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第53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將以《羅馬書》為研讀經卷,151期《新使者》配合神研班,推出《羅馬書》研經主題。
《羅馬書》是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很特別又很重要的一卷,保羅在此書中詳細表達福音的內容與結構,甚至被稱為「保羅的神學遺囑」。此外,《羅馬書》在教會歷史中影響極為深遠,16世紀宗教改革也由此得到「因信稱義」的關鍵性主張。神研班以「因信得生」的主題,正是出自這段成為馬丁路德神學核心的經文:「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 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7)不過,《羅馬書》的信息並不止於此。
從本期的幾篇主題文章,我們可以略窺《羅馬書》這座信仰大聖堂幾處令人讚嘆的空間,或許你從未從這些角度來觀看,或許你覺得這些信息是熟悉且值得再思的。
蔡銘偉分析《羅馬書》前言,或許讀來略微艱澀,但可以一嚐聖經學者的討論方式。他認為: 以「合一帶動宣教」正是保羅寫作羅馬書的重要動機之一,羅馬書本文要探討的,是羅馬城中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這兩個彼此競爭/敵對的信仰社群,如何藉著「信」去明白在上帝的拯救計畫中彼此的位置與角色,以及這兩個基督徒群體如何在現實處境中合一,甚至要如何在非基督徒居多的羅馬城中合一並有好的見證。
王貞文、梁哲懋、鄭世璋三位的文章,都強調了解《羅馬書》必須要從大時代的脈絡、基督徒如何與當時的社會對話的角度切入。「因為這並不是寫給與世隔絕之人的信息,而是寫給生活在『帝國』的中心,與宗教認同、身份認同掙扎著,在現實的生活與超越昇華的盼望中被拉扯著的基督徒團體。」他們解讀經常被去脈絡引用的經文,還原在那時代這些經文的真正用意。
林秀娟探討《羅馬書》如何啟發路德領導宗教改革,闡述「因信稱義」的意義。Rice則帶領我們學習生活中的靈修,以靈修的方式來親近羅馬書。此外,「好書櫥窗」林碧堂、王美書介紹了德國學者朱偉特羅馬書研究的精要介紹,值得參考。
本期照例在主題之外,還有許多精彩的專欄、特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本期的主角須田清基,是一位廣義的「灣生」:少年時代隨父親移民台灣的日本人,戰前活躍於台灣的基督教界。2015年暑假台南神學院三位學生前往東北印度Mizoram實習,賴金君寫下她的見聞和心得,很有意思。「潮流脈動」關切青少年參政權,正如葉大華所說:「『世代正義』這個命題,已經來到了關鍵攤牌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