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5期 災難與再生
字級調整:

特稿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聯禱會為受難者與台灣的前途禱告、分享經文,安慰振奮人心。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執行總編輯)

台灣民主路上的「美麗島事件」

197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條件改善、知識提升,不少人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日益反感,於是透過參與選舉和辦雜誌,形成推動民主化的「黨外運動」。當時各種政論刊物中,《美麗島》雜誌的內容和組織方式較激進,聚集了相當多有改革意識的人。1979年12月10日傍晚,「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發動一場遊行,紀念世界人權日,越聚越多的群眾在憲警重重包圍下遭到「未暴先鎮」,引發暴力衝突,可說是自1947年228事件後規模最大的官民衝突事件,被稱為「美麗島事件」或「高雄事件」。

「美麗島事件」是1970年代黨外民主運動的一個高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藉機清算黨外人士、打壓民主運動,又利用施明德藏匿案將清算範圍擴張到長老教會,逮捕高俊明牧師等人,但後續發展並未像「二二八事件」、「雷震案」那樣造成寒蟬效應,反抗運動沉寂,反而成了黨外運動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當時的台灣社會已逐漸自由化,國民黨的意識型態不能完全控制人民。全島大逮捕引起人民的恐慌憤怒,接著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家在審判期間發生滅門血案,其母親及兩位幼女慘遭殺害,長女重傷,此事在民間引發極大的同情,並傳說這是政府恐怖手段,血案更震驚國際,對國民黨政府的形象極為不利。美麗島事件因為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在國內外壓力下政府不得不將軍事審判公開,涉案人的政治主張透過法庭陳述而在媒體上呈現,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讓許多人發現政府的宣傳和事實有很大差距。此外,涉嫌協助藏匿施明德的長老教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在國際間有很高的聲望以及「義人」形象,因他的涉案也引起國際對台灣人權問題的高度關注。政府在此壓力下,對付反對派人士的方式必須有所調整。

風聲鶴唳中的民主意識啟蒙

當時政府幾乎掌控了所有的媒體,和官方論調不同的看法很難被看見。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大部份的媒體都是威權政府打壓自由思想的工具,任意以扭曲的報導,模糊人權日遊行的焦點,照政府定調說這是預謀叛亂。黨外領袖和高俊明牧師等被捕後,媒體把他們形容成喪心病狂的賣國者,污名化所有的被告。

然而,自1885年就開始發行的老牌平面媒體《台灣教會公報》,卻在台南神學院校園內的一幢矮矮的瓦房裡,發出清新的、勇敢的、正義的聲音。因著台灣教會公報,我們在當年有不一樣的報導可讀,在今日有不同於主流媒體的歷史記憶。

在七十年代,國民黨政府用盡所有的手段在圍堵民主潮流,在美麗島事件之前,已經有發生選舉糾紛的「中壢事件」,與清算地方反對勢力的「余登發事件」等。而縱容統派的「疾風」雜誌集團的人,對黨外運動人士暴力相向,再利用媒體抹黑反對運動等等的手段,履見不鮮。

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台灣教會公報理事會也改組,由鄭兒玉牧師擔任理事長兼總編輯。鄭牧師將公報定義為「時代的米該雅」,是不懼威權,勇敢說出上帝所交待的真理的媒體。冬聰凜牧師、林弘宣傳道都曾與鄭牧師在公報短期同工。林弘宣後來前往高雄,任職於美麗島雜誌社。1979年秋,鄭兒玉牧師邀請到當時在玉山神學院當訓育長的林培松牧師,來擔任主任編輯的工作,公報的人事終於穩定下來了。

林培松牧師在到公報擔任編輯之前,就已經是公報幾枝敢言的健筆之一,他以「亞民」為筆名,寫「育嬰雜感」。表面看起來是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寫對孩子的期望,文中卻處處機鋒,諷喻時事,諄諄開導著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刺激著獨立思考的能力等。這些民主意識啟蒙之作,不免會受到情報單位的關注。連台南的「育英教會」也遭到諧音之殃,被以為是「育嬰雜感」的生產地點。

當時在公報寫稿者,多用筆名掩飾身份,一些專欄乾脆都不提作者。公報當年的民主啟蒙者,有寫「曠野之聲」的王憲治牧師,「窗口眺望」的郭大衛牧師、郭忠傑先生、幫忙國際版的蔡明憲先生、林晚生女士,還有寫信仰反省的張宗隆牧師、王南傑牧師、林宗正牧師等人。有時,台灣教會公報也會到各個黨外雜誌去「拾穗」,摘取好的政論文章、國外人權議題的報導等來刊載。翻閱這個時代的公報,真的會感受到一個與主流媒體所營造的全然不同的世界觀。

從美麗島事件到高俊明牧師被捕

1978年底,台美斷交,對台灣前途的憂心已經沸騰起來,黨外雜誌紛紛出版,藉著各種名義聚集的政治集會越來越多。10月的「中泰賓館事件」,已經顯露出國民黨政府的羅織手法,特別是有故意誘引、刺激群眾情緒,讓事情發展至不可收拾,再下手逮捕。因此,台南神學院已經有警覺,蕭清芬院長下達緊急命令,禁止學生前往高雄參加12月10日人權日遊行。

雖然蕭清芬院長用很多力氣去保護神學院,但是事發之後,神學院裡仍有多人受牽連,必須走避。位於神學院內「聚珍堂」小屋的教會公報社,也受到嚴格的監控。即使在這樣的壓力下,仍一期也沒暫停地將教會公報發行出來,沒有出賣任何一位執筆者,林培松牧師功不可沒。林培松牧師形容那段日子的心情,說:「這好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霧中開車,還不能減速!」

教會公報對人權日當天的報導很小心。在接獲當日遊行失控的消息後,為了保護一些可能受牽連的人,他們將許多文稿在公報社旁的大樹下燒掉。見證台灣民主化艱辛腳步的無數心血,化為上騰的黑煙,飄向圍牆外大樓上的監視器。

12月的逮捕潮中,以許天賢的案子最富戲劇性:警察衝進林子內教會,逮捕正在預備聖誕禮拜的許天賢牧師。經過教會公報的報導,這事引起國外媒體的注意。公權力對「神聖空間」的輕賤,引發國際間重要的教會組織的關心,在國際人權與宗教組織的關注下,美麗島事件的被告終於得到公開審判的機會。世界歸正教聯盟、普世教會協會與美國全國教協都派人來觀察大審的進行。

原本對12月10日當晚事件反應淡漠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隨著被逮捕的名單的出現,也在審判的過程中,對政治受難者有了高度的關懷。不但台南神學院畢業的林弘宣、蔡有全、許天賢等人因參與當日活動被捕,原本沒有牽涉在這些事當中的高俊明牧師、林文珍長老、施瑞雲小姐,以及當時還是中華路德會的吳文牧師等人,也在次年被捲進了藏匿施明德的案子,被羅織入罪。

高俊明牧師被捕,主流媒體趁機抹黑長老教會,其他的基督教媒體也紛紛刊出譴責長老教會「干涉政治」的論述。台灣教會公報成為唯一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闡揚基督教的社會、人權、政治關懷的神學基礎的媒體。

在這段日子裡,台北的總會辦公室與台南的台灣教會公報社,維持著非常緊密的關係。一面要躲開監聽系統,一方面要保持消息的暢通,主編常常得要親自北上採訪。總會的每一次發言,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用心斟酌用詞。因為那是一個不容許有一絲一毫輕忽的時代!高牧師被捕後,那一期的公報詳實地加以報導,加印多份,林培松牧師甚至親自押送印好的公報,為要讓各個教會都確實知道這個消息與教會的立場。

各地代禱信息的傳播與分區聯禱會

八十年代初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因著美麗島的苦難而成為一個彼此連絡的堅強代禱網。公報刊出政治受難者的獄中書信、報導受難者與家屬的狀況,發出代禱的呼籲,也將各地的聯禱會的情況,以及國內外的問候、代禱信刊登出來。

在美麗島大審期間所發生的林宅血案,帶來極大的震盪。出身宜蘭的林義雄律師,是美麗島被告當中最堅強不屈的一位。他在家人與律師面前絕不提起自己被刑求的事。沉靜內斂地面對審判。沒想到他盡力想要保護的母親與稚女,竟遭到暴力殘忍的殺害。這個血案,至今未偵破,不知兇手是誰,可能也永遠破不了。為堅持台灣民主之路而遭逮捕、審判的被告,已經很令人同情了,林家的無辜者的血,偏又是在2月28日這個敏感的日子流在這受傷的土地上,讓台灣人的舊傷更痛,恐懼也更深了。

對抗恐懼與憂傷的代禱網成立了!在高俊明牧師被捕後,南、中、北各區都成立了牧者的禁食聯禱會。其中,北區的聯禱會因為有懂得速記的紀元德牧師的參與,幾乎每次都可以提供相當完整的祈禱會記錄,刊登在公報上。這些為受難者與台灣的前途的禱告與經文分享,在那樣的日子裡,提供著安慰與振奮人心的信息。

這些聯禱會,也不斷地受到情治單位的監控,有好幾位負責寫報告的線民被認出來,但是基本上大家都不說破,牧師們以坦然的態度讀經、講道、禱告,來參加禁食祈禱會的人也都很有決心。紀元德牧師每次聚會後,將速記資料整理好,親自投郵,或託人送至台南,務必讓聯禱會的報導不中斷。這是固定出現台灣教會公報在第二版右上角的消息報導。

紀牧師娘還記得,那時,情治單位用了不少手段,放話逼迫紀元德牧師放棄聯禱會的記錄與報導,還放出中傷的風聲,說這樣的消息稿,一則可得報酬五百元。其實,以當時公報極有限的資源,連郵費都不可能替紀牧師出的。紀牧師娘聽到這樣的中傷,委曲得哭了起來,紀牧師的母親卻安慰她說:「咱知咱所做的是對的。」在當時教會公報的字裡行間,不知道還有多少這樣赤忱勇敢的心志啊!禱告網在淚水與關愛中,繼續存在著,發揮著作用。

終於,在悲痛中慈悲發芽了:在林義雄的母親游阿妹,女兒亮均、亭均被殺,林奐君染血的土地上,一個教會成立了!在林家的宅第裡,政治受難者的家屬齊聚讀經禱告,走過死蔭的幽谷,成為一個發出「義光」的教會。

後美麗島時期,台灣基<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5 期 災難與再生 (49-5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5期  2009年  12月 災難與再生 115
本期主題:災難與再生
發行日期:2009/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災難與再生
莫拉克颱風的提醒
土地與族群的再生之路
從莫拉克風災談原住民滅族危機
在大姆姆山下繼續呼吸
災後重建的社區力量
青山雖已改、白雲依舊在── 嘉義中會莫拉克災後救助側記
淺談長老教會的急難救助事工
八八水災是上主的旨意?兼談生態神學
紙風車前進楠西
穹蒼之美.造物之妙──鄭文清的信仰體驗
小文的歌聲
蘋果香的聖誕節
我自己在一沉船中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美麗島30週年特輯】五歲的美麗島
當女人發聲:除了政治‧「愛」的敘事
基督徒如何面對家暴問題
傳統白話字e新活力──《TJ台語白話小詞典》出版
為這塊土地 獻上感謝
Sio?k-phang 無 hiah 俗
當愛在路上走動時
做個修直祂道路的人──「花東神學講座」及團契交流」後有感
南神師生的災區服事
不只水災需要我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