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處天主教堂掛起寫著「國泰民安」燈籠,裝點在地的歲末風情。人人都希望有平安,闔家平安就是福。構成這種平安的要素,最基本的就是經濟無虞、家人身體健康。但是擁有多少才是「無虞」?身體狀況怎樣才算「健康」?站在信仰的角度,我們會怎樣看待自己的身體健康?怎樣看待疾病這回事?怎樣看待病人?這期《新使者》從這些問題出發,來探討「健康與信仰」之間的辯證關係。
首先,我們從教會使命來看。基督教在傳播過程中,一直有「醫療宣教」,透過醫療服務來實踐信仰。埔里基督教醫院陳恒常院長以自己從學生時代至今的醫療宣教經驗,相信一代又一代的醫療工作者會繼續受呼召來投入這樣的使命。另方面,台灣雖然有獨步全球的健保制度,疾病就醫率很高,但是台灣社會的醫療資源仍然呈現嚴重的城鄉差距,有許多不平等現象,所以門諾醫院周恬弘副院長從社區醫療的角度出發,提出教會當前在全民健康上可以扮演的角色:「透過推動社會平等的公共政策、關懷弱勢群體的行動、以及投入偏 鄉醫療、長期照護與健康促進,去促進社會與健康的平等。」林益仁則從一個更廣的角度看健康問題,人的健康應該從生態體系的健康著手,而生態健康的關懷維護,需要深沈的靈性作為文化基礎。
再來,我們關心患者的心靈關顧。馬偕醫院李定印牧師提供了醫院內的探病須知;「信仰生活」王靜雯的短文描寫了一位患者在基督教醫院如何受到最好的心靈支持。 蔡政道牧師從牧會的經驗,破除「生病是詛咒」的信仰迷思,對患難或祝福有深刻的反思。在「好書櫥窗」,特地推荐古倫神父兩本小冊,安慰病痛者和哀傷者非常實用。
方嵐亭牧師、王貞文牧師,則在自身罹癌的經驗中體驗神恩,「一切在上主手中」的自在平安,他們不同一般的見證,願讀者能細心閱讀,並介紹給病苦中的人們,必看見亮光。
本期的「大專世界」特別刊出台南大專中心SCM(學生基督徒運動)四個學生自發的信仰實踐小組的分享,其中一組是參與恩友中心的事奉,因此也在「厝邊頭尾」刊出台南恩友中心的介紹,他們致力於服務街友、向街友傳福音。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這期的主角是女詩人杜潘芳格,在她的生命中、作品中,表現出深刻的信仰體會,她寫道:「神是原點」、「若是離開了耶穌、基督留給我們的和平的聖靈,就無法寫成詩或寫文章。」
「成長部落格」的許垚綸也很特別。他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菁英,而是跌跌撞撞一路艱辛成長的築夢家。獨特的天然、健康麵包製作事業,也還在起步,但已獲得各界矚目。最重要的是,他所分享的「一切為主所用」的信仰態度。願這蒙福的麵包能點起福音復興之火。
|