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0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字級調整:

交流站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關鍵字:
作者/林淑芬 (新竹聖經學院兼任講師)
  拜讀上期《新使者》文章〈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筆者有若干想法,不吐不快,只好在此抒發幾點看法。

  該文旨在針對過去《新使者》雜誌所發表對於「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提出回應,這些看法包括:婚前性行為是不被祝福的/不被允許的?婚前性行為將使兩人關係負成長,以及婚前性行為將對生涯發展產生傷害等,該文並將此三點看法名之為「性迷思」,並逐步反駁,然後得出「婚前」不該是問題所在,兩人親密關係的實質內涵及兩性是否平等對待才是關鍵。首先,筆者必須肯定作者願意成為「認出國王新衣」的小孩的勇氣,還有揭示教會普遍對「婚前性行為」此一議題始終停留在外顯的「做了沒有?」,而忽略了「內在」親密關係的「相處得如何?」的層次,但同時筆者也不得不指出該文所忽略的若干關鍵點。

一、基督徒倫理原則的終極基礎為何?
  如該文所述,教會對於「婚前性行為」的教導或是「真愛運動」的推動,似乎都以「不良後果」來作為衡量行為合宜與否的準則,關於此點,筆者認為這確實是一種略嫌簡化的原則,其基點不脫效益主義的判斷。而這種「不良後果」通常是針對女性而言,因為不論是婚前性行為「是不被祝福的」、「將使兩人關係負成長」,還是「將對生涯發展產生傷害」等經驗法則的歸納,很明顯地,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女性,所以會有建議女性要「保護自己」、「免得吃虧」等論調出現,其泰半源於目前兩性不平等的社會情境下,女性很明顯地將直接成為承受「不良後果」的一方。但該文以「恫嚇」來反駁這項經驗法則,似乎仍顯理據不足,事實上,我們應該追問的是:對於「婚前性行為」的討論,我們所依據的基督教倫理原則為何?效益主義式的後果裁斷原則是否該是基督徒面對倫理難題的態度?基督徒如何看待性?這部分可說是「別」文中最弱的一環,因為該文僅反駁前人看法,除了可證成前人看法之未盡周全外,並不足以得出「『婚前』,不該是『問題』」的結論,即便作者希望以實質的親密關係來取代一般對該行為發生「時間點」的執著,也很難迴避過度推論的質疑,況且,以簡化的倫理教導等同於教會該有的倫理立場又等同於道德教條,進而全盤否定之,是否該是基督徒面對後現代倫理情境的態度?筆者可以體會作者希望藉由否定外在「形式化」的道德規範(做或不做?做到什麼程度?),而代之思考行為實質內涵的用心良苦,但因其未辨於倫理行為之形式面與本體面,以致在推論上出現許多偏移,即:當形式面的倫理規範成為所謂的「教條」時,我們應還原的應是該倫理行為的本體面,即:該倫理原則的終極基礎為何?然而,當作者發現原先的倫理教導未盡完全或成為其所稱的「教條」時,其做法卻是否定道德存在的可能,並由薄弱的兩性互信及性教育來取代之。

二、何謂「合宜」的親密關係?
  作者希望以兩性之間內在的實質關係,來取代外顯的「做了沒有」的規範,因此一再強調「合宜的親密關係」,然而,卻又未說明何謂「合宜」的親密關係。詳讀該文他處,我們可以發現作者認為「彼此尊重」、「相互了解」、「愉悅又合宜」是評估此關係合宜與否的標準,而重點不在此行為的發生是在婚前或婚後。筆者同意:任何一種關係的實質內涵絕對應該重於外表的形式,正如同割禮一般,重要的是人與上帝的內在關係,而非割禮本身,但我們也要問:兩性親密關係的實質內涵難道只立基於兩性之間的互敬、互重與互愛嗎?難道我們不該思考人的罪性與上帝的創造在這關係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嗎?只談兩性互動,不談人的罪性,似乎過於美化且高抬人性,此點恰可對應筆者前面所提,作者在取消「教會的道德教條」後,希望以兩性互動來取代之的企圖。在這個轉移當中,作者似乎忽略了教會作為信仰群體,其道德的本體面不該是人性中心的思考。這種論調出現於一般社會中不足為奇,但成為基督徒群體面對外來挑戰的回應態度時,就教人引以為憾了。

三、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在人性中心論成為新的道德本體之後,作者的結論就呼之欲出了。對於一般以「婚前性行為導致大量青少女墮胎」為理由來反對婚前性行為的後果論者,作者免不了必須批判一番,並引瑞典為例來反駁,認為「青少年性行為的普遍,並不是直接對應到高比例的青少女懷孕;女性擁有絕對自主的墮胎權,也不必然導致於高比例的墮胎出現。」事實上,瑞典墮胎率低及未滿16歲母親比例偏低的數據尚與其社會福利制度健全等變項有關,作者卻直接援引,且以瑞典是最早實施義務性教育的國家,來大力鼓吹「唯有藉著義務性教育的普及與性別平等教育的推行,讓人擁有健全而充分的性知識,並藉此享受合宜的親密關係,才是面對現實處境的良方。」我們要問的是:此性教育的內涵為何?順著人性中心論的思維,此性教育顯然不會是基督教的性教育,雖然作者並未明說,但從其延伸閱讀書目來看,大約應是些價值中立、教導性生理、如何避孕的性知識。

基督徒性教育搬到檯面上來談
  奧古斯丁以來的教父神學曾經一度貶低情慾的價值,主要是受到希臘羅馬時期斯多亞學派尊崇理性的影響,其神學不僅貶低情慾,更以男性性經驗為主導,即便談到兩性,也多以傳宗接代為主。但歷經宗教改革時至今日,性行為不只為生育,更是兩個人全人的結合,這是一種靈與肉的結合,身、心、靈融洽無間的親密生活,這樣一種性道德乃是植基於我們對上帝創造及對性行為中人、神關係互動的確信;然而一般社會的性教育卻主要在教導性生理、如何避孕,對於「性道德」卻以價值中立而加以迴避。筆者以為基督徒看待性教育,應該將性道德涵括在內,而守貞與否亦應從此點出發來談。當我們反對守貞觀念之時,我們所反對的是過去傳統下以「貞操」來對女性進行壓迫的父權體制?是反對將隨時可以修復的處女膜視為貞操的表徵?還是反對將性行為視作神聖的靈、肉交合關係?如果我們肯定性行為的神聖性,不論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都一樣神聖的話,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反對守貞?

  誠然,在教會環境中,我們很少在「檯面上」談論「性事」,偏偏這又是將「性」商業化的現代社會最愛談的事,以致讓我們的年輕學子「想問又不敢問」、「敢做又不敢說」,然後在「可或不可」(通常是「不可」)的道德大旗下封口,因此,關於性教育,我們的確應該用更開放的態度來「論述」,針對性道德更根源性的問題來討論,但以看重「內在親密關係」的實質,一下子推翻外在婚姻的約束,是否也太輕看婚約與性行為的神聖性呢?也就是說,當「婚前」不是問題時,那麼,「婚外」是否也不該是問題呢?須知不論是哪種關係的建立,人的罪性都不該被忽略,試問哪對愛得死去活來的情侶,不論是婚前還是婚外,不是振振有詞地說彼此是如何地以身相許、海枯石爛呢?

  在後現代社會處境中,談信仰太八股,說道德太教條,主體孤立、疏離而無根,然而,身為基督徒,我們是否有勇氣作烏鴉,為道德找到更根源性的基礎,來讓信仰著基,而非因噎廢食地解除所有信仰規範的可能?這或許是在黑與白之間灰色地帶遊走的基督徒不可不深思的課題。
同作者相關文章: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目錄s/ (第 99 期)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0 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69-7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0期  2004年  2月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80
本期主題: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發行日期:2004/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與台灣史同步的台灣宣教史
查禁教會羅馬字政府──取締羅馬字書刊之相關背景
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廖文毅家族信仰史
從「寄居」到「在地」之路
黃沙烈燄,神在其中
我所知道的「活水泉」教會
被遺忘的流浪兒
簡介「動物神學」——讓動物進入神學與信仰
釋放——基督拯救的福音
最後的一瞥
原來基督徒講求門當戶對
為何信仰告白須重新制定?
關懷的意義
他總是垂聽我的禱告
恩典與服事的歲月
擁抱s/
學作老二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祝福s/
承載文化價值與傳統的母語——參加加拿大國際原住民教育研討會之心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