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0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字級調整:

潮流.脈動
從「寄居」到「在地」之路
關鍵字:
作者/張盟宜 (台南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主任,台南神學院兼任講師)
故事一:
  某男子對一心儀女性表達結婚之意, 該女反問男子,要其說出她必須答應結婚之理由, 該男答道:「如果妳不答應我的求婚,受傷的我很難再面對另一個打擊,所以我只好找外籍新娘,不但使台灣女人少了一個本國男人可以選擇,又要把新台幣往國外送,還使已經人口密度極高的台灣再多增一個外來人口,為了不使妳成為造成台灣社會問題的來源,妳應該答應我的要求。」
女:@#&*???!!!

故事二:
  今年暑假筆者要求在任職機構內之社工系實習生,實地到台南市家中有東南亞籍配偶的家庭作家訪,也了解這些外國女性在台灣的生活情況。學生回機構時,說了三件令其印象最深刻之事:第一、她們一個比一個年輕(許多都是二十初頭,甚至不滿二十歲);第二、她們一個比一個漂亮;第三、她們的家一個比一個乾淨。其中甚至有學生的感想是:難怪台灣男人都要找東南亞籍新娘了,因為這樣的標準台灣年輕女生是很難做到的。

故事三:
  某學生在路旁麵店發現桌上有此內容之廣告單張:你找不到理想的對象嗎?你仍為存結婚基金煩惱嗎?告訴你,找東南亞籍新娘就對了,想想看,如果老人家年邁需看護,一個月至少要兩萬;小孩出生找褓姆,一個月要一萬五;工作太忙找幫傭,一個月要一萬八;男人寂寞找對象,一次至少六百(最低價)……。這些需要你通通可以在東南亞籍新娘身上得到滿足。東南亞籍新娘溫柔聽話,年輕貌美包處女,只要二十五萬就可讓你享受被如皇帝般伺候的幸福……。

25﹪的外籍新娘
  根據日前行政院主計處之統計,目前在台灣每四對結婚人口中就有一對女方是東南亞籍或中國女性,而新生兒中每八個就有一人之母親是東南亞籍或中國女性。當看到此一數字時, 不少友人曾問筆者:「哇!我從不知道台灣的外籍新娘問題已經這麼嚴重了,這是怎麼一回事?」也有社區大學的學員問:「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台灣男人都要娶外籍新娘?她們不是都要來台灣賺錢的嗎?」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筆者都會回答:「或許我們應思考的是台灣的性別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才會造成這種現象,而不是將問題歸到『外籍新娘』身上去。」

  有人將外籍新娘的大量引進歸咎於台灣單身女性,認為是因台灣女性高喊兩性平權,教育程度提高,就業機會及職位也改善,因此女性找對象的條件也越來越高,以至於台灣男人都寧可找外國人當配偶,「受害」的還是台灣女性自己(當然,已婚的台灣女性也不要太安心,若是「表現不佳」,丈夫一樣有可能「休了她」再找一個「聽話的」。)。

  於是似乎造成有此問題「都是台灣女人自己惹出來的」之刻板印象,然而當我們看到如上述故事的現象時不難發現,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中男女兩性在找另一半的條件上已開始有落差。對台灣女性而言,「丈夫」已不再是「長期飯票」的代名詞,當她發現自己有機會受教育、找工作、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時,其找對象之條件已不再只是「供其吃住」,而是能相互溝通、 彼此尊重的伴侶關係;相較之下,台灣仍有許多男性對太太的要求是在外除了要有穩定之工作外(依照台灣目前的生活形態,除非男性自認經濟能力夠強,否則單靠丈夫之收入是不易維持新生代眼中的「好生活」,特別是孩子出生之後),在家庭內還是要「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假若此男性又有沙文主義心態,認為太太之能力一要比先生弱才可以維持男性之尊嚴,那麼要找到符合其理想條件之對象比例就更低了(因依照統計,台灣女性受大學以上教育之人數比例已超過男性)。在此情況下,找外籍配偶似乎成了台灣男性不得不走的另一條途徑,而且原來社會的刻板印象是只有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之男性才會娶外籍女性,現在卻發現連碩博士學歷者也加入此行列,難怪令社會吃驚且緊張。

「落地生根」的新台灣人
  然而我們可以發現的是,外籍配偶之引進並不全然是負面的結果。在筆者所服務的台南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在實際接觸這群台灣新姐妹的經驗是,多數來台的姐妹雖遠離家鄉,然在新家庭中也都想建立新生活,許多姐妹的夫家及家人也都用不同的方式來協助她們進入台灣的家庭與社會。因為對這群來自異國的姐妹而言,台灣的環境比較起其故鄉確實是好多了,多數的夫家也因其願意與先生共守一個不寬裕,或是較屬「鄉下地方」的家庭,心生感激地疼惜著她們。少數仍存有「妳是買來的」心態之家庭,在無法調整自己偏差態度時,自然就成為大傳媒體報導的社會事件之主題,於是多數的社會大眾便有了不同之解讀,不是將這些外籍配偶視為社會問題之來源而白眼看待,就是自以為善意的過度投以關愛的眼神,此種過與不及之表現都讓人感覺不舒服。

  因此,在南台灣的台南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便開始和地方教會合作,其動機是化被動之關心於實際之行動,既然其已在台灣成立自己的新家庭,本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釘根於本地」之精神,自然地,我們也希望這群異國姐妹能由「寄居於台灣」的異鄉人轉變成「落地生根」的新台灣人。藉著教會熱心的弟兄姐妹之協助,這些在社區中原本相見不相識的姐妹,從陌生到熟悉,進而彼此扶持,而教會也成了其信任且互相分享之處。令人感動的是,教會的弟兄姐妹多數原來對此事工抱著陌生、擔心、不知如何著手的在一旁觀望,到漸漸開始從旁協助,甚至當整個方案結束後,有些教會的婦女團契宣布要「認養」此事工,願意安排輪流帶領這樣的課程。這不但讓這些來自異國的姐妹喜出望外,也增加了她們認識台灣、認同台灣的機會,最重要的是部分家庭基於「保護」心態,平日非必要時不願這些異國太太/媳婦四處跑,深怕她們被「帶壞」,然而現在多數家庭卻欣然鼓勵其參加教會辦理的活動。在教會中,她們除了能學得生活適應的各類知識外,最重要的是來自教會弟兄姐妹們善意的關懷、協助及尊重,而不是招誤解的同情,或是非理性的排斥。

基督徒應盡關懷之責
  摩押女子路得雖喪偶,然其對婆家之認同,使其由本國來到一陌生之處,生活也重新開始。姑且不論在當時社會中女性從屬地位之不平等,一位女性能做出如此困難的選擇並執意去行已屬不容易,更何況還要遵照當時以色列民族之文化及婆婆之要求,再與另一陌生男人結婚?這些來自異國之姐妹其處境和當時的路得雖不盡相似,然而其在心境上或有雷同之處,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難道不能付出我們的一些關懷,讓她們在「從『寄居』到『在地』的路」上更好走一些嗎?
同作者相關文章:
打造無「礙」空間,讓更多人可親近主 (第 196 期)
用生命見證信仰的宣教士—懷念恩師練馬可(Dr. Mrak C.Thelin) (第 146 期)
台灣人,你的另一個名字是「以實瑪利」──關心台灣人口販運問題 (第 93 期)
從「寄居」到「在地」之路 (第 8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0 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29-3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0期  2004年  2月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80
本期主題: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發行日期:2004/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與台灣史同步的台灣宣教史
查禁教會羅馬字政府──取締羅馬字書刊之相關背景
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廖文毅家族信仰史
從「寄居」到「在地」之路
黃沙烈燄,神在其中
我所知道的「活水泉」教會
被遺忘的流浪兒
簡介「動物神學」——讓動物進入神學與信仰
釋放——基督拯救的福音
最後的一瞥
原來基督徒講求門當戶對
為何信仰告白須重新制定?
關懷的意義
他總是垂聽我的禱告
恩典與服事的歲月
擁抱s/
學作老二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祝福s/
承載文化價值與傳統的母語——參加加拿大國際原住民教育研討會之心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