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多元世代的挑戰
這是作者寫給該教會的第二封書信(見林前五:9),其中討論到許多教會中發生的紛爭、事件、以及和信仰道德有關的種種議題,顯見這個教會中組成的份子有許多的差異,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十分多元。保羅一直關切著這個教會的發展,也不斷回應教會所發生的種種問題。
首先,或許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分黨結派。有人認為自己屬於阿波羅,有人說屬於磯法,還有的說自己屬於保羅…(一:12~;三:4~),顯露出紛爭與混亂到了某一種程度。於是他在書信一開始,必須再度為自己所傳達的信息辯護,並且重提在哥林多所作的工,求上帝堅固到底。世人所看到的智慧和愚拙,以信仰的眼光卻是反轉過來:上帝使基督釘在十字架上(一:23)、選召的使徒是軟弱戰兢(二:3)、信徒們看似愚拙(一:27),其實真正表現出上帝超越的智慧。
建立這個教會時,面臨了無比的艱辛困難,保羅用許多隱喻來說明:他如保母(三:2)、農夫(三:6~)、工頭(三:10~),雖有權柄卻被辱罵(四:19~),唯有憑信心處理種種棘手的問題。第四章加強同工們作為使徒的使命,鼓勵他們就是遇到了任何的困難,不論是飢餓挨打、赤身露體、居無定所、被人咒罵、逼迫毀謗…(四:11~),即便被看作為世界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四:13),仍然要站立得住,單單為得上帝的稱讚(四:5)。
屬靈和神學的爭議
五至六章討論屬靈和神學方面的爭議,論及訴訟和淫亂。保羅認為,基督徒必須遠避淫亂,因為我們的身體乃與基督聯合。七至十六章旨在回答來信的提問,就是教會中實際發生的許多信仰與倫理的議題。今日廿一世紀來看這許許多多的問題,實在有更深的感觸和反思。
比較結論性的指導方針是,丈夫與妻子必須考慮對方(七章),個人的行為要考慮到對整體的影響(八~十章),屬靈的恩賜不在於滿足個人,而是要造就教會(十二~十四章),因著聖靈成為一體而超越種族(十二:13)。絕不可有屬靈的自大,切記「務要堅固」(十五:58)!
在多元的台灣成為愛的使者
哥林多教會所呈現的種種問題,在後現代的今天,廿一世紀的台灣,更加令人有感觸。我們也面臨了種種,現實上的挑戰。
我們所處的是多元宗教的環境。維基百科所示,台灣除佛、道教外,59.8萬人(2.6%)為基督教新教徒,29.7萬人(1.3%)為天主教(舊教)信徒,上述二者合計89.5萬人,廣義基督徒(Christian)只占3.9%。內政部公佈的資料「…在臺灣3萬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將近3萬3千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廟或教會(堂),宗教建築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屬罕見。」
台灣最為多數的,是所謂的民間宗教,雖沒有明確的典籍,卻有許多信仰的觀念,代代相傳。其中有著勸人為善的指引,也包含了迷信、宿命、輪迴…等等理念,深植人心。這些理念與基督教大相逕庭,因此不容易對話。樂觀的角度看來,就是我們有無比廣大的禾場;悲觀的角度來說,就是傳福音的使命乃無比艱鉅。這和哥林多教會所處的環境相當雷同,我們面臨類似種種艱鉅的課題。
在不同中尊重彼此
除了宗教的歧異之外,我們也同樣面臨了道德與倫理上許多的挑戰。幸福的婚姻十分困難,小王和小三插入縫隙。再加上經濟的壓力、網路世代導致人際疏離,年輕人結婚的時間越來越晚,不婚不生造成國安危機。
如果參考保羅的指導原則,就是更加的互相體諒,可以促進幸福的婚姻。除了婚姻之外,在不同的世代和族群間,也需要留心這個「互相」的原則。彼此尊重,互相傾聽,不必求制式的同一,卻能夠存異求同,給彼此都留下迴旋空間。大選過後聽聞,有父母因為子女在政治上的選擇不同,家庭間起了極大的風波。在許多與是非對錯無關的選擇裡,如何能夠尊重彼此,「我不同意這個想法,但是我尊重你有選擇及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成為這個世代的極大挑戰!
資料來源:Jouette M. Bassler,吳碧霜譯,收錄於《婦女聖經註釋—新約》。
問題思考:
1.關於分黨結派,在我所屬的教會和群體中,我有什麼觀察?我在其中又如何抉擇?
2.親人朋友之中,有哪些迷信的例子嗎?我如何回應並在其中分享信仰的理念?
3.我所看到的,教會中有哪些令人羨慕的幸福婚姻和家庭?慷慨傳愛的人際互動?有哪些重要的特質?
4.保羅認為,屬靈的恩賜要以教會為最優先的考量,這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