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裏,希伯來書被歸為保羅書信之一。其實,就其內容而言,它比較像一篇內容嚴謹的講道篇。作者是保羅?或說不明,沒有定論。其中最特殊的說法,乃廿世紀初德國神學家認為,本書卷出於婦女百基拉和她的丈夫亞居拉(使徒行傳18:2-4, 18, 26)之手(婦女聖經註釋p.311)!
這是非常特殊的理解,透過研究保羅宣教團體之瞭解,及本卷書和提摩太之關係等等,推斷可能是百基拉之作品。當然,沒有明確的直接證據,我們只能當成特別的參考。因為不論是否是出於女性之作品,我們更在乎的是,作者(不論男女)是否能夠跨越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束縛,帶給我們更寬廣的新眼光。的確,人類社會的價值觀點,隨著時代轉變,只不過,它的改變非常緩慢,有時幾乎停滯。然而,由於這說法非常具吸引力,引來後人對於百基拉的專門研究。聖經提到百基拉夫婦的內容非常有限,實際上無從多瞭解什麼,卻能證明初代教會依然有許多女性參與宣教、教會事工,甚至,書信的寫作、抄謄等等。只是,沒有明載她們的名字。
希伯來書十一章列舉許多先前信仰英雄,幾乎都是男性,僅僅提到兩位婦女—撒拉和喇合。而且,只簡捷地提到、帶過去,並沒有多引申或闡述什麼。只是讓我們訝異,作者刻意提到撒拉和喇合。一位是以色列之母,一位是外邦女子。然而,內容都很簡潔,沒有特別說什麼。因信,撒拉還能懷孕;因信,喇合和平地接待以色列探子,跨越自己的族群。此外,本書信並沒有論及任何女性的信仰情況,或對婦女信徒有特別的教導。希伯來書在基調上,整體內容論述著,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而信眾也同樣成為上帝的諸子。「你們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讀翻譯聖經,我們不易敏感文字本身,就原文而言,這些盡都是男性名詞,兒子和父親,沒有特別提到女性,不論媽媽或女子等等。所以,希伯來書之作者及收信者之教會團體,依舊處在猶太教以男性為中心的舊傳統裏,婦女尚不是關心的對象,誠然還停留古老男尊女卑之社會傳統裏。
見證
即使如此,希伯來書依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信息,甚至,超越年代,到今日廿一世紀的眼光來看,依然覺得非常先進!首先,十一章所提到的這些信仰見證者,如雲彩圍繞我們(313頁)。而這些見證者,前面已經提到過,除了撒拉、喇合之外都是男性,卻他們不是為了他們所做的事情被彰顯出來,反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做的事情而被紀念。直到今日,我們依然紀念並敬佩他們在當時年代裏「沒有」做的事情。希伯來書的核心信息在於,信。而,信,在於我們沒有看見,還無法十足確定,還不曾親身經歷,我們就已經確定了。這就是「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1:13)簡單講,存著信心「死」,並沒有看見、也沒有得到所應許的。這不僅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也是艱困的考驗!因為現代(現實)人立刻會問:既然什麼都沒有看到,哪來的信心呢?然而,希伯來書兩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信仰反而是現實主義之顛覆,純然的信,在乎沒有看見,可是信心滿滿!可是,現代人得到現實的祝福、見到所求的結果之後,才會回頭還願神明。也就是,得到之後,才有信心;看見才相信!
顯然地,希伯來書有不同的見解,後來成為基督教會正統的信仰:只有在信心,上帝帶領我們,沒有得到所應許的,依然勇敢地向前。「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11:39-40)進一步地,希伯來書告訴我們,這些見證者,他們信而等候,即便死了,還未看見所應許的,像亞伯來罕離開本族本家時,還不知道往哪裏去。這些信仰前輩必須「與我們同得『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若他們無法和「我們」一起得到這更美的事,就無法完全。
我們有幾個問題想瞭解,首先,經文中的「我們」是誰?希伯來書信之收信者之教會信徒嗎?還是包括廣義歷世歷代的基督徒,通通都是「我們」之一?還是,這裡指的「我們」,只是猶太傳統下的基督徒呢?顯然地,當這「我們」之成分不同,那麼,那「更美的事」就不一樣!其次,這些見證者信仰前輩,必須和我們一起得到上帝之賞賜。因此,他們在人生旅途中,都在於仰望上帝的信。回到今日我們身上來,那麼,上帝為今日台灣教會的我們預備「更美的事」,到底是什麼呢?什麼樣的更美的事,我們才滿意呢?
因信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4:14-16)這段經文給我們非常大震撼,它告訴我們:上帝的兒子耶穌,和我們一樣,凡事受過試探。耶穌體恤我們人的軟弱,因為他也是人,與我們一起(婦女聖經註釋p.317)。更具顛覆性的信息,耶穌不是亞倫或利未的子孫,卻因麥基洗德之等次成為祭司,而且是大祭司(317頁)。這對於猶太傳統而言,不可能也無法想像。顯然地,這也間接告訴我們,成為祭司,不是專獨某個家族、民族,甚至,也不專獨於男性、某階級、某社會成份。耶穌來,已經打破了祭司的獨斷傳統。因此,屬於歸正教會傳統的我們,很清楚明白:不論男女,人人都能成為上帝的祭司,能夠直接向上帝禱告。此乃長老宗的信念:萬民皆祭司!
更進一步,耶穌來,廢掉了大祭司的獻祭,因為耶穌在麥基洗德之等次,成為唯一的大祭司,為我們世人獻上耶穌自己,之後,就不再獻祭了。因為他自己成為祭品,一次獻上,就永遠成就。這些是歸正教會所理解的信仰內容,在教會歷史裏,打破了冗長的猶大傳統,也顛覆了羅馬天主教會獨斷獻祭之主祭制度。最後,希伯來書也告訴我們,耶穌成為獻祭本身,不單單贖罪之用,而是來到上帝面前,與上帝團契(婦女聖經註釋p.318),耶穌永遠坐在上帝的右邊(10:12, 12:2)。很清楚地,信心,在於我們的團契,包括信徒與信徒、信徒因著耶穌基督與上帝之團契。所以,教會不單單在於個人,更在於人與人彼此之團契、人與上帝之團契。傳統猶太教裏,人不能與上帝團契;傳統的羅馬天主教會裏,除非透過主祭,否則人不能與上帝團契。然而,我們卻清楚明白:在耶穌基督裏,我們來到上帝面前,與上帝在一起。
讓我們跨越一切的藩籬,坦然無懼來到上帝的施恩寶座前!
問題思考
1.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曾經歷過與上帝團契之美好經驗?曾經歷黑暗的幽谷,上帝帶領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信仰見證。
2.我所在的信仰團體之中,是否已經跨越了性別的藩籬?分享一些實際的例子,並且同心為所屬的信仰團體(如教會),來代禱。但願因為我的付出和努力,向著更美好的融合邁進!
3.信仰的前輩們存著信心「死」,並沒有看見、也沒有得到所應許的。分享我自己在信心這個不簡單的功課上,有些什麼樣的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