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關心台灣前途的人來說,近年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微妙變化,已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功課。過去與中國人或中國機構代表的互動,似乎比較常出現在國際場合,經常是各自宣示立場、互不相讓,或是建立某種和諧相處的姿態;如今隨著雙方經濟上的關係日深,台灣政府向中傾斜,台灣社會在各生活場域都可能遇得到中國人,且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必須前往中國就學、就業,「了解中國」成為我們不得不趕快補強的知識範疇,同時,在中國強大影響力下,如何確保台灣的主權獨立、政治民主、社會自由,考驗著當權者的智慧能力,也考驗著台灣全體人民決心。
面對這巨大問題,我們嘗試著從教會及社會的角度,開始試著了解。首先是有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面對中國的宗教統戰攻勢,應該如何對應?長期參與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相關事工的鄭仰恩牧師,認為應該在普世教會組織架構下與夥伴教會分享、成長。以中國而言,台灣教會在普世機構的「夥伴」就是中國教協,台灣必須要努力的是:差派宣教師時應該尊重當地教會、堅持各普世機構持守教會團契的立場(不應以政治立場來界定會員教會)、力促普世教會監督中國人權實況。賴怡忠的文章著眼於信仰原則,語重心長指出:「我們譴責違反基督基本價值的作為,更不會為了形式上信徒數目的增加而對信仰自由與基本人權的戕害視而不見。掌握這些原則,堅信上帝是最終權威與唯一價值的依歸,相信有助於教會面對中國事務應對方向的掌握。」
兩岸人權的實況與應該獲得的保障,是我們面對中國時最基本的立場。本期有兩篇中國基督徒的文章,可以一窺迅速成長的中國教會如何在爭取自身宗教自由的同時,也可能成為人權運動、民主運動的先鋒。家庭教會的蓬勃發展廣為人知,但余杰等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投身民主運動、努力將基督教信仰的公義觀帶入社會轉型工程,比較少在台灣教會中被提及,值得特別關注。
中國正在改變,但是政治的控制仍非常嚴厲。不少中國人羨慕台灣的民主,期待隨著經濟成長能帶來社會進一步自由化。伍維婷的文章介紹了在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如何奮鬥,其處境其實和教會團體也近似。
台灣青年前往中國就學或就業已經相當普遍。到中國去,應該有什麼樣的心理準備?該怎樣設定目標?目前在中國就讀的「魚頭」和已經學成回台的吳春來,提供了他們的觀察和體會。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介紹了對彰化基督教醫院很有貢獻的吳震春院長;「乘著夢想去旅行」盧悅文帶領我們前往瑞士的「曠鄉」體會靈修與工作合一的生活;「母語葡萄園」陳威志介紹了一首很有力量的日本反核歌曲……本期還有許多精采內容,請讀者自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