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工程可說是人類社會裡最早出現的工程之一,但歷經數千年後,人類還是無法克服看老天爺吃飯這個問題。
在佔有絕大面積水域的地球,人類可使用穩定的淡水資源卻是異常稀少。利用地表水包括河川水、井水、池塘、湖泊等為取水源是幾千年來的基本方法。
但工業革命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重大改變,人類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劇增,但地表水反遭各種污染威脅。水庫蓄水成為較穩定且淨水成本低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但亦有其生態衝擊及潰堤風險。在上個世界末亦早有許多研究指出本世紀將是可能因水資源而引發戰爭的時代。
面對水資源不足的困境,開源與節流是最基本的想法。
以開源而論,在人類社會儲存水資源依尺度而分,可從個人的小茶杯、水壺到家庭的貯水桶、住宅樓頂儲水槽,大至池塘、湖泊,甚至大工程規模的水庫等。資源與能源管理,包括水資源管理規劃,至少都應符合近未來的需求。以我國而言,在各個情境模擬下,各區域依不同社經發展下估算出各自的可能需求量1 ,大約每年120億噸是在民國110年以前全台灣總供給量的安全值2 。從可能的水源來看,地面水佔50%以上,是最重要的來源3 。而水庫等水利設施僅是扮演輔助角色。若是地面河川水污染程度能降低而得以更妥善利用的話,必能減少高山地區水資源設施與地下水使用的需求和可能相關的負面衝擊。因此,水資源問題除了靠老天爺幫忙外,更需要公民社會的力量自救,降低河川點源與非點源的污染狀況,使河川水利用率增高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當前台灣河川污染程度仍然偏高,河川地廢棄物非法棄置情形仍時有所聞,除了公權力介入外,這更需企業有更高的社會責任,這部份須靠企業自省與政府政策引導及加強稽查來逐漸改善。若以其他國家實際做法來看,重罰與適當的經濟誘因並行應是可行改善方式。
以台灣現狀來看,適合興建水庫場址鮮少,下游受污染河川水不宜使用,地下水又長期超抽的狀態下,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是水資源系統間的適當聯合運用,當然這也是一個實際操作上優缺點都有的方法。在類似計畫興建前,通過詳細確實的社會、生態、環境影響評估是先決條件。此外,適當地下水資源系統適當地獨立或串聯運用,除了儲水的功能外也兼具防洪的重要任務,包括其環境風險等相關的成本效益也應納入考量。面對不穩定的降雨狀況,引高屏溪上游尚未遭受污染的水源至容量較大的曾文水庫是南部地區一個嘗試中的做法。在引水工程上,儘管其環境影響評估已經通過,許多民眾對不少項目仍存有疑慮,仍待更深入的科研考證。不過近日部份人士以豐水期不需越域引水為由反對系統的聯合串聯,這樣的理由可能不太充分。水庫夏季豐水期不需額外引水的情境僅是理想的狀況,各月份的引水量調配皆有統計上之最適規劃,才能預防乾旱年的危急狀況。在水資源供給面不穩定之狀況下,流域間或地表水與地下水間類似的系統調節,或許還是有其努力的可能性(滿足安全狀況下)。不過面對台灣脆弱的地質特性與地震憂慮,加上近年暴雨頻率增加,如何動態地調整應變計畫,包括加強水庫邊坡崩塌防制與淤積處理,也是水利單位進行工作中更需有成效的部份。
節流方面最好的方式還是和廢棄物零排放一樣,使用政策引導,在各個層次儘量讓水資源產生最大的使用效益,使上水、中水與下水都可在適當處理後有適當的用途。若以目前農業用水約佔70%、生活用水約20%、工業用水約10%來看,農業用水量佔絕大多數。農業用水使用量雖大,但也包括難以估算地高的維繫生態系運作之非市場價值,並支援保障國家安全的糧食自給率之農業生產,但盡可能節約農業用水並提高其使用效率,還是一個重要方向。在水資源問題不足時補貼稻米休耕是可行方式之一,但若農民仍抽取地下水維持耕作,就不是值得鼓勵的作法。工業廢水的再生利用在大型工業區也積極推動中,中小型工廠降低製程需水量與廢水再生利用應該是未來之重點。各級單位與民眾的省水與廢水再生利用在近年內也有很大進展,利用巧思,配合節水設備降低生活中的用水量已漸漸在各階層中普級,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下,我們仍需更多行動和努力。另外常令人詬病的是自來水配水系統的漏水率,至今仍超過20%,這會讓民眾覺得對新設大型設施的動機不夠充份。只是這或許和下水道興建一樣,需要許多單位全力配合才能解決的問題,也牽涉預算等其他政治考量……。目前的漏水率狀況雖然不佳,但世界主要都市配水系統漏水率均約在10~30%之間4,工程技術水準、政府施政決心及良好的預算規劃是未來改善的重要方向。東京從1960年代開始花了四十年的工程才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2006年漏水率為3.6%),也希望我國能急起追上。若以行政院規定每年須編列四十億元的預算來看,希望這些相關的技術與執行能更有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