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5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台南神學院、聖經學院兼任台灣史講師,成大歷史系博士班生)
小林善紀的政論漫畫《台灣論》去年11月在日本推出,很受日本年輕人歡迎。2月中譯本在台灣上市時,因為女權團體認為該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政府徵調的「從軍慰安婦」的看法有違歷史事實,而提出抗議。可是這個議題卻被媒體和政治人物操弄成族群意識的對抗,一時之間戰火延燒到國策顧問,成為打扁戲碼之一。結果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打壓下,《台灣論》反而大賣!
當時在台灣客座的日本台灣研究學者,閒談之間不免感嘆:「多年辛苦研究的成果,比不上一本短時間內完成的漫畫書受重視!」學生們也向老師開玩笑說:「下本書要紅,先拿去給馮滬祥燒一燒!」
※ 漫畫的感染力與兩極化言論
玩笑歸玩笑,漫畫書的影響力真的是勝過學術著作太多。《台灣論》雖然不像一般有故事情節的漫畫書那麼吸引人,但是仍然比全部都是文字的書籍更易被年輕人接受。
漫畫感染力強,但是傳達的,畢竟是主觀的、感性的、直覺式的認知,和講究客觀、理性、分析性的系統化知識,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只接受漫畫傳達的知識和感受,恐怕不足以掌握真相。漫畫號召的是「迷」、是作者的信徒,而不是和作者平等對話的學術夥伴。漫畫鼓動的是一群有同樣「感覺」的人,而不是一起「思考」的人。漫畫必須擁有這種特質,才能成為大眾流行文化。
或許是因為漫畫擁有這種特殊感染力,因此,才會有人拼命打壓這本書,不讓它流傳;另一方面,支持這本書觀點的人,自己看還不夠,甚至大量買來送人。
在媒體上所看到的言論,對這本書的觀點評價趨於兩極化:仇日的大中國主義者將書中所採訪的人物通通打成「民族的千古大罪人」;具有豐富台灣獨立意識與本土情感者,則將這些人物捧為說出台灣人心聲的台灣英雄。這種極端的好惡,反映出漫畫本身煽惑力的效果,也反映出《台灣論》引動的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不同族群的不同歷史意識之間的鬥爭。這樣的對立有其無奈的歷史包袱,以及脫不出威權體制、思想箝制的慣性反應。
然而社會大眾真的只有兩種對立的歷史意識嗎?我想並非如此。被主流媒體忽略的一些看法,很可能才是指向未來的台灣主流歷史意識。
※ 讀者的多元思維與對話可能
從一些觀察可以發現,雖然漫畫的感染力比較強,但是大部分的讀者讀了這本書之後,並非產生媒體所呈現的兩極化觀感,而是各有其不同的批判角度和接受的角度。這種多元的思維,正是台灣已邁入民主社會的表現,也是我們這一代寶貴的資產。
從幾位讀過這本書的大學生那裡聽到下列幾種看法:
「這本書寫得很好,大家都應該來讀!裡面把台灣的歷史說得很清楚,一點都不誇張。還把中國罵得很慘,太好了!」
「書中大膽的指出蔣介石根本就是獨裁者與虐殺者,單是這一點就很值得看了,難怪國民黨出身的一些人要跳腳、要打壓這本書。」
「我覺得他的觀點很偏頗。李登輝有那麼了不起嗎?」
「我覺得他很歧視女性。除了慰安婦的事情之外,對日本年輕女性參政也抱持非常負面的看法。」
「一個日本人能夠這樣了解台灣,實在很不容易。只是他所獲得的資訊好像還是有些問題,所以有時會做錯誤的判斷吧!像他說台灣話沒有文字,完全忽略了使用一百多年的『白話字』,而且誰要用他們日本的假名來寫台灣話!」
「實在看不太下去!他很崇拜權威,又喜歡軍隊、戰爭之類的事。抓到幾個個案,就認為足以代表一切。可信度不高。」
「我覺得他所說的『日本精神』,並不見得是台灣人從日本人學的,那是台灣人本來就有的吧!」
「這本書是為日本人寫的嘛!我覺得和台灣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台灣只是作者用來表達他對日本現況不滿的工具而已。」
除了這些年輕人的看法之外,我們也看到女權團體呼籲《台灣論》爭議應停止泛政治化的發展,回到關心「慰安婦」的人權問題上。雖然有些極端的獨派人士認為「這些女人被統派利用了」,但是這種各團體不分統獨而在人權議題上合作,才可能走出無謂的對立,為真正的落實做一點改變。
還有原住民抗議書中對霧社事件的描寫,只強調原住民在事件中殺害手無寸鐵的日本人,卻完全不提是日本人先欺負原住民的;書中還引用原住民老人說他們在所有外來統治者中只服日本人,原住民也基於族群尊嚴提出抗議。
這些反應讓我們清楚看到,有關《台灣論》的爭議並非刻板的、教條式的統獨對抗,事實上激起許多不同層面的思考與批判。
台灣社會是人人都能發聲的社會。在這種開放的社會中,必須以理服人,而非以焚書坑儒等獨裁手段來禁止不同的聲音。就這個觀點來看,具有不少爭議性的《台灣論》,正好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什麼是台灣的立場?什麼是台灣的歷史?
※ 認識小林的右翼立場
在討論《台灣論》的歷史視野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小林的立場與視野。
《台灣論》固然讓許多原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的日本人對台灣有了一份親切感,但是該書明顯的右翼立場讓大多數人還是未讀先排斥,並引起知識界的批判。(註)
《台灣論》出版之前兩年,小林善紀就以《戰爭論》一書而飽受爭議。在《戰爭論》中,他假想朝鮮半島會爆發激烈戰爭,到時候日本難免捲入戰爭,至少難民會湧入日本而威脅日本社會安定,因此他認為日本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自衛隊應該改造成真正的軍隊。這種好戰言論在日本雖然始終存在,但很少人會大剌剌地宣揚這樣的主張,又是針對青少年作訴求。朝鮮半島的危機在兩韓會談之後大致上消失,小林接著把視野轉到台灣,因為台灣大概是目前東亞地區最可能觸發戰爭的因素。《台灣論》是在這樣的考量下形成的。日本右翼的基本看法之一,是期望日本人可以驕傲地生存,不必向中國和美國屈膝。《台灣論》之所以同情台灣獨立論、欣賞李登輝,就是因為在此他發現了堅決反抗中國霸權的一群人。而他所遇到的台灣人大部分對日本有一份親切感,正可借用來為日本殖民史除罪。
在這種意識形態主導下,他把慰安婦求償運動視為各國對日本的報復與壓迫,完全無法從人權的角度來思考;而在描寫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時,則提出相當多為殖民統治辯護的說辭。這都是右翼論述的基本立場。
※ 《台灣論》歷史視野的狹窄性
《台灣論》以大約四十頁的篇幅來回顧台灣的歷史。這樣短短的篇幅,要處理台灣數百年來的發展,自然只能舉幾個鮮明的例子來說明。而漫畫的處理方式,更摻雜了作者本身明顯的好惡評價。他批評日本左派學者是「自虐式」史觀,我們可說他卻是「自戀式」史觀。
同樣是殖民統治,他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種種措施都說是「暴政」,談到日本統治時期,則引用許文龍、李登輝的證言,強調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嚐到幸福的滋味」。書中急切地說明日本人在台灣所做的各項建設,甚至提出「大東亞戰爭的魅力」,讓台灣人前仆後繼地志願當兵!
美化戰爭的歷史觀點或許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相當陌生,但對曾經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來說,一點也不特別,這些都是戰前和戰時日本國民教育和殖民教育的標準說辭。恢復戰前的「日本精神」,是日本右翼的主要訴求,也是小林從《戰爭論》到《台灣論》一直在追尋的。
在回顧台灣歷史之後,小林大大的畫上整頁,寫著:「唯有誠實面對並檢視自己國家的歷史,才能夠看見事情的真相!」這句話說得真好!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小林其實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國家(日本)的歷史。當全亞洲承受著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苦果時,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自命為亞洲弱小民族的解放者,詮釋大東亞戰爭為「代天征伐不義」,要讓亞洲從英美帝國主義手中得到自由,建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新秩序。這樣的論述,在日本戰敗之後,仍然陰魂不散。戰後日本經濟侵略東南亞,依舊想成為亞洲霸主,無怪乎亞洲各國反日情緒高漲。不能誠實面對日本帶給別人痛苦的事實,一味以片段的歷史解釋來為殖民統治除罪,這種歷史視野救不了日本,也幫不了台灣。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只從「抗日」觀點來評價固然失之偏頗,但是全面肯定日本的做法更是無法掌握真相。誠實面對、看清事實,就不是「抗日」或「親日」的二擇一觀點,而是能夠了解各種事件的兩面性、三面性,不再只接受單線因果的解釋。概括來說,日本的統治固然帶來近代化的種種好處,但是一切建設也都是為了擴張帝國的實力,而非為台灣人的幸福。嘉南大圳、蓬萊米、糖業、工業化等等發展,提升了台灣的生產力,可是經濟成長的實質好處,大部分是由殖民政府及日本本國享受。「大東亞戰爭」時期在台灣實行的皇民化運動、「志願兵」等措施,固然有受到時代感染而全力配合者,但是大部分的人應該是在無奈的心情下勉強應付的吧!對照戰後國民黨統治下的國語政策、軍訓課程、國慶日大遊行、反共論述,我們的感受和反應如何,就可以推知當時台灣人的感受。把一種歷史解釋拗成相反的另一種解釋,有時候對事情的了解幫助並不大,因為仍然在相同的思考模式裡打轉。若不能跳脫舊有的思考模式,就走不出真正的新路。
※ 一條自立而非他律的獨立路
小林觀察到台灣正在走出自己的路,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國民國家正在誕生當中。然而建構台灣主體性的工作,只能由台灣人自己來完成,而且需要新思維來領導。過去建立在「台灣人=人民/外省人=外來政權」的反國民黨台獨論述,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已經過渡到「四大族群」/「中共霸權」的台灣主權獨立論。固然台灣內部的族群矛盾仍然未消失,但是在面對中國逼統的壓力時,唯有團結一途。台灣的民主化要真正成功,必須全民有「我群」意識,不是透過外力的形塑,而是自我建立。
《台灣論》的一個問題點在於:還是把舊台獨論述和台灣主權獨立論述混在一起
同作者相關文章:
.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
好家在 (第 158 期)
.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
150年來 (第 146 期)
.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註:日本新世代文化評論家、也是台灣文化研究者丸川哲史,集合了一批日本與台灣的學者,今年4月出版了一本《超越小林善紀的「台灣論」——新觀點看台灣》,試圖以各種角度批判《台灣論》,從「日本與東亞」、「日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來看日台關係,並提供從不同的角度和資料,幫助日本人正確理解台灣。該書已在翻譯中,近日會出版。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5 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30-34頁)
65
本期主題: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發行日期:2001/8/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
Email:
Email
*
收件人Eamil:
Email有錯
未填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目錄s/
那夜,天空出奇的暗
編者的話
921集集大地震顯現之社會現象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台灣各宗教921救災概況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關懷心.宣教情.愛是永不止息
重建之愛
921大地震後的省思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台灣的阿媽——瑪喜樂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從日本新世代談台灣的主張
最後的反撲
陳麗如s
走過921——仁愛鄉復耕之路
抹油醫病與禱告
來自希望的深沉喜悅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慈暉獎得主——阿孌姐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墮胎議題正誤
上主是「男」是「女」有那麼重要嗎?
「責任」、「超越」與「委身」
原來大哥哥大姐姐是農夫?
我見我思
永遠的家——集集教會
愛的團契
用自己的調,唱自己的歌——第五屆全人發展生活營有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