍然呈現的各種問題,包含族語能力流失的現象、語言發展的單線問題,原住民族語書寫專才的不足、原住民族與政府的語言態度、原住民菁英不自覺複製主流社會的功利思維與作法,已然形成穩固的宰制力量,這種隱形的內部殖民問題,讓族語傳承的工作更加窒礙難行,諸多現象顯示原住民語已面臨嚴重的斷層危機。

※獨尊國語政策下之語言符號記憶

一般所言,「台灣原住民失語的一代」,大約出生於1971年到1987年間。尤其是1990年前就讀高中原住民,他們失語的情況更為嚴重,且對原住民的認同度最低。他們不會說族語,在家中無法與祖父母用族語交談,他們幾乎沒有機會接觸自身文化,因而對原住民的文化認知都是空白。筆者,雖然出生先於失語年代,但是大半時間也是處於獨尊國語、及消滅族語時期。記憶成長年代的語言符號,從學齡前族語交談到讀國小說國語的氛圍,這個時期因為鮮少離開部落,

學校在推行說國語,禁說族語的政策下,語言學習從口說言傳的方式,進入紙本閱讀與書寫的方式,當國語文能力仍處於生澀狀態,交談方式大部份還是沿用族語為主。然而,隨著日後漫長的旅都生活經驗,無論是求學或是工作,國語很自然取代族語成為主要生活語言,此外,語言學習除了擴大其他外國語,同時也開始接觸台灣其他不同族群的語言,在疲於學習並適應主流語言之際,與自我族群的語言與文化漸行漸遠,隨之便是原住民身份的汙名感以及認同的迷思,始終內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饜。80年代政治解嚴後,因著本土化與民主化意識催生,族語教育雖仍處於附屬地位,為填補蕩然無存的文化族群心靈,90年代開始,趁著回到部落的機會,開始以手抄記錄的方式,重新學習族語、歷史及文化,在失語一代中仍尋回一點的自我。

※教會宣教族語化政策下之續航力

在失語年代仍能保留一點自我,除了上述來自80年代,兩股意識抬頭的影響,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來自神職工作教會語言,透過族語聖經及族語宣教的模式,成為部落落實族語化運動最後一個保壘。賽德克族群區會教會為例,教會發展史已過60年頭,第一、二代的信徒,大部份沒有離開過部落,還保有族語言說的能力,到了第三、四代以後,呈現勉強可以或是失語的狀態。教會領袖的情況也不樂觀,筆者是第三代的教會領袖,2006年回到部落牧會,族語化講道的能力,勉強只有百分之50零碎片段的表達方式,後來,因著族語講道的壓力使然,勤讀族語聖經、常以族語交談、多向老人請益,這使得族語進步不少,也重新找回說族語的自信。然而,當今教會完全族語化已不存在,除了常態性的聚會,雖然還是以族語為主,但是為顧及30歲以下的會友,不得不採取雙語方式講道。合作村是本族群區會最偏遠的部落,教會族語的使用率已大不如前,又族人學習意願低,以及老是遷就年輕及新生代,一味的追求主流價值,迫使族語失去續航力,沒有未來可言。

※少數族群語言教學下的邊緣位置

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將原住民納入正規教育體制中,各族學生也才開始能以較有系統的方法學習本身的族語。然而原住民族語教學實施至今已滿十年,族語教學所呈現的各種問題,包括師資不稱職、教材不適用、媒體教具欠缺、混族群而教、混年級授課、行政支援不足、學生家長不配合、相關配套措施不夠嚴謹等問題,仍到處可見,未能有較全面性、徹底或大幅度的改善。筆者從2010年開始,在合作國小擔任族語支援教師。每週七個班級一節課。英文是一,二節課。國語文五節以上。從比率顯示,族語在學校的語言教育上處於邊緣位置。合作村是座落在合歡山下的部落,無論是部落、教會、社區及學校生活,還可以用族語交談則是老中青三代,年輕與小孩大都是以華語為主。因此,在學校實施族教學的難度就在這裡,家人總是遷就小孩使用華語,造成華語越來越進步,族語在一再被忽略下退步甚或流失。原住民要改善目前嚴重流失困境,除了配合政府及相關單位政策上的實施,當務之急,必須透過部落的家庭、教會、社區,及學校族語環境的改造,加強族人對族語的態度,促進各族群語言、歷史及文化發展,引導族人認同自己的文化,進而推展原住民語言是一個可以「聽、說、讀、寫」的語言。原住民必須在「保存」與「傳承」上下工夫,以做為未來「永續發展」的基礎。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一個基督徒性別公義自我實踐的旅程 (第 132 期)
原住民的母語的傳承與斷層 (第 12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5 期 母語的將來 (20-2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5期  2011年  8月 母語的將來 125
本期主題:母語的將來
發行日期:2011/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母語的將來
母語與文化、認同及信仰
母語要往何處去?
為台灣的語言人權爭戰——簡介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
如何在教會中保存客語
原住民的母語的傳承與斷層
白話字滄桑
一個台語文老兵的心聲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我們再一次出發
基督宗教看永生與祭祖
尊母語反帝國的神:後殖民神學眼中的巴別塔事件
母語在我生命中的哀愁與美麗
一本破舊的白話字聖經
教會內vs.教會外e白話字運動
寫在2011年父親節(之一)星期日的早晨
寫在2011年父親節(之二)Since U be gone 
大一新鮮人日記
記.淡江長青團南巡15週年:I am not at home,but I am not alone.
公義和平之旅——東海長青團契的暑期巡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