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0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新使者》100期座談會完整紀錄
關鍵字:
作者/編輯室 ()
與談人︰
張德麟教授(前《新使者》總編輯‧中山醫學大學教授)
張麗淑長老(本刊首任社務委員,台北南門教會長老)
徐瑞婷老師(本刊現任編委‧政大長青畢契‧大安國中教師)
蔡銘偉先生(東門長青畢契‧東南亞神學研究所博士生)


陳︰時代在變,社會在變,過去很冷門的事情現在可能變得熱門,所謂「無常便是常」,只有一件不變的事,那就是「變」。1990年的「新」使者的「新」和2007年「新」使者的「新」應該不一樣,「新」是永遠要做的事,現代這個時代開始走向e化、電腦化,blog流行,《新使者》要如何看到時代的需求,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

張:我想分享兩件事。關於「新」使者名字的由來,當時《使者》新刊只剩200多份訂戶,麗淑姐所參與的大專工作者會議決定要繼續下去,但新的刊物要叫什麼名字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後來定案是因為張典齊醫師的一句話︰「凡事都是協調的結果。」所以,後來定案為「新」使者。這個名字其實很符合《新使者》的精神︰傳統的信仰精神如何在現代不同的情境,以不同的語言來呈現。例如聖經的翻譯,總是有一群人努力要將聖經的信息用符合時代的語言傳達出來,雖然很艱苦,但是卻是值得去做的事。其次,我一直認為,文字在這個時代還是有它的價值,依然能夠打動人。另外,附帶一提,我們長老會的刊物很欠缺實踐的精神。謝淑民長老就曾經說,我們去推廣回來的訂戶資料只有張德麟做得最徹底,仔細抄錄,發現不對就立刻打電話去推廣的教會問清楚,這種行政作業中的基礎工作可以做得很仔細的人很少,我們很會說神學,但對於這種行銷方面的實踐工作卻常不屑為之,這是行銷方面要突破的地方。

張麗淑︰《新使者》出刊的時候,我是大專主委、《新使者》社長,同時也是《教會公報》的代社長,當時有想將《新使者》夾帶在《教會公報》之中,但坦白說都不可行,因為本位主義還在,後來,大專工作者在東海大學開會,大家都說不想繼續下去了,但我要求大家眼睛閉起來祈禱,不想繼續的舉手,當時沒有人舉手,《新使者》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根據我的觀察,這些年來,《新使者》的議題仍然沒有超出長老教會的主題和神學之外,所以,未來《新使者》是不是要繼續下去?要討論什麼樣的議題?是我們可以討論的。

蔡︰1989年我大學一年級,那個時代的大學生有一種普遍的傾向,就是「求知慾」很強。我想有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台灣解嚴是我高一的時候,所以基本上我成長的社會背景、氛圍絕大多數都還是威權教育養成,所以,「上大學」對我而言,是對自由解放的期待。我還記得大一在學長房間看到簡體版的《資本論》,簡直崇拜得要下跪。第二、那是沒有網際網路,沒有第四台的時代。那時的大眾傳播媒體還很貧乏,除了黨外雜誌和教會公報之外,幾乎沒有別的管道可以探求真實的世界。第三、就教會來說,牧者或團契輔導幾乎沒有,也不可能提供對信仰深入認識的機會。此外,在升學壓力之下,一個中學生能夠偶爾看看聖經已經算不錯了。

  所以長青團契的聚會對我還有當年的大學生而言,扮演了「啟蒙者」的角色。當然,我這裡指的「「長青團契」,包括東海長青、東榮教會、神研班、教育營,包括CCMA,當然也包括《新使者》。除此之外,我們對社會的發展是有熱情的,是有行動力的。1990年228前一天,東海長青在校園中舉辦了「紀念二二八公義和平禮拜」,這個活動是台灣校園中第一次有人在校園裡面公開紀念228。那場聚會可能是東海歷史上在信箱間前人數最多的群眾聚會。

  1990年也是第一次有大專生可以派員參加總會擔任觀察員。那年,總會在南神召開,那時長青派出的觀察員不是乖乖的就進去「觀察」,而是動員十多名長青在頌音堂外面作了一個禮拜,要求總會應該容納更多青年與婦女的意見與代表。當然,1990年也是三月學運那年。你可能不知道,三月學運初期的動員,長青系統是重要的力量。當開始有人靜坐以後,第二天長青學生從台灣各地都陸續進駐廣場了。

  可以這樣說,當年的長青契友一直到現在都還保持著很好的關係,我覺得是跟我們在團契被啟蒙的那種震撼經驗有關。剛剛說過,我們當年進大學的時候,其實對信仰是一無所知的,頂多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們絕大多數人在信仰上都經驗過那種「被拆毀,然後被建造」的經驗。這種被拆毀再建造的經驗,不僅在信仰上,也影響了我們的人生觀,我們的價值觀。因為經驗「拆毀、建造」的過程,你必須保持「開放」的心胸,所以即使離開了長青團契,在那之後,我不只一次經驗道這種「拆毀,又建造」的過程。

  改革宗神學論得救時,我們會說:「基督徒是在繼續不斷的得救中」。所以,如果你問我對《新使者》的期待,我願期待《新使者》能夠扮演「正在繼續啟蒙中」的角色。

  在威權的時代中,「提出異議」、「說明真相」是一件不得了的工作。然而,在多元開放的後現代中,任何的想法都只是「一種觀點」。所以當《新使者》談媒體、談新聞、談教育改革,我想都很好,也都很必要,但問題是,這些東西丟出來之後,就變成「氾濫的觀點中的一個觀點」,很難再發揮什麼影響力。

  有人問我為什麼神研班現在年年爆滿、供不應求?如果我們看一看,現在台灣一年無數場次的青年聚會,你可能可以找到好幾場敬拜讚美的活動,可以找到好多教會有青年崇拜,甚至你可以找到好幾場「攀岩」、「街舞」、「熱門音樂」的聚會,但是三十多年來,堅持只讀聖經,只研究聖經的營會只有一場,那就是「神研班」。現在企業經營講求「藍海策略」,那神研班的核心目標其實就是沒人競爭的藍海。而且只次一家別無分號。

  面對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開神學院,寫神學教科書的時代,我期盼《新使者》可以成為「當代改革宗神學的正在啟蒙者」。當許多長老教會的地方教會甚至機關報,都隨著潮流慢慢地把改革宗神學丟棄的時候,我覺得《新使者》是最有資格擔任「改革宗神學的正在繼續啟蒙者」,但容我提醒,我們需要「「正在繼續的啟蒙者」是因為「我們需要正在繼續改革中。」


徐︰我是在「神研班」時透過張德麟牧師認識《新使者》的,當時我是被輔導者,現在我已經成為牧養青年的輔導,可以說我的信仰過程是陪著《新使者》一路走過來的。我首次感受到文字的重要性是在教室的壁報上,看到學生寫著︰「有限文字,啟示無限」。我當時想了很久,確實,文字所營造的想像空間和思考的深度不同於圖像,從威權時代進入大鳴大放的時代,現在連個人都可以辦雜誌、發揮影響力,我期待《新使者》未來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陳社長︰一份雜誌要成功,一定要能感動人,剛才銘偉和瑞婷都提到《新使者》對他們的影響,可見大家應該都同意過去《新使者》所做的。《新使者》的精神「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表明我們的福音觀是與社會及時代連結的,在這個新的時代裡,要如何讓《新使者》繼續發揮影響力,是我們所面對的挑戰。現在我們就進入這個部份。



張德麟回應銘偉︰剛才銘偉有提到,他看東海長青、CCMA、神研班、新使者都是包括在「長青團契」裡面的,對這一點,我很有感觸,不管我們內部怎麼分,其實外人看我們是一體的。我們習慣想著「分」的問題,總會和地方教會之間、神學院和地方教會之間,中會、地方教會之間,總會青年、大專,在人事上、在預算上要怎麼分,這種過度「分」的思維讓我們陷入一種僵化、互不支援的心態,雖然「分」在體制上有必要,但如果太僵化,就失去它的意義。

張立夫回應︰辦一份雜誌很累,但是為何《使者》停刊之後,會有《使者》新刊,又會有《新使者》出現,這背後其實有一個運動,一個期待進行「啟蒙」的運動。若是我們認為《新使者》無力,是否我們要回頭檢討是否這個背後的運動無力了呢?過去許多人心很熱切,願意出錢、出力支持的這個運動,現在究竟如何了呢?這或許更嚴重。當這個啟蒙運動力量轉弱的時候,作為這個運動媒介的《新使者》力量才會轉弱。老實說,「聖經神學研究班」也是這個啟蒙運動的一支,當「神研班」的啟蒙力愈來愈弱,但玩耍力增加的時候,這也是一個問題。最近人雖然愈來愈多,但獻身的心志卻減弱,這個運動是否也面臨檢討的問題。如何重新點燃這個啟蒙運動實在需要我們好好想想。

張德麟︰我也同意,這個啟蒙運動在過程中是否仍繼續產生啟蒙的效果,這實在值得去想,而《新使者》在這個過程中能盡力要什麼程度,也是值得我們去想的。

張軒愷︰我是逢甲長青畢契。長青團契在聚會的時候,常會因為需要吸引募道友,所以在聚會主題設定上有限制,《新使者》包含多元主題的方式正好可以開拓我們的眼界,這正是《新使者》的特色。但是因為目前大專生普遍閱讀能力較弱,我們的訂戶中大專生比例較少,似乎也反映這個現象,所以,如何將此特色用較深入淺出的文字表現出來,是未來艱鉅的任務。

陳社長︰文字簡單化、信息簡單化似乎是現代社會的趨勢,當我們要傳達信息給外面的人時,是否我們要先從山上下來,到另一座山去,以他們的立場來說話呢?所以,我常說,定位很重要,如果是大學生,就用大學生的語言,如果是社青,就用社青的語言,這部份需要好好討論。

張德麟︰我接的時候,我和同工的體會是《新使者》已經不是專屬於大專生的雜誌,雖然它部份接受大專委員會的補助,但閱讀對象已經將青年事工所講的畢契、社青納入,這在當時大專工作者而言已經是共識。站在擴大影響力也好、增加訂戶數也好,都必須要這樣做。除了非常早期的《使者》以外,自《使者》新刊開始,其實早已跳出大專的思考以外,到了《新使者》的過程中,定位和閱讀對象一直確定將大專、社青和一般教會領袖在內。

張麗淑︰雖然如此,大專生仍然是《新使者》沒有放棄的部份,我也還記得當時陳美蕙牧師有建議將畢契包括進來。至今我仍然《新使者》是一份好雜誌,但是要如何做轉型,包括如何經營網站,內容更容易閱讀,都需要做調整。

張軒愷︰就我<
同作者相關文章:
向前走 (第 162 期)
上帝記念著 (第 159 期)
來自原鄉的關懷 (第 158 期)
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第 157 期)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 (第 156 期)
歡迎來合作 (第 154 期)
讓福音成為時代的明燈 (第 153 期)
新時代新展望 (第 152 期)
《新使者》需要「使者」 (第 151 期)
彼此代禱 (第 150 期)
聖誕特刊開始預購 (第 149 期)
一座寶庫 (第 148 期)
速寫「現在是我們的事了」青年座談會 (第 147 期)
肢體互助,恩典共享 (第 147 期)
認真閱讀,歡喜分享 (第 146 期)
到臉書按個讚 (第 144 期)
凝視真實,抓住美 (第 143 期)
愛,不離 (第 142 期)
願主開更多人的耳和心 (第 141 期)
「認識中國」閱讀建議 (第 135 期)
自由民主少了一點 (第 132 期)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第 100 期)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第 100 期)
查禁教會羅馬字政府──取締羅馬字書刊之相關背景 (第 8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0 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0-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0期  2007年  6月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100
本期主題: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發行日期:2007/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目錄s/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淺談《新使者》神學
編‧讀交心談未來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上帝身邊最美麗的彩虹──基督徒藝術家廖繼春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從走入社區小學開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社區宣教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原住民與小耳朵
長青團契‧成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