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多語言經歷
由於兒時在花蓮縣秀林部落成長並上教會的因素,筆者很早就接觸到太魯閣母語聖經和聖詩,記得小時候也很會以太魯閣話跟長輩溝通,在學校則使用華語學習各樣課程,隨著年紀的增長,在社會打工中也接觸到福佬話,高中時期則是接觸到使用客家話的同學及老師,回到新竹出生的部落則接觸到泰雅爾話,英文是在高中、大學、研究所時期必須要學習的語言,而因大學就讀聖經學院,福佬話是必修學分,所以也加深了對羅馬拼音的學習。
此外,筆者大學時期也因參與多以原住民學生為主體的山音團契,每年暑期都安排至台灣的原住民部落詩歌見證,因而接觸南部排灣族、中部布農族、Pinuyumayan族群等語言,在輔導故吳文政牧師帶領之下,也曾三次前往日本配合、支援泰雅爾族的日本宣教師陳天賜牧師一家在日本七年的宣教之行,因此也接觸到日語。還記得聖經學院畢業後,在新竹長老教會擔任幹事時,特別自費向教會姊妹上日語課程,期待能以簡單的日語與日本教會肢體有更多生命的激勵與聖經話語的分享。
2001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研究所時,正好政府鼓勵母語的推動與學習,因此,學校為不同族群開設了母語課程,當時聘任在苗栗部落教會牧會的牧師每週至台神教授泰雅爾語,同時在這時期筆者有了自己的泰雅爾名字且恢復了原住民的姓名,告別了華語的姓名。在台神也加入了以原住民學生為主體的杵臼社團,每年暑期同樣至不同原住民部落詩歌見證及部落服務,那三年去了南部布農族、鄒族及東部排灣族的教會。這些歷程不僅豐富筆者的生命,拓展廣闊的視野,更聽見不同語言的生命力,而這些語言都是屬於這個宇宙的一份子、一份力量、一份見證,也是導引我們認識到上主是語言的創造者,是大能者的途徑。
「四散各地」是主的祝福
創世記十一章1-9節記載著眾多語言的溯源,經文讓我們回到當時的時空,在一個天下人類只有一種語言的處境中,從他們的對話中幫助我們認識他們。3-4節的對話凸顯人類因為害怕分散至各地,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圈,所以採取可以促進人類合一的行動,也就是建造巴別塔,此外,在他們的對話中更進一步可以看出人類建造塔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彰顯人類的名聲;而這些計畫、對話與行動都與創世記所記載的上主旨意相對立。
在創世記十章32節記載:「……洪水以後,他們在地上分為邦國。」由此可知,上主允許且賜福「四散各地」,這也是上主對世界的計畫的一部分,如創世記一章28節所記:「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可知上主的旨意是藉著祂所託付的人類照顧世界的所有生命,讓所有受造物都得到生命的滋養,並以上主的形象增進各種各類的受造物在世界上得到豐富的生產、生生不息;然而,人類建造巴別塔的動機與目的卻抗拒上主創世的目的,因此,上主變亂人類的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上主將人類四散到各地,他們就停止造塔的工作。
主賜福四散各地,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不同的家族、口音、土地和國家是上主所允許的,也是主對世界的旨意的一部分。當我們明白上主允許這些差異後,也是提醒並引導人類思考:即使有了這些差異,人類是否還能彼此同心合意地仰望主、並且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回應主的呼召?而這呼召就是人類是否能按照上主的旨意來建造世界?以上主的形象建造世界,是充滿喜樂、歡欣、自由、頌讚、榮耀和關懷的,是各種各類受造物的生命得以在世界上豐富的展現且不斷繁衍的世界。
以上主的形象建造世界
有一個畫面一直鼓勵著筆者的信心,就是無論環境如何都要敬虔地仰望主。在新竹聖經學院畢業後,筆者沒有直接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而是先到新竹教會擔任教會幹事兩年。在這間以福佬話宣揚主話語、牧養教會肢體的教會,有一次來了一個家庭,姊妹來自馬來西亞,華語與英文是她所使用的語言,弟兄是來自澳洲的英文老師,他們的女兒蘇菲亞則以流利的英文溝通。他們在新竹生活,同時也尋找信仰。這位姊妹還略懂福佬話,可是她的先生和女兒對福佬話卻很陌生。原本很擔心他們參加主日禮拜時會感覺很無趣,但是,筆者注意到,這位弟兄雖然聽不懂福佬話所傳遞的信仰信息,然而筆者卻看到、聽到另一種敬虔愛主的「語言」,就是專注與順服於主的語言。
這位弟兄坐立在會眾中,全程參與整個禮拜,而在講道的過程中,他翻閱主日禮拜的經文不斷讀經與默想。這樣的畫面,給筆者上了一堂課,原來,生活的主角是上主,無論處境如何,都要榮耀主,這樣的生命自然帶給人鼓勵、歡欣、榮耀,並能見證榮耀主的名。這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聽從上主的人相較是極大的對比。有了這樣的經驗,提醒筆者:語言的不同不是問題,而是在差異中,我們是否可以經驗到上主的同在與大能成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是否能夠藉著語言聽見上主的心意,看見上主的作為?
聆聽多元語言,見證上主的創造
在台灣的政治變化中,語言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同時也是對族群壓迫的記憶痕跡。隨著時代的轉變,語言、文化復振的政策使台灣各族群被看見,語言也被聽見,這些改變是上主喜悅的,也是符合上主創世的計畫。我們當信靠與仰望主,繼續在語言的傳頌下見證主的創造與大能,而非如建造巴別塔那樣悖逆主的心意。因此,我們當省思,如何面對語言差異的敵視或霸凌?我們如何以上主的形象讓多元語言/文化不斷地被聽見與被看見?
筆者現居一個夾雜著日語的泰雅爾部落,所學的族語無法盡情發揮,對話及禮拜的信息及祈禱多以華語進行,只有在遇到長者時才稍微能夠使用母語溝通。日常生活中也會聽見部落族人及教會兄姊使用他們熟悉的地方語言溝通,雖然自己無法明白,但仍在旁靜靜傾聽、欣賞語言帶來的祝福。同時,筆者也會抓住機會分享族語給部落族人,在教會唱詩時使用泰雅爾聖詩吟唱,會眾公禱時以族語祈禱,講道時則加入單字、片語或一整句的族語傳述。而在公眾場合有需要時,會加入族語問候、祝禱或帶領教會吟唱族語詩歌。此外,在筆者受邀教授國小多元課程的泰雅爾音樂課程中,則以族語詩歌為音樂主體學習伴奏或律動,並直接學習族語詩歌以拓展學生在族語
的學習。
這一切努力都是藉著不斷地傳講,讓母語被看見與聽見,而能見證上主所創造的奇蹟,您是否也願意加入以母語見證主大能的行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