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解嚴30年,戒嚴記憶似已遙遠。解嚴後出生的人,難以想像「不自由」的滋味。台灣之所以能走向自由化、民主化,並非統治者的恩典,而是人民歷經辛苦奮鬥爭取,才能走到這一步。長老教會1977年發表關心台灣前途的「人權宣言」,也誕生40年了。從「人權宣言」到1987年解嚴,風起雲湧的政治社會運動推動歷史前進,長老教會在其中經歷衝擊、反省,焠鍊出198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最動人的那句:「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
本期的主題「人權今昔」,除了回顧歷史,更重要的是反省當前,以及關心鄰人。在本期編輯期間,中國作家劉曉波於 7月13日辭世,這位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提倡中國民主改革的《零八憲章》主要起草人之一,被中國政府囚禁至癌逝,他的夫人劉霞至今仍被當局控制、不能與外界接觸。方嵐亭牧師討論言論自由的文章提到劉曉波,陳明棋教授討論中國人權狀況的文章,更直接以「自由——給劉曉波的安魂曲」為題。我們也透過陳教授的文章,一起關心被中國拘禁的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願他們的受苦、犧牲成為落土麥子,結出自由的果實。
香港是我們的重要鄰人,經歷過雨傘運動之後,強大的民意仍被當局忽視,特首和立法會選舉顯現「一國兩制」的虛假。教會可以做些什麼?香港春天教會的吳國偉宣教師寫下他的觀察和反省。
我們也邀請年輕世代來看「人權宣言」和人權運動的成果。「天然獨世代」林書弘發出這樣的呼聲:「我們有沒有意願面對教會內強烈的呼聲?我們有沒有能力與整個公民社會的潮流對話?」原住民青年 Piho Yuhaw則在回顧原運成就時,痛切指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國家與資本家刻意忽視、迴避部落踐行知情、參與的權利,部落看似有原基法的保障與賦權,但在現實上仍是待宰羔羊般的脆弱 !」
張德麟牧師退休,本期有兩篇文章紀錄同工對他的敬愛、肯定。張德麟牧師這期也有一篇精采的文章,談二二八受難者李瑞漢律師曾被選為教會執事的事蹟。
王貞文牧師給本刊的最後文章「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本期刊出,這可說是她長期教授「禮拜學」的核心精華。
熱愛歌仔戲的吳純瑜以台文寫下自己的經歷,強調「歌仔戲和基督教信仰並不衝突」。大學生李明翰以自己的經驗分析比較校園團契「大靈班」和長青團契「神研班」,值得參考。還有諸多好文就不一一介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