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0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關鍵字:
作者/編輯室 ()
與談人︰
張德麟教授(前《新使者》總編輯‧中山醫學大學教授)
張麗淑長老(本刊首任社務委員,台北南門教會長老)
徐瑞婷老師(本刊現任編委‧政大長青畢契‧大安國中教師)
蔡銘偉先生(東門長青畢契‧東南亞神學研究所博士生)


※ 「新」是唯一的不變
陳錦生︰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過去很冷門的事情現在可能變得熱門,所謂「無常便是常」,只有一件不變的事,那就是「變」。1990年《新使者》的「新」和2007年《新使者》的「新」應該不一樣,「新」是永遠要做的事。

張德麟:
關於「新」使者名字的由來,當時《使者》新刊只剩200多份訂戶,麗淑姐所參與的大專工作者會議決定要繼續下去,但新的刊物要叫什麼名字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後來定案是因為張典齊醫師一句話︰「凡事都是協調的結果。」所以,後來定案為「新」使者。這個名字其實很符合《新使者》的精神︰傳統的信仰精神如何在現代不同的情境,以不同的語言來呈現。

張麗淑︰
《新使者》出刊時,我是大專主委、《新使者》社長,同時也是《教會公報》的代社長,當時大專工作者在東海大學開會,大家都說不想繼續下去了,但我要求大家眼睛閉起來祈禱,不想繼續的舉手,沒有人舉手,《新使者》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 有限文字 啟示無限
張德麟:
雖然時代在變,傳媒型態很多,但我認為文字在這個時代還是有它的價值,依然能夠打動人。

徐瑞婷︰
我是在「神研班」時透過張德麟牧師認識《新使者》的,當時我是被輔導者,現在我已經成為青年的輔導,可以說我的信仰過程是陪著《新使者》一路走過來的。我首次感受到文字的重要性是在教室的壁報上,看到學生寫著︰「有限文字,啟示無限」。確實,文字所營造的想像空間和思考的深度是不同於圖像的。

※ 《新使者》傳達長青運動的啟蒙精神
蔡銘偉︰
1989年我大學一年級,那個時代的大學生有一種普遍的傾向,就是「求知慾」很強。所以,長青團契的聚會對我還有當年的大學生而言,扮演了「啟蒙者」的角色。我這裡指的「長青團契」,包括東海長青、東榮教會、神研班、教育營,包括CCMA,當然也包括《新使者》。除此之外,我們對社會的發展是有熱情的,是有行動力的。1990年228前一天,東海長青在校園舉辦「紀念二二八公義和平禮拜」,這是第一次有人在校園裡公開紀念228。那場聚會可能是東海歷史上人數最多的群眾聚會。

  1990年也是第一次有大專生可以派員參加總會擔任觀察員。那年,總會在南神召開,長青派出的觀察員不是乖乖的就進去「觀察」,而是動員十多名長青在頌音堂外面做了一個禮拜,要求總會應該容納更多青年與婦女的意見與代表。當然,1990年也是三月學運那年。你可能不知道,三月學運初期的動員,長青系統是重要的力量。當開始有人靜坐以後,第二天長青學生便從台灣各地陸續進駐廣場。

  當年的長青契友一直到現在都還保持著很好的關係,我覺得是跟我們在團契被啟蒙的那種震撼經驗有關。我們絕大多數人在信仰上都經驗過那種「被拆毀,然後被建造」的經驗,這種經驗不僅在信仰上,也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必須保持「開放」的心胸。

張立夫:辦雜誌很累,但是為何《使者》停刊之後,會有《使者》新刊,又會有《新使者》出現,這背後其實有一個運動,一個期待進行「啟蒙」的運動。若是我們認為《新使者》無力,是否我們要回頭檢討是否這個背後的運動無力了呢?過去許多人心很熱切,願意出錢、出力支持的這個運動,現在究竟如何了呢?這或許更嚴重。當這個啟蒙運動力量轉弱的時候,作為這個運動媒介的《新使者》力量才會轉弱。老實說,「聖經神學研究班」也是這個啟蒙運動的一支,當「神研班」的啟蒙力愈來愈弱,但玩耍力增加的時候,這也是一個問題。最近「神研班」人數雖然愈來愈多,但獻身的心志卻減弱,這個運動是否也該面臨檢討了呢?如何重新點燃這個啟蒙運動實在需要我們好好想想。

※ 定位問題
陳錦生︰
文字簡單化、信息簡單化似乎是現代社會的趨勢,當我們要傳達信息給人時,是否我們要試著以他們的立場來說話呢?所以,我常說,定位很重要,如果是大學生,就用大學生的語言,如果是社青,就用社青的語言。

張德麟︰
我接的時候,我和同工的體會是《新使者》已經不是專屬於大專生的雜誌,雖然它部份接受大專委員會的補助,但閱讀對象已經將青年事工所講的畢契、社青納入,這在當時大專工作者而言已經是共識。站在擴大影響力也好、增加訂戶數也好,都必須要這樣做。除了非常早期的《使者》以外,自《使者》新刊開始,其實早已跳出大專的思考以外,到了《新使者》,定位和閱讀對象一直確定將大專、社青和一般教會領袖包括在內。

張麗淑︰
雖然如此,大專生仍然是《新使者》沒有放棄的部份,我也還記得當時陳美蕙牧師有建議將畢契包括進來。至今我仍然認為《新使者》是一份好雜誌,但是要如何做轉型,包括如何經營網站,內容更容易閱讀,都需要做調整。

張懋禛:
《新使者》是長青運動的媒介,延續著長青的精神,既然長青精神定位是在社青的身上,《新使者》的使命便是努力傳承長青精神給下一代的人,如此,依照分眾原理,我們是否有需要另外一份雜誌來擴展青、少年(包括國、高中、大學)。

張麗淑:
其實陳南州牧師擔任青年事工委員會幹事的時候曾出版一份《青橄欖》,但僅有一年就夭折了。

※ 文字宜深入淺出
張軒愷︰
長青團契在聚會的時候,常因為要吸引慕道友,所以在聚會主題設定上有限制,《新使者》包含多元主題的方式正好可以開拓我們的眼界,這正是《新使者》的特色。但是因為目前大專生普遍閱讀能力較弱,我們的訂戶中大專生比例較少,似乎也反映這個現象,所以,如何將《新使者》的特色用較深入淺出的文字表現出來,是未來艱鉅的任務。

鄭君平:
雖然現在學生較不習慣文字思考,但這並不代表學生不需要,《新使者》的定位仍要清楚,然後多放一些青年有興趣的東西。

徐瑞婷:沒錯,我覺得寫文章時,「過門」(背景介紹)很重要,我們的作者在寫東西的時候,是否可以先想想讀者看不看得懂。

張德麟︰
大家似乎認為現代的年輕學生只能接受淺顯的東西,沒有辦法接受深一點的東西,但事實真是這樣嗎?我想分享一個經驗。上學期我在中山醫學大學台文系開「大一國文」,課堂所用文章都出於《新使者》。學期末我出題問學生,這學期上過的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文章?沒想到50%的人回答鄭仰恩牧師寫的〈彌迪理小傳〉,這篇文章並不淺喔,但學生們的反應卻很好,因為他們以前不曾聽過、想過這事。所以,我認為,並不是學生都無法接受深的東西,而在於是否有人在適當的時候用適合的方式來傳達,這點很重要。

※ 活用《新使者》繼續推展啟蒙精神
林淑芬︰
《新使者》作為一個媒介,是否只是出刊後被動等待讀者自己去看,或是我們可以用更積極的方式來推動?例如教會團契在安排聚會時,是否可能運用《新使者》的主題或專欄文章,讓《新使者》這個媒介被靈活運用,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益與影響力。其次,《新使者》過去培養很多教會領袖,但這些年似乎有斷層、傳承銜接上的問題,在討論《新使者》的轉型與影響力的擴大與深化時,培養未來的教會人才應該也是《新使者》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陳錦生︰
我送雜誌給東海大學的同事,後來發現他將《新使者》的主題運用在帶研究生團契的討論,可見我們雜誌的主題可以被多元運用。

※ 《新使者》的代表性與自主性
康進順︰
站在長老會來看《新使者》的定位,《新使者》是有代表性的,和《教會公報》有所區隔,《教會公報》有時效性,但《新使者》可以較深入,帶動教會的改革,我們可以重視大專,但不一定要將對象限定在大專。

林淑芬︰
許多人對這個雜誌的期待是教導性的,但也有人考慮現實的市場需求。這兩者間如何平衡很重要。各種不同領域的編委代表若能建立互信,凝聚共識,對於平衡走向應有幫助。此外,我們也可傳遞負擔給對《新使者》有向心力的社青,或是各教會的團契輔導,鼓勵他們傳承經驗給學青,作為接合和橋樑,讓學青能從中獲得滋養,或許也有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

陳錦生:
《新使者》比起《校園》、《宇宙光》確實比較硬,但這正是《新使者》的特色,《新使者》的議題自主,不受當局影響,是一份具有獨立性的雜誌。是不是要跟著市場走,還是堅持某些理念,可以好好想想。畢竟,一個成功的領袖不是帶領群眾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而是帶領他們到應該去的地方。

※ 設立接觸點 重視雙向溝通
徐瑞婷:
我們如何讓青年、大專能有更多參與,爭取他們更大的認同,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的話,那他們就會變成未來《新使者》強大的支持力量,就像過去我坐在台下聽張德麟老師講《新使者》,現在我也成為《新使者》的參與者、支持者。
其次,如果我們的對象是青年的話,那我們青年的東西真的太少了,101期要談青年牧養,但這不應該是只有一期要談的東西,我們的讀者如果是青年,那就應該每期都談青年牧養,有層次地談,從小到大來談。再者,我們是否可能增設一些區塊,安排各團契青年的信仰故事(青年專欄),或是青年創作徵選,或報導各教會團契等;還有網站,應該讓點閱者可以回應,或是設立部落格(電子報),讓讀者可以回應,或是資料庫連結,增加讀者使用網站的效能,或是舉辦營會,凝聚感情和理念等。只有當我們與青年有接觸點之後,青年自然會對我們所想要提供的前瞻性東西有興趣,

張軒愷:
如果媒體只定位在紙版上的話,等於自我隔絕,我們需要雙向性的溝通。我們可以在部落格上丟一個主題,接受回應,一段時間再將這些回應整理成下一年度的主題,這樣主題就可以有連續性,不會說主題打一期後,就停住。早期BBS很熱,就是因為有參與<
同作者相關文章:
向前走 (第 162 期)
上帝記念著 (第 159 期)
來自原鄉的關懷 (第 158 期)
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第 157 期)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 (第 156 期)
歡迎來合作 (第 154 期)
讓福音成為時代的明燈 (第 153 期)
新時代新展望 (第 152 期)
《新使者》需要「使者」 (第 151 期)
彼此代禱 (第 150 期)
聖誕特刊開始預購 (第 149 期)
一座寶庫 (第 148 期)
速寫「現在是我們的事了」青年座談會 (第 147 期)
肢體互助,恩典共享 (第 147 期)
認真閱讀,歡喜分享 (第 146 期)
到臉書按個讚 (第 144 期)
凝視真實,抓住美 (第 143 期)
愛,不離 (第 142 期)
願主開更多人的耳和心 (第 141 期)
「認識中國」閱讀建議 (第 135 期)
自由民主少了一點 (第 132 期)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第 100 期)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第 100 期)
查禁教會羅馬字政府──取締羅馬字書刊之相關背景 (第 8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0 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29-3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0期  2007年  6月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100
本期主題: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發行日期:2007/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目錄s/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淺談《新使者》神學
編‧讀交心談未來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上帝身邊最美麗的彩虹──基督徒藝術家廖繼春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從走入社區小學開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社區宣教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原住民與小耳朵
長青團契‧成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