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42期 忘了我是誰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每個社會的每個艱難時代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少數人,他們的不屈服即使沒有立即改變他們的社會,也啟發了後代。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民主運動是一齣道德劇

講述臺灣歷史的通俗書籍相當多,但是少有談論臺灣社會是怎樣走向民主政治的。官方課本上對臺灣的民主成就,多強調「大有為政府」、有遠見的總統,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彷彿臺灣人民承受了統治者的仁慈恩惠,才能享受到自由與尊嚴的生活。但其實,民主是人民爭取來的。透過一波又一波的民主運動,許許多多熱愛自由、渴望做自己主人的前輩,在艱困的環境中奮鬥,不斷失敗,運動的星火卻不曾熄滅。臺灣人追求民主的歷程,應當是臺灣社會最珍貴的共同記憶之一,可是,我們卻少有機會認識這些故事。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一套三冊,在2013年年底出版。這是為一般大眾所寫的民主運動歷史,由歷史學者陳翠蓮、政治學者吳乃德、作家胡慧玲共同執筆。此書不用複雜的政治理論來分析,而是用說故事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我們共同的過去,認識有血有肉的民主運動者,透過他們的理想、他們的思考與行動,他們所經歷的種種問題,學習面對我們共同的未來。

書寫臺灣民主運動故事的構想出自吳乃德教授,他為此套書寫了導言,指出:「這是臺灣三個不同世代試圖創造民主的歷史…… 這些故事是我們共同的記憶,也是社區認同的重要基礎。民主運動是一齣道德劇。我們凝視前人的成就和限制,從中領悟我們具有的潛力,以及或可能超越的限制。我們也從中體認:我們之所以有今天,並非歷史的必然。任何民族的黃金時代或災難,主要來自人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人的辛勤、或人的愚昧。這樣的體認讓我們不致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敢對未來加以輕忽。」

※三個不同世代創造民主歷史

卷一「自治的夢想」,陳翠蓮執筆,寫的是日治時期1920年代開始,由已經被現代思潮啓蒙的台灣人, 質疑各種教條和權威 、意圖改革社會、反抗殖民統治的第一波民主運動。台灣知識分子當時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渴望透過日本帝國的民主化來爭取自治,又組織「臺灣文化協會」,高喊:「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發展出以現代文明為基礎、追求獨立、自由、有尊嚴的臺灣人意識。這波民主運動先是受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高壓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權轉換,遭遇二二八事件,再被中華民國政府再狠狠打擊。充滿理想的第一波民主運動者,在「祖國」威權統治下,或選擇依附新政權,或流亡海外,或在故鄉中自我放逐、不再參與公共事務,也有少部份人繼續奮鬥,在第二波民主運動中重新站上歷史舞台。

卷二「自由的挫敗」,吳乃德執筆。寫的是1950年代自由主義者以《自由中國》雜誌為基地,批判蔣介石的獨裁,甚至試圖成立反對黨的第二波民主運動。 這波民主運動的前期,由外省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角,後期則加入了本土菁英,共同以更有力的行動來挑戰獨裁統治。雖然籌組政黨的行動因為主要領袖雷震被捕、白色恐怖氣氛高張而不得不放棄,但這波嘗試仍得關注。特別是,中國自由主義者和臺灣本土菁英攜手抵抗威權,雙方各自經驗過被鎮壓的挫敗,仍以無比勇氣再度嘗試。兩群人共同寫下的「政治遺囑」,成為後人的道德資產。

卷三「民主的浪潮」,胡慧玲執筆,寫第三波民主運動,也就是1970年代「黨外運動」至1986年民進黨成立。這是本套書最吸引人注意的一本,因為黨外運動距離現在不遠,這波民主運動參與者有些人仍然享有名氣,社會上較年長者有很多人親身參與過一次又一次的街頭群眾運動、熱烈的選舉,讀過被禁的黨外雜誌和書籍,對當時的種種事件記憶猶新。在胡慧玲簡潔生動的筆下,重現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前後激昂的人心、肅殺的氣氛、勇敢挺身的人們。和前兩波民主運動不同之處,第三波民主運動,某種程度算是成功了。當時的獨裁者蔣經國試圖全面鎮壓,透過逮捕、拘禁、輿論抹黑、暗殺等等手段,許多人犧牲了,但竟然無法嚇退渴望自由的人們,反而有更多人站出來支持民主運動。最後,獨裁政權失去正當性,不得不向民主化低頭讓步。

※道德勇氣是民主成功關鍵

這套書雖然有三位作者,但大致上都依循著共同的主軸,就是吳乃德在導言和結尾中強調的:推動民主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人的意志,是面對鎮壓時的堅強道德性。這和一般政治研究者重視結構因素不同。作者的用意不是要否認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對民主運動成就的影響力,而是要在這個過度務實的時代,強調「甘心為眾作犧牲」的道德勇氣才是決定性關鍵。

看重民主價值,意味著人想要擺脫依附苟安心態,不再為奴,而是成為主人。「民主運動是人試圖成為自己的主宰,並依其理念重構社會的奮鬥。追求自主首先必須免於壓迫,不論壓迫是來自外來殖民者、本土獨裁者、或是自己內心。」吳乃德如此說:「反抗運動,不論是反殖民運動、民權運動、還是民主運動,最大的實力都是運動的道德性。反抗運動,或非武力抗爭的最重要原則即是,不斷犧牲、不斷地挑戰,直到統治者完全失去合法性和道德性,而不得不妥協。」

再次強調,造成威權崩解的,絕對不是統治者的仁慈,他們是在強大民意下不得做出讓步。 真正推動民主化的,是願意為促成民主而付出代價的人們,包括具有先知卓見的運動領導者、在各領域堅定支持民主改革的人們、許許多多默默奉獻的草根基層民眾,他們即使自己身在極痛苦的現實處境中,卻始終不願放棄理想、一直付出自己所能。「每個社會的每個艱難時代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少數人,他們的不屈服即使沒有立即改變他們的社會,也啟發了後代。」

※長老教會寶貴的精神資產

在這套書的第三卷,看到高俊明牧師登場,為了庇護逃亡的民主運動人士而成為良心犯,「義人受苦」發出無比強大的道德力量,促成整個社會對黨外人士看法的翻轉,也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至今仍深受民主運動陣營和廣大人民的尊敬。這寶貴的精神資產,需要更多後繼者來發揚。

在信仰中堅持善念善行,不屈服於外在威權、內心誘惑,在今日的政治行動者當中越來越少見,堅持者甚至還會被嘲笑為不懂現實、不合時宜。但是少了道德勇氣,少了不願隨波逐流的理想,表面上或許掌握權力,事實上卻不斷流失人心的支持。大至整個國家社會,小至教會社區,道理都是一樣的。

從過去的民主運動歷程中,可以學到的東西很多。最起碼,我們充實了對臺灣歷史的認識,有更多知識基礎來判斷其他說法的真謬。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樣一本談論現實歷史的書,竟有助於我們擦亮心靈之鏡,看清現實權力遊戲之外,真正推動世界改變的精神力量。

【書籍資訊】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衛城出版,2013年10月。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2 期 忘了我是誰 (25-2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2期  2014年  6月 忘了我是誰 142
本期主題:忘了我是誰
發行日期:2014/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忘了我是誰
誰的歷史記憶?──2014年歷史課綱調整的爭議焦點
關於歷史課綱問題的幾點觀察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教育
第一線教師對課綱調整的省思
教學現場中的公民意識型塑——教學者的角色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回憶父親陳博文牧師
仙台三月雪
藝術與信仰:海邊修士
台西這個村落
見證新生命
尋天國珍寶記
第二里路
安安靜靜最大聲――給林義雄先生
簡介《2013 A-Khioh(阿却)賞台語文學作品集
回到起初
金月奶奶溯當年
成大南榕廣場事件
318學運探險之旅
愛,不離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