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5期 災難與再生 |
|
|
編者的話 |
災難與再生 |
|
關鍵字: |
|
作者/王昭文
(執行總編輯)
|
|
2009年8月7日莫拉克颱風侵台,逗留了三天才緩緩離開。這期間,台灣南部遭受前所未見的超大豪雨,山區多處崩塌、房舍被掩埋、道路中斷,低窪地方淹水久久不退,有近七百人死亡,災情相當慘重。災後四個月,社會已漸漸淡忘這場悲劇,我們仍繼續關心,因為充滿光熱的愛心救災行動告一段落之後,再來是漫長且危機重重的重建之路。災後重建不僅是災區生活條件復甦的問題,還牽涉到整個南台灣未來的發展(或不能發展)、台灣的政經版圖的重整、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或再掠奪)。參與的角色越來越多越複雜,處處都得角力。政府的政策和資源仍然最具決定性,便宜行事的重建方案、弱勢者的意見不被尊重,整體方向令人擔憂。特別是原住民可能被迫放棄祖傳土地、遷到政府委託慈善團體蓋的「永久屋」,生活方式大變動,衝擊原已脆弱的族群文化。
本期的主題「災難與再生」,學者李鎮鍵、林益仁各自從防災學、生態學的角度來反省人與土地的關係;另有兩篇文紀錄了莫拉克風災後的救災及重建行動;歐蜜‧偉浪從整體分析重建階段原住民遭遇的困境,伊誕‧巴瓦瓦隆寫下達瓦蘭部落自立自強的新生活展望。楊順從在「神學淺說」中打破災難天譴迷思,強調應該悔改的是剝削自然的行徑。「大專世界」兩篇台南神學院學生的文章,亦提到救災經驗和面對災難的信仰反省,盼望能化為長期的關懷行動。
今年是美麗島事件三十週年,我們從比較不一樣的角度來回顧這個影響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片斷。〈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簡述當時教會內的文字傳播策略和祈禱行動。〈五歲的美麗島〉李怡道從家族故事講起,對比今昔。閱讀該文請勿跳過文末的附註。
配合12月的聖誕節期,「信仰‧生活」的文章滿溢芬芳,感知聽覺與味覺的幸福滋味,是聖誕特刊《幸福‧深呼吸》(請參考33頁)的延伸。今年的聖誕特刊有四篇精采故事,請勿錯過。
最後,感謝楊淑雅為本期幾篇文章畫了精美插畫,還有陳義仁提供版畫作品〈一粒麥子〉(30年前作品)、〈熱比婭〉(熱騰騰新作),為相關文章配圖,使本刊生色不少。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
.好家在 (第 158 期)
|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
.150年來 (第 146 期)
|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